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04|回复: 20

毛泽东家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1 12: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4 [0 B' i4 b6 ?4 n) p5 T
" B; v$ B0 P2 i- v + z& b" ^  `% Z/ z8 Z: }
  毛泽东的家庭,在很长的时间里,曾是一个谜,战争年代,被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建国后,又隐迹于红墙深院之内。许许多多的事,都鲜为人知。
- i  `' L: I( c+ Q! \$ M2 w# Q1 q 4 ^; S1 }( s) ~/ h) T) _
  从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不久的1936年,到他告别他所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眠不起的1976年,从他的朋友到他的敌人,亿万人都关注着毛泽东,关注着这个开创了一个伟大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写了中国人的命运,并影响了世界的伟人。同时,人们也深切地关注着他的家庭,渴望了解他的家庭生活。3 t1 I; V7 m' A

- e: E5 h! q9 s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和操守,也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悲欢离合。有欢笑,有眼泪,还有难言的苦涩。8 h: D. V/ m, M$ O9 ~0 w8 p' O7 T- p

! t( H2 m$ W! b/ u9 A% U% L+ C' ]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时代浪潮共同熏染的斑斓底色,也有着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这种韵味和风采,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革命时代要求的家国关系,更是突出地体现在毛泽东家庭的每个阶段。
- r8 ?1 h- ]7 C# E, R# V/ Q 8 g- [# e1 J4 G0 L
  如果说,30年前,人们关注毛泽东的家庭,是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好奇,那么,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从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他的家庭身上,寻找人生的启示和参照。
, \) e  H+ i& g! `" Y1 q) ?
3 M5 s6 p. ^+ ]  有些东西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全人类长久共享的。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时间越久,越散发出怡人的芳香。
7 D) D/ m/ K+ j
$ m7 N* C& B2 }7 X5 j2 N  领袖家风,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勤克俭+ X* h9 r. l# S
1 C! j0 _* c+ q1 z. p- y
  1936年,毛泽东在离韶山几千里之遥的延安窑洞里,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披露了家庭的情况。此时,他的父母亲早已不在人世,而他成了红军和中共的领袖。从斯诺记载的文字上看,毛泽东感情的天平更多地倾向于母亲。而实际上,父亲对他的影响并不亚于母亲。& b. b) U7 A: b9 I6 G
  U& {! E: Y$ H; _6 {# V( U
  从留传下来的照片上看,毛顺生身材不高,留着胡须,瘦削的脸盘露出一副精明的神色。他是一个倔强的、有家庭责任感的农民。
( f( G% U2 P' Z( ~" u# p* g9 w7 z% ], w8 H! n
  
; P$ K5 Q  P3 F% z! T7 i" S3 R  毛顺生于清朝同治皇帝在位的第九个年头(1870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生,是毛家第十九代孙,属“生”字辈。他年幼时,因家境贫穷,只上了两年私塾就辍学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却不逆来顺受、游手好闲。他人穷志不穷,9岁订婚,14岁丧母,17岁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接替父亲为全家人谋生计。6 {5 v! q; t2 @8 V9 H5 f

6 F; R, C: J- F9 f. K' Y" h5 @8 Q# P  由于自然灾害、母亲生病丧葬、毛顺生本人成婚以及祖父买屋遗留欠债等原因,毛家负了很多债,日子过得很艰辛。毛家为清偿欠债,一度把祖上传下的田产典当了出去。! ?* q0 M$ k( t: c6 o4 P3 _8 p
( k" [$ \! R1 W% L# m* X) [
  妻子文七妹悄悄流淌的眼泪和经常回娘家居住的情景,给倔强又血气方刚的毛顺生很大刺激。男人的责任是养家 口,如果无能,他不仅会内疚,而且会在族人和同村人面前失去尊严。
; r- i! V9 c2 `0 s/ c6 o! H" {8 ]
  为了改变命运,毛顺生顽强努力,一生吃了不少苦。16岁那年,他由于欠了许多债,不得不外出当兵吃军饷。后来,他回到韶山冲,和文七妹一起过日子。他起早贪黑,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同时省吃俭用,积攒下一点钱,把典给别人的祖传的15亩田地又买了回来。! B% Y- i3 P! O+ L( E

