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与传统文化 % o! v& i4 r: X/ t9 e; G
& \4 \( c/ z: v5 a$ x传统:是历代延续,传承下来的道德、文化、思想风俗,行为制度方式等,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代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理学家、阴阳家、修行家、养生家视为是哲学的经典,治世的名言,用兵指南,天机之秘,无上宝典,理论依据,文化结晶。可见老子思想在各个学科中折射出大智大慧。
0 m8 \, W+ l. H( G. [/ Z7 y9 i( {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的存在发展,科学 体系是要与社会其它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科学的理论概念、定律、原理等知识元素构成科学理论的结构,老子思想是否科学,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关注,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泼勒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场”的概念。与“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见《物理学之道》)。在《爱因斯坦文集》中说:中国的贤哲们没有走,“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因果关系,但它们全都作出来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把老子认为是东方之代表。徐复观《中国人性论》第三三七页,宇宙万物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亦无形质以落有质的过程。章太炎说:老子不相信天帝鬼神和占验的话。胡适说: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无道观念。徐复观说:老子思想最伟大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无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鲁讯先生曾经说:中国文化其根在道家……以上种种,无不反映出老子深遂而玄妙的“道”。 + g/ z. \8 h& t* W0 v
一、《道经》 特征。
/ @* q5 F: @8 B- u* a. f
2 _% c# A: m4 }' R5 U0 E(一)整体观念:天道、 地道、 人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整体观念:老子认为:天、地、人、自然是一个整体,有内在联系,天人合一,形与神俱,人的有形之体,要向大地的“静柔” 效法于天的无形之气。也要象天效法于自然之道。平衡的使身体达到中医学说的“阴平阳秘”。这才是自然而然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非常重视,“人”,“社会自然”,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人、地、天、道、自然的整体模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
4 ?( Z6 f4 i5 A( i# p/ s4 Y4 \2 D' \7 w4 k. n C- m' F" S
(二)老子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老子强调了人是主体地位,一切都是现实具体的人,以至于影响修道者所说:“命在于我,而我不在于天”的思想修为境界。如第七十章中所讲,我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人教化为主;十五章,古之著为士者,微妙玄通……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持自……十章,载营魄抱――能无离乎……这都是以人修为主。中医学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与“老子”思想有相同之处。老子以潜心修行,不为名利所扰,“无知无欲”,“无为而无不为”,最后达到“天人合一”,“形与神俱”,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老子思想观点与“人伦和谐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9 i( k4 @8 s0 b3 `$ v
; d% g( B8 }7 X( f(三)事物相对恒动观: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十一章:“有之为利,无之为用”天地万物,本原一气,运动是气的属性。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所讲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与老子第二章有相似之处,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转化,老子利用这种运动变化,来体现他的相对恒动观。
+ M. |: k. _& x1 ?# h; }# S, T9 r- H8 V
(四)未治预防的预防观:有人把老子视为阴阳家,其原因在三十六章的论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内经》有不治己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的规程,所以这种预防观是老子“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意识体现观”。
; H$ O: q7 O0 U, t
