|
第二节 中古音3 a4 h# o- S, @; f5 t. E+ S
本节重点讲授《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据《广韵》探求中古音,《广韵》的声母和韵母,中古音的声韵调.
6 ]# R! c4 z5 H+ E一 《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 l; ]/ M" N5 g; g* v
(一) 《广韵》的产生/ j3 F0 w: s: V0 j' D$ x" j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麼变化.这十三韵是:
! _/ Z, Z/ N! ^- M" ~7 C(平) (上) (去) (入)
- R+ ]# p- a: o% U, f: u3 T俨 酽
3 k6 z% a1 @/ m* t9 u9 r/ p谆 准 稕 术" f) E8 w4 ~: U1 p( l; b
桓 缓 换 末
( I- g3 l6 F# S, E; F' `8 v戈 果 过/ ^' Y3 }& l! W6 N3 e
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於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城韵的结果.下面是其对应情形:8 z! w. c/ l( B- S2 Y3 B
《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於《广韵》未著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唐韵正》的定名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 W! K5 l2 r. K! `!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於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著承前启后的作用,就象《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 3 p3 ^0 u/ G$ t3 H) I
(二) 《广韵》的体例
- ?# B9 }% \; u+ H) f《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s/ |- _, M R n5 G# n
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於二○六韵.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於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於第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於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於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 F! E: D3 B; M!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 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 ?* G% N4 ]; {- s" @0 D, ]! I8 m5 Q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8 {, J. \- H, P4 N8 L' }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 }5 m7 E9 P$ @1 k5 v7 k二 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 u3 |8 I, l9 `9 u+ B! w6 I
《广韵》是一部韵书, 它只向我们展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要想了解中古声韵的实际情况,还得另辟蹊径.《广韵》 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绍声类和韵类时我们已经指出, 代表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个,《广韵》中共有反切上字452个,反切下字1195个.要得知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452个切上字和1195个切下字中表示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字进行归类即可达到目的." ]7 K, o9 @9 @ d
由於语音的发展变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来是不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来是相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归纳反切上下字并不象依照今音对汉字进行归类那麼容易.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归纳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联法,他的《切韵考》就是使用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必然相同.其系联的条例共有三项:一般称之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C/ A O9 i# g' p; T: w
(一)关於反切上字的系联. r. o9 u, l8 t8 t! m' V
1,基本条例
; [+ z& w, ~, Y7 C4 c: i" F* Z# ]. Y因为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上字,其声母必属同一声类(推论).! l6 G E0 p& W' [: N2 p2 B
(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反切上字,则切上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例如:
; h# `1 ]# F: S5 t; z冬 都宗切 当 都郎切, t. e* D, J' i2 I3 _, O9 h: x( h
冬,当这两个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们的声母属於同类.
( e; B$ u4 P6 F; v$ ^6 m5 g(2)互用例 两个切上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上字,则此两个切上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例如:
i5 C$ Y5 p! m g. K, a0 g( l当 都郎切 都 当孤切$ W( n* F5 [ Z4 [6 I7 w+ m
"当"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当"作切上字,互相为用,所以当,都的声母属於同类.
5 }# u. j# B- K7 @2 Y7 W/ M(3)递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上字,则甲乙丙三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例如:9 S! \& h6 L) {. R. n* u
冬 都宗切 都 当孤切
% b* X. T$ z- n* p8 K"冬"以"都"作为切上字,"都"又以"当"作为切上字, 递相为用,所以冬,都,当三字的声母属於同类.下面举一组系联的实例:' S5 Z) B0 Z7 B5 c
布,补,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为同用;"补"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补"作切上字,此为互用;"边"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为递用.通过如此系联,证明边,布, 补,伯,百,北,博,巴八个切上字的声母同属一类.