4 G) R. v' r; y6 x( R$ M# z9 g* K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农业时代,土地不仅是农家衣食之源,也是积累财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个农民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地,要么一辈子租种别人的土地,要么打一辈子长工、短工,或者当一辈子乞丐。
0 N0 T+ ~! X' I. d) I. U  {2 X0 @; B% |" {5 {: U" f7 a
  毛顺生不停地劳动,带领父亲、妻子和儿子耕地、施肥、插秧、锄草、收割、养猪养牛,样样都下大力气。家里没有一个吃闲饭的。靠着这块田地,一家人辛勤耕作,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基本温饱的生活。他种的田地,每亩能收获4担即400斤稻谷。15亩田地,每年可以收获60担稻谷。维持父亲、两个儿子和夫妻俩一家五口人生活,用掉3 500斤,每年还有2 500斤余粮。
2 }& e# l; i1 L* e( G2 ]8 V
6 _8 ^& [5 s; H% \  毛顺生不满足于有饭吃。他想做一个富裕的农民。为了致富,他动了不少脑子,也流了不少汗水。他用余粮作资本,押进田产,收取利息钱。同时,他还做贩运谷米和生猪、耕牛的生意。他到湘乡县走街串户收购稻谷,肩挑到家中,人工脱壳后,挑到湘潭县城里出售,从中赚取差价。在崎岖的乡间道路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个头矮小的毛顺生负重挥汗行走的身影。1903年,33岁的毛顺生用一分分积攒起来的钱财,买进了7亩水田,田产达到了22亩,人均4亩4分。这样,全家每年能有4 900斤稻谷的剩余。毛家成了村中富裕的农民。7 p( Q  q( \6 D0 b
) k' Y- z" v) V3 e( f
  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需要钱粮。三个儿子将来结婚成家,也需要不小的花费。毛顺生5岁时,爷爷为父亲和他买了房,9岁时,父亲为他订了婚。现在,石三伢子已经9岁,个头蹿得老高,大手大脚。二儿子也已6岁。作为一家之长,毛顺生必须认真考虑孩子们成家立业的问题,并为此早做物质上的准备。再者,贩运稻谷也需要本钱。钱从哪儿来?只能是:一靠终年劳作拼命挣,二靠日常生活中节衣缩食,从牙缝里省。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2: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家虽能填饱肚子了,但毛顺生仍不敢掉以轻心。生活经验告诉他,由于土地上的收益微薄,农人的生活十分脆弱。一个灾年,一场大病,一回兵荒马乱,就能使他彻底破产。没有谁能给他提供保险和救济。他必须在平日有所积累,以防不测。% [7 w3 E; J9 n  ]. X, o