* N1 u/ |8 ]) o) y( r) I4 n序引论 , u8 F$ ^( L. x& [' S) }
# w. ?, E7 D' M7 W老子《道德经》一书可以说句句至理,字字如金,有人把它喻为是一部宙宇歌,道教把它供奉为无上宝典,中医家把它作为最高层次的养生巨著。历代先贤对天、地、人、社会各个层次发生的“事物”、“现象”、“规律”、“运动”,利用《道德经》一书,引其经文,作为理论依据。如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屋之台起于垒土”。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已成警世名句,脍炙人口。近代伟人毛泽东在其著中引用“老子”《道德经》五十八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中央电视台法治时段,经常看到,“天之道,不争善胜,不言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七十三章,中央10套科普,以老子智慧论述“现代婚姻”,历代道家修行者,魏伯阳《周易参同》,张伯瑞《悟真篇》,张三丰的《无根树》。伍守阳《天仙正理正论》。柳华阳《金仙证论》。刘一明《神室八法》,赵避尘《先天派诀》,其不朽理论无不闪烁这老子的智慧,历代文人,庄周《庄子》,管仲《管子》,屈原《远游》,嵇康《嵇康集》,苏东坡《东坡全集》,曾国藩《家书》,以及现代文坛巨人“南怀瑾先生”,无不在其著述中谈及“老子”智慧,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要略》,吴菊通《温病条辩》,王叔和《脉经》,黄谱谧的《针炙甲乙经》,孙思邈《千金方》。金元四家。无不受道家影响或者说相互影响,可见老子《道德经》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检验,它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西方学者,发行外国典籍,最多的是《圣经》,其次是老子《道德经》,近年《道德经》攀升世界最高发行量。可见老子“道”对全人类的影响,他的理论特征和实践修行,体现了历代内修者的成果,同时也指导对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因此《道德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决定人生观、世界观上的一部罕见“奇书”。
' Y6 Y. e; g/ a7 N8 G0 _" r
2 O. `2 y, V8 N" V如何解读《道经》序论
) v# y: `$ G# m自《老子》一书问世,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众学者们对其含义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观念混淆不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以“宗教”解读,有以“养生”解读,有以“治世修身”解读,有以“兵家”解读等等。正如太史公曰:老子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历代注释“老子”都是借题发挥其的理论,后学者大多以“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的“修为”来评注“老子”,其间注释者不下数千家,可谓:“风拥云起,百家争鸣”。
) n) l1 T; X9 |. I! s# M
" ]9 I. }; m3 O. 老子在其“经文”中,举了天、地、人、等众多的事物现象。目的不过是让人看透世间一切事物,修心养性,得道成仙,正如他第七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本人已经说的很清楚,只是大家没有真正领悟,没有以行动内修。如果大家读熟、读透原文,进入一种清虚的状态、从从容容、圆圆融融、天人合一、空空无无、无不自在的境界,就可以明白其经文的内涵,前提是“修”,在修之前必须要“信”由信到“学”由学到“悟”由悟到“得”由得到“成”由成到“久”这是对“道”由信到久的内修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去“参悟”。有悟性的在短时间就能体会,如果悟性差一点的,百日内也会感悟到“道”的存在。如果你不“修行”就象近代有位著名学者,已到了垂幕之年,还认为“道”是虚设的,那恐怕他研究一辈子也难以理解老子“道”的本义。 6 _6 Q2 l( i$ R) [
) n0 q8 e- W3 T, k5 x众多学者认为:道是无概念的,是经术政教之道,是唯心的,是唯物的,是极化形式的,是抽象恍惚、理性无法确知的,是变化的,是道理,路径是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的,法则、准则、规律、伦理等等。笔者认为,以上所讲,皆是狭义之道。是人的主观意识、思维活动的认知。而广义之道:是宇宙全信息的能量“场”(包括所有的天,日、月、星、天体,地,山、川、河、流,人,动植物等,是一切事物内在的总根源)。笔者在以后的章节中,会具体的讲解。
- b. S' x$ ~ r9 p6 ?& Y7 g N( b% N
老子道德学说 + Q. \) |" Q% M7 W4 S
4 b6 {6 Y# C3 d% _" h在研读《道德经》之前,不管您是什么身份,也不论您的职位高低贵贱,都把身边所有事情全部放下,要安静下来,使身心要进入一种,轻轻松松,自自在在,圆圆融融, 的清虚状态之中。因为一个人,在紧张、心烦、急乱,心猿意马的情绪状态中,很难达到自己目的。修道也是同种的道理。 . z% d; n0 P s% B A* u
' T* S& b( a5 j9 [! q8 S) g
自从“老子”一书问世以来,众家纷说,各立自注,相互攻击,各持己见,著名的修身大著《悟真篇》,张伯瑞先生(南宗祖师),在其著述中说: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耳…… 清,柳化阳曰:学道者外道纷纷,乃其成功,未有一人,何也,不得到生命之真传。,孙思邈曰: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张三丰曰: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 + O) ?* \* w% g: o