# Q: J# ~ y: W: ~2,分析条例
' m' k1 `) b( `1 [6 T& B$ Q《广韵》共含有3875个小韵(即同音字组), 每个小韵用了一个反切,各个反切的读音都不会是相同的,据此推断,两个反切的下字如属同类,则其上字必不同类.反切上字不同类属的确定,在理论上即根据於此.例如:
0 Q7 p. z+ Q+ r1 @红 户公切 烘 呼东切
/ Z t0 d3 `3 r0 D0 P- h3 q根据系联,"公","东"二字的韵母属於同类(同属东韵一等),据此可以肯定"户","呼"二字的声母一定不同."户"属"胡"类(匣纽),"呼"属"呼"类(晓纽)./ y3 G1 V. m" z5 B- r1 J
3,补充条例) _+ U2 p c( i4 J8 }
这是一种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的方法.《广韵》对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语,如涷字有平去两读,《广韵》於东韵涷字所在小韵的第一字下注"德红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贡切";於送韵涷字下注"多贡切,又音东".据陈氏考证,"都贡","多贡"这种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读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论,"都"与"多"实为一类.《广韵》中有些反切上字声本同类,但两两互切,无法系联在一起,例如:
3 k1 e8 c' F) _$ S; G4 r- D* n5 T+ b多 得何切 得 多则切" ~/ J6 v! L" ?) _9 w
都 当孤切 当 都郎切
% V6 S8 _8 a9 X1 N: C?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切,无法系联,根据上述方法的证明,都,多实为一类,这样多,得与都,当就可以系联为一类.
, o' D8 S; l, x; {* h(二)关於反切下字的系联" V8 k0 e6 h2 I2 g3 i# u, K; C
1,基本条例$ c, G5 H5 c7 _# M
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
# ?' p! l/ f- k/ |: |3 O(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则切下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例如:
4 C$ R2 y) j9 M东 德红切. 公 古红切.
# S1 b( ~3 N7 ^/ N( C# X$ ~东,公这两个切下字都用"红"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们的韵母属於同类.0 @) \0 i# O5 E! |" n4 ? I
(2)互用例 两个切下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下字,则此两个切下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例如:
: H( y4 |$ h) [# k: c2 L5 }公 古红切 红 户公切
# T5 o1 F5 e. ?% D2 c"公"用"红"作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红的韵母属於同类.
" H2 t8 K6 m4 X. ~9 W- R(3)递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下字,则甲乙丙三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例如:
7 [$ p$ `8 C! l东 德红切 红 户公切
4 Q9 w) S q: ?2 J' `* g7 I4 ~"东"以"红"作切下字,"红"又以"公 "作切下字,递相为用,所以东,红,公三字的韵母属於同类.下面同样举一组系联的实例:2 {* j) M+ |, W+ N8 m! ?
"鱼"韵出现了24个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鱼,居,诸,余,菹五字.其中居,诸,菹三字都用"鱼"作反切下 字,此为同用;"余"用"诸"作切下字,"诸"又用"鱼"作切下字,此为递用. 经过如此系联,证明鱼,居等五字的韵母属於同类.
* a" w. F5 R* A; P2 s2,分析条例
D* R- ^$ a. Z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的读音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於同类,则其下字必不同类.《广韵》的同一韵中,反切下字有时会分成二类三类甚至四类,在理论上即根据於此.例如:
/ ^! ~9 a, o& q7 l; [6 ]公 古红切 弓 居戎切# H. t7 R5 \% F9 p
根据系联,"古","居"的声母属於同类(同属见纽),由此可以推断, "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三等).
5 e( B W! o5 P, c! ]. ]3,补充条例
" k1 f9 V% {' n5 ]* {这是一种根据四声相承的规律确定韵类的方法.同一韵部中的韵母在四声的分布中有这样的规律:一种调类中有几类韵母,在其他相承的调类中一般也有几类韵母.根据这一规律,某一调类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联不起来, 便可根据相承调类中韵类的分合情况确定其分合,或者合为一类,或者分为几类.如:) p/ [; O" \" ~
朱 章俱切. 俱 举朱切.: T% Z3 y ]3 x: r& C* J
无 武夫切. 夫 甫无切.