% i2 B/ y! F6 f4 y, v. [# ?  毛顺生一如既往地亲自劳动。人手不够,他雇了个长工。但多雇长工或短工,又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家人还是主要的劳动力,他仍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石三伢子6岁时,就开始干零星的农活了。他刚认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给家里记账,教他学珠算。在毛顺生的坚持下,石三伢子白天上学,晚上记账,跟父亲学双手打算盘。3 n% ], T8 Y& V
, H1 x* E2 l# T7 S% s$ B. ~7 G
  毛顺生不能容忍懒惰行为,也看不得儿子闲着。他像一个严格的“监工”,督促着家人劳动。石三伢子放学后,如果没有账要记,毛顺生就撵他去做农活。对此,石三伢子感到不愉快。但成年后,他还是承认,“老头儿”是个“克勤克俭”的人,“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二儿子毛泽民也是从小随毛顺生务农,到了十多岁,就会做田里的全套农活了。只不过由于家庭缺少劳动力,他幼年时并没有读多少书。
* `2 _, [. g3 Z! ]% d$ _- p' K( y) G+ O* C5 V, o% \+ n5 i# M$ ]
  在生活方面,毛顺生仍是十分节俭,精打细算。他相信“吃不穷,用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的道理。全家人都吃得很俭省。他一文零花钱也不给孩子们。每月十五,他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不过从来没有肉。而孩子们吃得比雇工还差,既没有鸡蛋,也没有肉。
2 K3 k! A) r  O/ g/ I
' b2 {2 S) {7 c) w( n  当时,对于农家来说,吃肉还是奢侈。
$ f$ k* t. |9 w; Y6 F
# ^- ^  N+ S3 ^1 z% x  毛顺生一点点地积累。他还设法扩大再生产。他得到岳母家的贷款帮助,从贫苦农民那里成批买下稻谷,用手推车运到家中加工,再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得到高一些的价钱。他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雇船贩运大米,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米商。冬天碾谷时,劳动量很大,他就多雇一个短工做帮手。在田产经营方面,他不再买进田地,而是典进许多别人的田地。因为典地比买地更便宜,而且不用自己为庄稼操心。
9 g, [2 ]% o. ~. M4 G4 K0 o& e  a) x; p8 M
  毛顺生成功了。他的资本增加到两三千元。在韶山冲,这已经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但毛顺生没有用这些钱翻新已住了二三十年的老屋,而是把钱用在生意投资上。他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入了股,并同“祥顺和”、“彭厚锡堂”等店铺,经常有生意上的来往。为了资本流通方便,他取号“义顺堂”,自印纸票周转,并使用妻兄文玉瑞的岳父家开设的“吉春堂”的纸票。* p. B5 f/ Q) F# A* r8 X6 D

. g. \  D& ^& ^. b. `9 ?6 `  毛顺生知道“钱能生钱”的道理,并擅长经营。他白手起家,敢闯敢干,精打细算,在一般庄稼人感到陌生、怯场又鄙视的商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 p+ s. H& z, J' k
% @4 L. l3 ]2 m+ D' ?  的确,毛顺生违背了“本”、“末”的祖训。不过,生活是现实的,做一个富裕的农民,毕竟比做一个穷光蛋更能为妻儿老小提供生活保障。他遵从经济规则行事,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反哺老父,并为家中待哺的雏鸟捕觅更多的食物。当时,在韶山冲,有不少孩子挨饿,上不起学。有的农家把田地卖光了。即使有幸进了私塾的孩子,有的也常常饿肚子。而石三伢子一家“总是够吃的”!石三伢子不但上了私塾,而且还能从家中多带一些食物,给一起上私塾的穷孩子吃。日后,在父亲的供养下,他还在本该独立过日子的年龄,上了新式学堂,成为他走向广阔世界的桥梁。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08年,毛顺生为14岁的石三伢子迎娶了媳妇。上屋场的第四代开始成家。
0 V$ Q/ [" K  z6 R4 R' p9 d$ s% q
% s0 ^% ?5 l) b; c  1918年,毛顺生将上屋场原来的5间半旧茅草房扩建为13间半瓦房,即现在韶山毛泽东旧居模样。只是那间堂屋,仍与邻居两家合用。到此时,他仍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而年已24岁的长子一直在外地求学,刚刚完成了他的学业。4 X6 j8 O9 G' \$ R

9 N, Y5 n6 B- F1 l) C  [   长期艰辛的劳作损害了毛顺生的健康。房子扩建后不到两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于191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日(1920年1月23日),在上屋场永远闭上了眼睛,年龄还不到50岁。此时,他的妻子刚刚谢世三个多月。
. y9 e* d( H. I7 G& o  \
4 f/ O4 C) t0 a  }. f$ q, ?1 ~  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妻子曾劝他信佛,被他骂了回去。只是到了晚年,由于一次意外的经历,他才开始三心二意地拜起佛来。有一天,他出去收账,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他害怕极了,以为自己完了。没想到,老虎猝然见到人也很害怕,慌忙逃走了。毛顺生对于自己意外脱险的奇迹感到十分吃惊,他想得很多。他怀疑自己得罪了神佛,从此,开始比较敬佛,有时也烧烧香。不过,他并不十分虔诚。只有处境不顺当时,才临时抱佛脚。在内心里,他仍相信自己的努力。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儒家而不是佛教的影响。这是与他的妻子明显不同的。
; U: x7 X5 G- y
+ ^1 ?8 I% T' r- e/ s  贫农成为富农,富农成为地主,是那个时代一般中国农民的理想。再高呢,就是倾家之力供养子弟考取科举功名,或从军立下战功,封官荫子。除此之外,朝廷没有给他们提供其他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条件的途径。毛顺生没有取得科举功名和立军功的机遇。他达到了他能达到的高峰。3 H$ n8 {( M& i) g