# J/ V$ d0 C$ v7 Y以上先贤深知“老子”本义,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如庄子、河上公、吕纯阳、丘处机、伍守阳、赵避尘等,还有更多无姓名的“得道”者,他们都深知“老子”之意,
7 c6 d' G6 z/ j( L
' c5 F; x, l" x1 t9 |, u8 D老子《道德经》是学还是修 |1 B* o5 c$ j3 j* n
* Y7 k$ D0 ]- M
道:是学,还是修。我们大家在研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的了解一下道。“道”在《道德经》中都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在多少章,多少次出现。下面,我用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都比较认可,王弼所排定的章次,来把“道”在《道德经》中所出现的章次,简单的一一列出。
- {" \4 M) ^6 p# L& T# ^5 F1 a# g
, |+ ]# m5 V0 o! e& u% T1、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宇宙之道) * K U: f+ p+ E/ j
3 f8 I# J' m" ?" |" `$ G8 X' J
2、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之所用)
. ^$ f" V6 @+ w
; {: j+ o# R! a3、 八章: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取象尽意) , V& O9 l, G: {8 g
* ~2 T# b% ?; e a' h
4、 九章: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之道 (效法天道) ' {% {5 d/ ], l9 x
" D8 B' ]( `- v6 X; H: z% R+ m5、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的纲纪) 6 ^+ g: S u. d* r
+ a+ |3 p( O8 c; e$ k
6、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保此道者不欲盈…… (修道之人) ) l, @) i2 I1 Y" c
& B7 m( [) ~- r6 O* }- F7、 十六章:…知常客,客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自然之道) 0 F5 r' N8 e7 z3 b& e+ i
+ G* G# @) N3 j7 f% d& o
8、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大有为(政治之道)
* M, D. m! i1 L2 f' e0 Q( D3 E4 f9 v
9、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之形体)
0 S! d& O' c/ K# l- v s- \ l# B, s" m
10、 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之 (无为之道) 2 K+ O* m. v& i
- C: f; I3 n: m" }
11、 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道之所为) 5 [4 L" ? V# n" a1 `
q! j4 W/ O8 u, x# }
12、 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始与万事万物关系)
$ s. z, Q4 }' h% W T1 Y* R( P7 C( m7 v' x
13、 三十章:以道左人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 (道之所用) + T! V, ^9 Q) c/ v3 f
3 }$ K" d& h2 k4 }& r0 T& R5 U: ~14、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之所用) / X! r9 q8 a5 i& L: U& P/ n# s: @# ~
; n+ o* m, \$ E/ S& F, {% K% J
15、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以物比道) 7 f7 C, V# E' ^8 w
7 C7 {4 P; b( ~0 [9 J7 ^
16、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宇宙之道)
, s+ v ~2 Y% [0 a8 Z
. x( H( q% f6 }4 s) V9 d17、 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道本无言)
- J1 l" O6 C# J9 ~0 [3 o% {' j" H
+ v, {: U2 [ O- Q) u" h/ @3 k18、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之道) ) X& [8 j& z( I
7 F% @; r2 o8 T' c) o9 F: X$ \1 e0 P! Z
19、 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 X" T9 C3 T5 p+ W' |/ q5 x. a6 g3 `1 D) ^
20、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用之道)
% ^$ R* P3 k: m8 W2 W# N* J6 F5 A- |+ h5 f
21、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类道若数……道隐无名。夫为道,善贷且成。(行道与修道)
5 e3 p, y: i! j6 Z/ o; ?