; e; B7 ^( B: g3 D朱,俱,无,夫四字均属平声"虞"韵字, 其中"朱"与"俱","无"与"夫",两两互为切下字,只能系联为两类.朱,俱与无,夫是否为一类,因系联不起来,不得而知;另查,"虞"韵上声"麌"韵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联的结果为一类,去声"遇"韵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联的结果也为一类;据此可以断定,朱,俱与无,夫的韵母肯定也属一类.3 T/ \1 ~1 P$ `
三 《广韵》的声母和韵母
& ?% n F3 m2 d% }1 F. c$ p(一) 《广韵》的声母
2 d6 @' ]( i9 V/ g) w) p% b; T1,《广韵》的声类
' H2 d7 V+ d8 h3 w2 C6 U; R [' A( x; y陈澧《切韵考》将《广韵》452个切上字归纳为四十类.这四十类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审,喻五纽中各多出一类,微纽并入明纽,又少了一类,故成了四十类.陈澧认为这四十类即反映了《切韵》的声纽状况,但是后来的学者认为陈澧没有严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则.有时他用补充条例将基本条例无法系联的两类系联为一类, 例如将"文,美,望,无,巫,明,弥,亡,眉,绵,武,靡"同"莫,慕,模,谟,摸,母"归为一类的情况就是这样.有时他却没有使用补充条例将那些可以系联在一起的两类归为一类,例如"博"类与"方"类的情况就是这样.! ?! }; V O& L
他对补充条例的使用随意性很强,正像罗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样:"以今考之,其为例犹未能尽纯也.盖因变例以求其合,则为类当不满四十;舍变例而求其分,则为类当逾乎四十.陈氏於其所欲合者,则用变例以联之,於其所欲分者,则用正例以别之,未免自乱其例矣!"因此,陈澧的四十类没有反映出《广韵》声类的真实面貌. 继陈澧之后,张煊,黄侃,钱玄同,高本汉,白涤洲,黄粹伯,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学者先后对《广韵》的声类进行了考察.张煊同时使用基本条例和补充条例进行系联,得出的结果是三十三类.黄侃,钱玄同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洲,黄粹伯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七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察的结果是五十一类.
; ?. H% W, R: j( x& N2,《广韵》的声母
8 R4 \* y# ?( m+ S( c声类是根据系联法或统计法对反切上字归纳的结果,声类的不同,并不意味著声母也一定不同,因为表示同一声母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或统计可能会分成两类,例如代表来纽[l]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统计被分成了卢,力两类.
1 i8 p, y) h+ U根据前人的研究,《广韵》五十一声类所含的声母只有三十六个,此外李荣先生在他的《切韵音系》中又考出一个"俟"母,又称作"禅二",现在已得到学术界不少人的承认.如果加上俟母,《广母》的声母就是37个.此将37声母与五十一声类的关系对照如下:
* l' O+ l7 V7 E. n& Y1 v& e3 O(二) 《广韵》的韵母
. I, c. A# M# Z o, N1,《广韵》的韵类, W. ]7 ~0 T* H, R K+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韵类,二○六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之后,高本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及邵荣芬等人也先后对《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有相同者,也有不尽相同者.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黄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周祖谟的研究结果是324类,李荣的研究结果是334类,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326类.王力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陈澧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采用的是290类的说法. C4 Z4 W3 b6 q9 B! K
2,《广韵》的韵母
, O E1 ~( H& | N1 T) I& _7 g《广韵》的290个韵类是按声调计算的,即韵类的声调不同即算不同的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即使平上去三声相承的韵类或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类算一类,则290类只有90类之多.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于戈韵和昔韵中分别增添了[ ](戈开三),[ ](昔合三)两音.按照《史稿》的这种分类,《广韵》的韵类总数便成了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这92类所含的不同韵母共有142个,其中阴声韵40个,阳声韵51个,入声韵51个.我们采用《史稿》的说法,将《广韵》韵母确定为142个.2 w2 Q" \, x; J. f# ?! B, ^: C
四 中古音的声,韵,调' h4 U: z0 J3 E$ d# i3 H+ h
(一) 中古音的声母0 W% U% Z7 ~( Q0 f( i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於,《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於《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j0 g- A& N, X5 p# B
中古声母音值表
& F5 Q7 K; k% [/ x7 g5 w% I& n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 L i9 o+ \9 F3 y6 G0 E9 _(二) 中古音的韵母
5 ~/ P& u% g8 P; q《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开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开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三,质合三及戈开三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我们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3 s) [/ U9 I+ P/ `
中古韵母音值表 / s7 K, B) t4 I8 ]( Q: ?