4 J* c, X5 \" U0 U* C' ]  毛顺生给毛泽东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毛泽东从小跟随父亲参加农业劳动,从父亲持家立业中,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因而对农民始终怀着无法割舍的深情。儿时养成的勤俭,成了他一生的习惯。在父亲严酷要求下锻炼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在此后二十多年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能够从容适应。他痛恨不劳而获的人。为了使农民们拥有田地,他进行了多年的斗争,最后把田地分到了他们手里。3 O" Z! {" B1 P( V8 O5 S

! `$ Q9 @% m8 `- `  V1 I: v  1949年10月,他成为国家的“当家人”。当时,中国经多年战争破坏,又受到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他豪气十足地号召同胞们:“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他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鼓励他们:“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0 w  d( _" ^, J. w1 }6 v7 r1 Q( U
  面对困难,他总是挺直腰杆。
8 H3 l/ a- b+ r( \% W% Y
* z8 N, T; o# x. U" V- _- h9 C' R  当年,他的父亲也是这样做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2: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吾母高风$ v- C& C9 \% k& D

. N5 V9 o2 \1 F4 h  毛泽东身上流淌着父母两人的血脉。父母两人,如水如火,如雾如电,交织叠映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父亲教毛泽东怎样生存和奋斗,母亲则教他怎样爱人。
2 \6 q: Q- x! d& }' i, Z, o+ H9 ?3 O) F% b6 P& B" I0 N8 I2 g) C
  文七妹生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八日。她长得慈眉善目,有着宽阔的额头、敏感的大眼睛和甜蜜的笑容。文七妹共生了五男两女,活下来的只有三个男孩,石三伢子是头一个。年近三十的文七妹很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捧在手里
4 C* D- }7 a8 W; _7 j" V; f9 q1 ~ ' e' G  t. `7 Z8 ?2 H& Z) i

& B7 m- g' U8 P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她怕他像他的两个哥哥那样溜走。她要留住他。但她个人没有这样的力量。她只能像当时的妇女们一样,求神拜佛。" Q) A( _' D" w/ @2 C% c, ^: \

6 o, T7 _2 R( w/ C  文七妹拜的主要是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这尊菩萨是救苦救难的神。文七妹长年坚持初一、十五吃“观音斋”,经常到韶山冲周围的寺庙里烧香磕头。同时,还遵照佛的教导,行善积德,祈求神明保佑她的宝贝儿子平安。5 V, o- q% {0 H& h
. P  K% h, f- h) Y1 `2 R! `- y
  像封建时代许多专制的家长一样,毛顺生在家庭里是个严厉的家长。他是一家之“主”、家庭里的绝对权威,专横而粗暴。文七妹则是性情温和的人,她是孩子们的“保护神”。
+ ^- J' \: F( u" R
/ F* k; \& @3 f6 e3 y0 ]( _  毛顺生相信“棍棒出孝子”的古训,常常打石三伢子和他的弟弟,对他们进行棍棒教育。一到这个时候,文七妹就出面平息丈夫的火气,设法保护她的孩子。有时,倔强的石三伢子挨父亲的打,站着不动,也不哭,更加激怒了父亲。文七妹赶快跑过来,左劝右劝,充当调和人。当然,在保护孩子时,她不会、也不敢冒犯丈夫的权威,那是妇女的“美德”所不能允许的。有时,她能做的就是劝说儿子。当石三伢子对父亲流露出明显不满,或者公开反抗时,文七妹立即予以批评,告诉他做“人”不允许这样,那是不孝的行为。' o7 D' o8 ?6 q5 \6 O: d. j