0 R8 T0 ^& H* m* Y) u3 }22、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自然过程)
' w' X7 p, @% e* T$ t/ N- O
& a" o, M; B/ Y. P" d1 N* Q23、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人之道)
! U e* h3 e# S0 w) x1 Y
+ J% Y% |6 |4 H# s" p24、 四十七章:不窥片庸知天道(感应之道)
P l. A# @$ }' l' @ a/ s9 H% s0 \3 x: d! @5 @+ o( S* b
25、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何修道) 6 O9 n- T9 x9 f+ C
. ~) X( O5 @( O" ~# L26、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富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 C/ L7 w9 [: X
2 c9 v4 K5 C0 M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 k/ A- J0 _, |' l' `3 f: x
. f5 F+ G2 ] A2 J* G* D故道生之,德处之,长之育之,亭之蜀之,美之覆之。(道与德之关系) ( t K* T, H: n# ~& z. y1 a; c
: P3 e: q% J7 t5 c) `' a27、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道与世人的关系) . w! d- m3 b) y* @' ?8 r
- y# C' w9 L0 Z% A28、 五十五章:心使气日强,壮者亡,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精神思维之道)
- K7 g6 b' S6 d2 B: [; t$ y* `- Z- q, Z+ }( \; ?( L
29、 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长生之道) 8 o" Y. ]0 J* U( p- R P
5 a3 A& U5 M/ Q; O30、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位天下……(取政治之道)
, a2 P- K" ]3 k* N7 v
) P& x2 U1 J% [7 w; P. W% Q32、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道者何……(万物为道之本)
% C2 i2 [2 ]! R
6 L; Y( F/ w3 B' @5 L; _9 `30、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政治之道) 7 f F1 U+ d$ D% g0 N* C
9 S! A1 [! e9 u5 E( f
31、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修为之道)
% L* y' Y0 [9 Q$ D7 }: w# b9 n# V2 ]. e1 E
32、 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天之道) G: r" z$ d" |
" @& F: {$ v9 d9 J33、 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人之道……唯有道者(修之道) ( N$ q% l3 I9 y$ W3 [4 I9 ?7 l! [
& J6 ^" H! W& `
34、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修之道)
5 b+ I x' F+ s* L* Z4 A$ ^1 H! A* |
35、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人合一之道) `% m4 G( p% {7 c9 i
& R% h- _! G0 @% ]9 f9 O
以上是现在比较通行的《道德经》章节,大多数的人都比较认可,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对此有疑意。“老子”版本,最早也不过是“郭店竹简。其次是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取出两种抄本帛书甲乙本。 6 G- f) h4 g: Q; k+ L w
2 h$ \9 T8 J# F$ n0 w9 N$ O* b; I此“帛书”“竹简”自公开之后,立刻引起了国内以及世界各地学子们的关注,真所谓众说纷纭,立书注节,发表演讲。各持其说。真有一各《道德经》大革命的气势。直到现在,几十年已过去了,有的学者还“自持己见”争论不休。彼此批驳,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争下去,恐怕再过几百年也不会出什么结果。除非老子他本人站在大家面前,亲自给我们讲解,那所有的问题也就不解而解了。本人尊重所有版本和注释者。因为不论是那一个的版本,现存通行本也好,“帛书”也好,还有“郭店竹简“的注译,只能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年代,某一个人对《道德经》的感悟。对与错,自会有人评论。 本人尊重历代学者,以大多数学者都比较公认,“王弼” 所注释的《道德经》做为蓝本,以“竹简”“帛本”作以参照,从学道与修道的角度加以注译,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在注译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在此,衷心希望各家学者给予指正与谅解。下面谈谈“道”是“学”还是“修”。 6 {2 x9 [% s, f! a9 M" i+ I4 R
1 o4 \+ }' J- g