71.耕开二 麦开二 . K! z2 {% C/ Y7 i( \
72.耕合二 麦合二
+ a2 H; b6 s8 I% o- T- M4 [: u( O73.清开三 昔开三
' n/ g9 k: Q7 {% g) P. z0 l7 F74.清合三 昔合三 ' L2 \+ H' H2 U& t
75.青开四 锡开四 : ^6 g* `4 V3 e7 O+ `* k
76.青合四 锡合四 4 M6 E2 w! }0 H
77.蒸开三 职开三
3 ~+ v# U* X4 y; s78. 职合三
- |) }* A$ _7 j4 g/ B79.登开一 德开一 ' g! Y' [: ~& q) \
80.登合一 德合一
. }% X/ ~* [9 M/ k3 G81.尤开三
3 {2 l5 a4 [9 w3 O! S3 ~8 W8 k, E82.侯开一
9 H0 T" a$ t- r2 f% x83.幽开三
- e- d2 k. Y: V: A4 H- v84.侵开三 缉开三 * R/ X! s4 v3 a' }% _4 b7 q% n) q. Z
85.覃开一 合开一
1 B5 j, H8 |6 A4 Y86.谈开一 盍开一
; C: D \8 L# ~( Z3 I, `8 q& \87.盐开三 叶开三
+ P" Z2 l! {# n, S( J88.添开四 帖开四 ) j4 X# T6 R t. l2 A& {5 {2 |
89.咸开二 洽开二
* U6 k! G7 z, p* B! c7 G/ J! O90.衔开二 狎开二
4 t9 z4 D5 n1 j! l" b7 Z91.严开三 业开三
+ O C; g" h+ j% }92.凡合三 乏合三
; h& o8 B {, e }# B/ A(三) 中古音的声调" X) [) a: f+ `. |8 n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关於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下面是古人关於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S9 Z6 o' d6 l5 |# O
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2 g4 M3 d$ j, r7 x+ j% k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3 m& L" \9 ^3 m6 e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
8 B) K) Y: f8 I7 r* E% `% |# n" L: P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 E# A- l, o3 {( g; ?9 s' G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 ~6 _/ c4 {! X由於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为了便於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逐条读之,合调成趣.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 h: a* `4 b' ]5 O) q7 J+ h1 N中古四声歌诀8 Z7 m, S: z1 C6 D+ S% M
河海未测 官场势恶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X3 a0 b; Q6 u# r* \1 ]1 z+ _
依草附木 钩腿斗角 垂死挣扎 无可救药
, `; V$ Q$ x# ~- p! A2 C仁美睡觉 忠保御敌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p; c( n4 ~3 M& K9 [3 o
挥手告别 趋本背末 无祸自福 为善最乐6 E$ G1 W, W. K' T
兰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尧禹帝喾
; ^/ ?% Y4 @8 M. f/ f- f$ f z相忍为国 惩忿去隙 君子意笃 模范事迹2 `' k' N4 A- v' s U
重返教育 夫子圣哲 书好字黑 人手二册& Z$ b6 U% w+ d7 f" k0 G4 D; \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学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2 ]+ k+ ]5 ?7 n0 I0 T欢饮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虽苦快活* b6 ?# |$ e* N$ R& ]5 o
车马炮卒 中午对弈 拿土换锡 如此妙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