/ Z# S4 l& j, I0 i- \/ h9 u" T  石三伢子16岁那年,想进新式学堂继续上学。毛顺生不同意,想让儿子到湘潭县城里一个跟毛家有生意来往的米店当学徒,将来帮他撑起这个家。在决定儿子命运的时刻,文七妹站在儿子一边,为他说话,并搬来娘家兄弟做儿子的“救兵”。两个舅舅对症下药,对毛顺生说:接受那个学堂的“先进”教育,比到米店当学徒更能增加孩子赚钱的本领。他们还承诺接济石三伢子部分学费。最后,文七妹搬来的“说客”说服了毛顺生。石三伢子如愿以偿,由舅舅接到湘乡,进了东山学堂。/ m7 ^$ O/ D& O! H/ n& T

1 U% @% v$ w7 G  文七妹是个心地善良、宽厚仁慈的农村妇女。她带着石三伢子到庙里进香时,常听和尚讲“众生皆苦”、“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之类的话。她虽然不识字,但明白其中的道理。佛家慈悲的胸怀深深感染了她。她崇拜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赞同佛教讲的做人的道理,时时将心比心,行善积德。) \0 i. }3 w+ S/ ~  j
/ I  \/ \+ N6 p" R
  对周围的人,无论远近亲疏,她都以诚相待,施以爱心,从不说谎,从不欺心,赢得了邻里和族人的尊敬。毛德臣的儿子毛尉生靠给地主打长工谋生,39岁就死了。患有肺病的妻子带着女儿菊妹子和三个儿子毛泽 、毛泽连、毛泽青,靠乞讨为生。三九寒冬,菊妹子还穿着单衣单裤,吃不上饭。文七妹看不下去,和丈夫一起将可怜的菊妹子过继过来,当作女儿养育。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七妹特别可怜穷人和弱者,随时愿意接济别人。灾荒年头,遇到上门讨饭的穷人,文七妹总是给他们饭吃。
& L6 E, U8 {! U+ \) V9 Z7 e
, D( q1 y2 [7 U9 U  c: x  文七妹的善念善行,与贫苦农民毛顺生积累资本的经济要求发生了矛盾。毛顺生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累资本。他心疼来之不易的收获,不赞成妻子施舍,为此多次与文七妹争吵,甚至责骂她。文七妹感到不被理解的痛苦。每当丈夫在场时,她都不敢拿食物给讨饭的穷人,只能遗憾地看着他们带着失望离去。
% A/ W9 ~. v9 j+ ?- c) `
5 Z* B0 E& K( k8 R% \+ ]- E& A* \+ ?  1903年,毛顺生从一贫如洗的堂弟毛菊生手中买进了7亩水田。当时,毛菊生正遇到生活困难,不得已才卖田。文七妹觉得都是同族兄弟,乘其之危,“夺”去他一家赖以活命的田地很不道德,极力劝说丈夫不要买,并建议接济堂弟家渡过难关。石三伢子站在母亲一边。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存在什么对不起兄弟的问题,妻子怎么劝说,他都听不进去。最终,扩大私有财产的强烈欲望撕下了宗族内部温情脉脉的面纱。文七妹对未能阻止住丈夫非常遗憾,心中一直感到对不起堂弟一家。  q& n4 r! a* v) A5 ?, Y
4 B# ~( g- ]8 D1 h+ R+ s2 J8 q
  文七妹为自己倔强而吝啬的男人不信佛、不行善而苦恼万分,担心会因此给家庭招来灾难。她祈祷丈夫和儿子都成为信佛的、有慈悲心肠的人。据毛泽东回忆,“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学好”。令她欣慰的是,石三伢子听从了她的教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他都在堂屋的神龛前烧香磕头。后来他回故乡省亲时笑着说,神龛前是他“工作”的地方。7 L% ?) X. _4 C; m/ ?: w