《道德经》全篇八十一章(全人分章)有三十章,在直接论道,占全章近半:五千二百余言,有七十三次“道”直接出现。那么“道”到底是何物呢,我们怎样去“理解”分析、体悟、探索呢,或者说如何“得道”呢?由于历代先贤的注译,限于“文字量”“词汇量”以及表达的方式的不同,读者对《道德经》的“理解”、“参悟”带来种种不便以至错觉,给《道德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如坠入雾里云中。为了给读者对“道”的理解脉络清楚一些,下面由我给“道”简单下个概念: 所谓的概念要具备,形状,性质,及功能意义。这几点。“道”的“形状”,是相对的无形,无状,无象。“性质”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无所不能。“功能”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总根原。 & x! w0 r* E9 [5 L$ n: P
* q7 P/ p, }7 R% h“道”的概念是:“无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无所不能”是所有一切可知或无知事物的总根原。 “道”可分为两大类:广义之道与狭义之道: 9 G9 q( \* m' J N& z$ z& @ P
6 H1 _! G# M0 u/ _
广义之道:由 “恒无欲” 所感知的宇宙全信息。以《道经》为代表著。
/ O% c3 H) l, V1 E, y
( w# U- r: }- o. w% \8 T1 j9 x狭义之道:由 “恒有欲” 所认知的宇宙事物。以《易经》为代表著。
0 \: f& @ r# v3 i' x0 S
. p1 [, p- I, Z7 q2 A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物的表现。(狭义之道)、天、地、人、合一的能量“场”。(广义之道)首先:讲一下什么是“广义之道”。在给“道”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前,有必要阐述说明一下原因,因为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有的人就会想: 凭什么把道分为两大类:(什么广义之道,狭义之道)。历代这么多的先哲,也没有把“道”说明白,说的清楚透彻,你真的能谈明白吗。如果持有怀疑心态的朋友,您是对的,您没有错。的确几千年来,《道德经》给后人带来层层迷团,争相的追寻、探索、钻研,到最后,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不明白,或者是明白了、清楚了,但是没有按老子所说的去做、去修,其结果只是空谈、空论,纸上谈兵,说的再多,谈的再深,讲的再明再透彻,如果不去“修”,那您也永远也体悟不到“老子”所说“道”的内在涵意了。本人不想以个人的思维方式,把《道德经》中的“道”分为狭义与广义之道。因为历代谈“道”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至先秦到现在,千百家注释,有成千上万人持不同意见在讲道、学道、修道、得道、成道,究竟听谁的,信哪一个人的,学哪一家呢?我们有很多人,在这时候,就像迷路的孩子,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往哪里走,迷茫、彷徨、无从选择,本人并不是在推崇学术学说,只是想使大家在阅读《道德经》时,能够更清楚、更明白的了解“道”的含意。其实说的再多也不如一“悟”。前贤所讲:“道本无言”“有言强加”。这已经接近老子在第五章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了”。修佛讲,“佛经本无字,有字也是空,空亦色 ,色亦空,”修道讲:“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两者:虽然在字里行间上有异,但意义非常相近。
( W8 T1 V: S1 S, I2 b" u9 U6 Y/ b' A! [4 W
笔者的职业是治疗疾病,给病人减轻痛苦的大夫。主要以“养生”、“延年益寿”来阐述老子的“道”。从中医学来讲,《道经》与《内经》,是传统医学上的无上宝典,老子他本人是否超越生死,给后人留下了个迷,虽然是个迷,但我们也已经知道他活着的时候,已经超过百岁,最后不知所终,从这一点上看,他绝非常人。《道德经》全文当中,更能说清楚老子绝非是世俗之人。 W. a; x+ t1 N6 Z& P
+ @$ `. V3 ] B由于本篇,不是讨论老子与释迦牟尼两位智者的学术思想关系,如果谈下去,会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下去,接下来只能简单的论述“佛”的本意。
% }6 f% Z; d$ ?% v0 B: @( R# O" ]- _3 Q
+ C+ ]& o1 b* ?- M7 g释迦牟尼。三十二岁时悟道,四十九岁度法。涅磐时八十一岁。“涅磐”一般老百姓认为就是死了,但在佛家来讲,说句时髦点的话是达到了与宇宙与万物与人生精神与物质的整体。形容它是绝对的、无形象、无扰动、无境界的境界,引申为圆明清静的大觉,佛学很深奥,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不明白永远都认为“佛”是深奥难懂的,不管释迦牟尼成“佛”也好或不生不灭也罢,但他在那个时期,肉身生命机能已停止了,尸骨后人供奉。它是否超越生死关,宋朝词人辛家轩词中说:,
; }, r% T. @1 F, P. ~8 H/ ?) Y' Z/ e7 e! y/ Z8 h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q. O1 Q! [( z) b+ j% t9 b
" l6 {6 c5 |6 g9 i5 b3 w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3 a) `+ f- ~% h3 ?' S! k
- `: w8 _) `' h8 p9 U; L
不饮便康强,佛寿需千百,
) u" G b$ ^6 S- y. u6 e4 x1 k5 h7 g! Y+ v5 y: q. w
八十余年入涅磐,且进杯中物。 : q- p5 ]5 ]- R7 m
7 ?! q' u( P3 V' v$ a( q这首词即使说它不是绝对的,但至少对大家来说,释迦牟尼没有长命百岁,也没能跳出世人所认为的生死圈。关于佛学与道学,简单的谈到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