3 ]/ p7 ^1 y% a+ K0 P! G  母子俩还尝试“改造”顽固的家长。毛泽东对此这样回忆:
' O* q! W, b& n
: ?5 ]. A# z* k  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在进攻下,我们只好退让,另想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和神佛打交道。: ~. y2 [7 R" P! j% o5 X0 m
& ^; L0 \& b& _
  尽管改变丈夫信仰的努力没有成功,但私下里,文七妹仍冒着被丈夫喝斥的风险,继续做乐善好施的事。
6 v) L& e0 b& Y+ @2 k) C* X" H. M
6 G- L" Y9 p5 O5 y8 B  一天下午,她发现石三伢子从私塾放学回到家,又钻进厨房里吃东西,感到很奇怪,就问儿子:早晨去上学的时候已经带了午饭,为什么还找饭吃?儿子告诉她,黑皮伢子因为家里穷,没有午饭吃,自己就把带的饭分给他吃了,所以没有吃饱。文七妹听了,对儿子说:孩子,你莫瞒我。我知道你把饭给别人吃了。你的好心,妈也赞成。不过,你自己总得吃些才好。从那以后,文七妹每天都背着丈夫,给儿子带一大碗饭,让他分给黑皮伢子吃。后来,孩子们饭量大了,一大碗饭不够,大碗就换成了小钵子。0 k+ J7 }/ z2 K* r5 R' N# x- y

4 ~+ f# E+ e! T  文七妹一连生下七个孩子,饱尝生育之苦。四个孩子夭折,使她痛心不已。为了把活下来的三个孩子抚育成人,她协助丈夫持家创业,费尽心血。她头脑清晰,一丝不苟,成天拾掇,把家整理得有条有理。她又要带孩子,又要照顾全家的衣食起居,给丈夫、雇工们做饭送饭,还要参加田地里的劳动,冬天与男人们一起碾谷,而吃得又是那样的清苦,备历艰辛。6 m( o; W6 M3 l

9 E, A4 }4 ~5 C6 Q- P, G/ q* M  然而,更大的痛苦是精神上的。按照沿袭了一两千年的规矩,“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丈夫具有法律和伦理道德所赋予的“父权”和“夫权”,他是孩子们和妻子的统治者、主宰者,而妻子和孩子在家庭里是没有平等地位的,也没有发言权。顺从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美德”。即使家长做错了什么,他们也得服从,否则就是“不贤”、“不孝”。而为妻“不贤”、为子“不孝”,被认为是最恶劣的德行!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2: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顺生虽然生财有道,在养家 口方面取得了成功,但过分的节俭和严苛持家,伤害了妻子和孩子们的尊严和感情。他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发火。面对比自己小三岁、性情暴躁而专制的丈夫,文七妹备受压迫,精神上极为痛苦,毛泽东说她“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但是,她无可奈何。父母把她嫁了出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那个时代女人们的命运。对于丈夫,文七妹很多时候都选择了忍耐,默默地把苦和泪咽在肚里。她一生如此,“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o1 ~) `" U" J4 M0 h8 J1 z, q

; ^; b" e2 B9 l* K2 H" P) N  母亲爱儿子,儿子也深深爱着母亲。在父母两个人中,与石三伢子感情最深的是母亲。他曾开玩笑地说,他家分为“父党”和“母党”,他是“母党”的人。
9 G7 X! B3 h0 @1 E6 E. t8 p) V. b- B# h/ T- }
  1909年,文七妹生病。为了求神治好母亲的病,15岁的石三伢子从韶山冲出发,长途步行去南岳山“朝拜香”。他手拿小木凳,每走上十来步就跪下去一次,口唱“南岳圣帝阿弥陀佛”,试图用他的诚心感动神明。
! m1 Q9 q" }  t) Z6 v- F
# U+ W. |2 @6 a. G  1918年,文七妹患结核性淋巴炎,脖子上长了一个包。由于毛顺生和毛泽民忙于种田和贩米生意,毛泽东在外求学,家中缺人照料,她住到娘家养病。毛泽东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在长沙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他写道:% |+ x. p  t' }$ I
5 n5 W! s" `  w) U6 D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6 N/ i' a1 ~+ \. ?/ J7 w% g6 p/ p

% \2 L- Q  F, f  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泽民)护送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_- b& x. o9 X/ u
8 M6 g) _5 }' r5 N2 o+ b: C! N8 c% `9 C
  1919年春,在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得知母亲“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他3月12日离京,14日到上海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4月6日由上海回到长沙。他让弟弟毛泽民将母亲从舅家接出来,送到长沙诊治。毛泽东对母亲“亲侍汤药,未尝废离”。4月28日,他给舅舅写信汇报母亲的病情说:“病状现已有转机,喉哦十愈八九,疡(疬)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 T! W0 b' J* d+ z) {3 ?% h

' L! J3 N& {8 c0 ?  兄弟三人簇拥着从未到过省城的文七妹走进照相馆,留下了他们一生中惟一的母子合影。
; ~! x, B3 y* z% a
& N  ?. i' r$ ~  T, B3 t) ~9 G  在长沙,文七妹自感寿限将至,特意嘱咐长子毛泽东:“你父亲兄弟四人,只有泽建(菊妹子)一个女儿,你要把她当亲妹妹看。我不行了,只希望你们好。”
- s8 Z1 \& B3 h/ \. V( k1 O+ S: \( G6 o% Z6 W* t& H
  文七妹返回韶山冲后没过几个月,颈部发炎穿孔,病情恶化, 1919年农历八月十二日(10月5日)去世,终年52岁。临终前,她心酸无比,连声呼唤儿子们的名字,叮嘱他们学好人做好人,好好生活。她实在放心不下她的孩子们:大儿子虽已成人,但妻亡后还没有续娶,小儿子才14岁,还有可怜的养女菊妹子也是同龄,“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 v/ W& y/ o: v# s8 O% |0 ?- q8 V% Q: _; A
  毛泽东在长沙得到母亲病危的家信后,马上与三弟毛泽覃一起赶回家中。当他俩走到上屋场时,映入眼帘的是母亲的棺材。文七妹两天前已入棺。当听到弟弟毛泽民讲述母亲临终呼儿的情景时,毛泽东心如刀绞,泪水模糊了视线,口里呼唤母亲不止。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2: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天的夜晚,他守在母亲灵前,脑海中一幕幕浮现出往日沐浴在母爱中的情景。他对着摇曳的油灯,含泪执笔,追忆母亲的“养育深恩”。作为备受母亲疼爱的长子,他受母亲的养育之恩最大,也最了解母亲一生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
( m& O" |: T: a, ~6 ?9 P& v
8 A2 E7 a$ p5 O6 W7 X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W- p& l9 q) Y/ x9 s! a

. Z* @' j6 x# |1 C# E! V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u7 q5 a: P" h

2 B8 X8 R# t$ R1 K# _8 e4 z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 i4 D  w$ e( M) l! P
) P4 k8 \9 I: D9 S" ^% s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Q# N0 @! l0 T4 }" [- d

( X+ O1 T$ m, d" }, ~( l  O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O' A* \% w- {8 [8 P
2 m2 d  E  e! i/ f3 v1 \7 v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8 H+ p8 v! c1 t1 m, ]! I
" `3 U5 G  V6 l2 G. @& l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7 h; V$ F# k! |) T
) V4 ?0 a: p+ \( g# [3 z8 V2 @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 P. s  Y. L2 s9 X6 Z# U. @# X5 c, a8 D) F# p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z" M/ b5 B5 \5 {9 P6 u/ K
! O) g" O# v- n4 a5 {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 j; l6 ]& v7 g% j  d
, B* _8 y5 \% Z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2 S" o  U  C7 `' Q+ s7 w0 H5 f; F3 d6 L' L6 |; o3 M9 z3 Z1 j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W9 @2 F& P- T9 N
! g8 `1 K8 S# E0 J  [: K  t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z+ Y* S7 a9 A" O
# ~1 Z& E3 q$ k1 c% q% k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3 l7 b' p8 R4 S# A4 d; U: |- X  G5 K  y0 \6 o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2 G9 }' R; {7 i. J" k
/ f& ^$ A  H. o- W0 c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 Y5 ~& W/ }4 J- X/ g2 F5 c# ?0 T
; c9 Q; L0 i2 x+ Q- h1 d* O, p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5 I; P( k8 G% W6 B3 I0 I% T: F( f4 F8 V/ r8 z1 B& w
  小大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 x0 _1 Z/ K/ U; H% I0 ~/ t  y7 F. |3 W* c- Y' b" G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5 S! `( i$ i* d7 p" X& B& W
" Y* E) `7 {1 Z' z7 l/ I0 t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9 C4 [3 l+ r9 h$ D  U

& }- N% i! y( B; G# p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N- D1 }- N6 R* ?/ ?
  `" P1 g( C& }: j- W4 ]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 h$ c! a; e' K, Z( q& m

) c) o( e. _& ~- J; c" {9 m6 w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f. f' m; }# M9 D8 X  Z, ^0 D

. g. D9 @; @- S2 d( B" a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7 L! F2 G) @; ]6 N5 G% t, Q! ?; x- }" m2 A" U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e' {. F! V& y& \* i
: N! e: d  c$ C" e  Z: t
  写完《祭母文》,他又挥笔写下了挽联,其中一幅是:
* I) {% V; ~& a+ b9 |9 @3 N2 M2 n3 K( a4 e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4 B8 U/ P) `* O& x% ]; ^: |$ k9 J$ }( ~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9 A0 P8 E8 ]  T# X$ s1 f
" A: j( r5 \4 [6 M  ?& j9 e+ {  毛泽东含泪给他的一位同学和好友写信说:世界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 U' m$ i) L. @4 D& K
+ b% f% L2 T/ b0 e8 l2 T/ a  母亲深深影响了毛泽东。他心很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忍不住要掉泪。年幼时,看到家乡的农民受苦,他宁愿自家吃亏,宁愿受父亲责骂,也要相助。
+ [! ~- {( n( g( a# L9 Z) _0 e2 X' |4 _' A! u8 _: _
  据说,有一年春节前,做贩生猪生意的毛顺生,用两元钱订金,从一位贫苦的老婆婆家订购了一头猪。六天后,毛顺生让毛泽东把猪赶回来。巧的是,双方刚预定完,猪价就涨了。按照道理,涨价的钱,该毛家赚。老婆婆对毛泽东哀愁地说:“我们时运不好,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那时,韶山冲周围的农家都靠养猪养鸡维持油盐零用,三四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特别是一到年关,银钱紧张得不得了,一厘一分,在一个家庭都是做过预算的。三五块大洋招惹来劫匪,肇了杀身之祸的并非没有。毛泽东看老婆婆可怜,主动退了这笔有利可图的生意。他拿着订金回到家时,挨了父亲一顿斥责。他争辩说:“我们少赚点没关系。她地少,很苦,少卖几块钱是很可惜的。”; [  X: M5 w& v0 i* e

% @# S* [) t8 E  这颗慈悲的心,毛泽东保持了一生。
7 C! K( b! b, J; l2 A/ w" h; j( ]! L* U% P
  但毛泽东不是妇人之仁。在革命过程中,他将年幼时在母亲影响下形成的朴素的慈悲情怀,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爱和为穷苦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与堂弟谈及父亲从堂叔毛菊生手中买水田的事:- P& N4 I' R+ ^3 x

7 M1 P2 r$ B; ]3 K4 a( s4 H # E8 v- c7 d0 o3 O  n
  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
- g& q2 C! j" i6 F2 P
& |  ?1 l6 Y' l6 T7 `  此时,翻了身的农民都称毛泽东为“大救星”。西藏的翻身农奴则把毛泽东奉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C1 J% n8 |3 T0 M, \! D% G3 D  N
( ^+ _9 I8 f7 O, G9 Z& ]. e
  “菩萨”,是文七妹最敬仰的神。( g; R& r* C  c5 h2 }0 C# t; c
2 z& v6 [  l+ G
[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4-21 12:4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6 22:00 , Processed in 0.0298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