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都摆脱不了生与死,有的人生得伟大,有的人死得光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与死的状态。即使生得不怎么样,如果死得精彩也不算空来世间走上一遭。经典的死,都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和美感。
. n. B* T: R: F2 `4 J% L; [. M1 `- t
一、屈原之死——高洁之死
( h# R9 z9 `; O: c/ p+ h" }6 k- D: d- o5 ? c E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只空负报国之心济世之志,却终因不能苟合于浊流而只能在江湖之远坐看国破家亡。对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来说,有什么是比死亡更好的解脱呢?屈原的死,是一个志士的死,是不屈的死,他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志节与倔强。也因为这个带着不甘与愤恨的死,屈原成为文人倔强性格的象征,影响了此后无数不得志的文人。 6 A; Y7 V j! x9 ^/ z9 M
二、关羽之死——悲壮之死
( J% P. ^2 k# S6 w. y9 G- v 关羽的死,最经典地诠释了英雄末路的无奈,走麦城,也从此成为英雄落难的代名词。不管是正当得意之时的红人,还是不得志的才俊,还是从未显扬的小人物,都会被关羽的悲壮遭遇所打动。英雄无奈,从来都令人心折。成就关羽至高声名的,不只是他的那些英雄壮举,还有他的末路悲歌。
' b0 Z' d/ Z/ G/ t; o( D 三、诸葛亮之死——遗憾之死 ! [2 w4 D$ U: J2 Q( [! C% G
诸葛孔明的死,与关羽之死,同样具有无可奈何的悲剧色彩,但诸葛亮的死,更令人泪落如倾。一生鞠躬尽瘁,穷心竭力,却在大功将成之际撒手而去,让五丈原的秋风透出万古悲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遗憾,总在别离之后。 6 g. \( s! i/ j9 H0 Y; ~9 [
四、绿珠——浪漫之死
/ ~$ {: T* Y' E1 C; R) \ 她的身份很卑微,不过是豪门石崇包养的一个玩物,但她并不因之自甘堕落。她宁愿跳楼而死也不愿意屈身侍奉那个霸道的赵王司马伦。尽管石崇并不值得她如此忠贞,但她自有她做人的原则,而且她选择的死亡方式颇有诗意——从高楼上飘然而下,从而引发了唐人杜牧无尽的慨叹:“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绿珠像落花从枝头飘洌?化作香尘重归大地。因为她烈性而浪漫的死,成就了杜牧艳丽的诗篇,也因杜牧艳丽的诗篇,让她的死绚烂如花。 4 {% T& L, S! _8 C# \& z
五、李师师——情义之死
- ^$ n0 B) {7 y* K 说不清楚李师师的死是为了情还是为了国家大义,但她跟绿珠很相似,出身低微,活得并不荣光但死得极有内涵,令人慨叹巾帼不让须眉。那些屈身事敌、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七尺男儿在这些女流之辈面前不应羞愧吗? 3 a' m J9 [4 z1 q3 Y: `. w
六、岳飞——忠烈之死 % ^8 y6 a) i$ W& K5 N& I
岳飞死于他不懂政治,这是一个不难得出的结论,但岳飞在被十三道金牌召回京之时,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只是他始终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杀他。岳飞宁死也不会举兵造反去背离自己做臣子的职责与操守,这是他的死赢得人们千古同情的重要原因。岳飞和关羽一样,因为死而成为一座丰碑。
* y6 u& G& F# I" P7 u$ z 七、文天祥——浩然之死
5 U3 k) U3 j; Z 《过零丁洋》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 n3 P) C- \( u
八、谭嗣同——慷慨之死
8 i% \( S% D' H0 J' Y* D 他要以死来警醒人们:在中国,改革与革命都是要流血的,你们看到我的死,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赋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义,谭嗣同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横刀笑对苍天。历史没有辜负他,菜市口滚落的头颅最终埋葬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谭嗣同真正赋予了死亡最伟大的意义,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声气相通。
5 C3 W' x4 C0 ~, _4 @$ q$ Y1 h 九、遇罗克——勇敢之死
Q; f( w, h0 _5 L5 @ 也许不生在那个时代,我们无法理解遇罗克的勇敢,但在中国最严酷专制的时代敢于吐露自己心声的人,需要何等的勇气、信心和责任感。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冲破所有黑暗。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因为有了遇罗克而有了一线光明。
1 Z, W1 {# C1 A% J5 L' k 十、张志新——坚定之死 . I" g! T4 S o3 G
又一个因为死而被人们永远记住的女人。没有对光明的坚定信念,怎能忍受连男人都无法忍受的酷刑?张志新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坚贞,也告诉人们,信念和正义,能够面对一切酷刑。张志新的死换来的是信念的长存。 / S, p# W8 H, H, U! `& m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不需要用死来说明什么的时代,但好好回味这些经典的死,也许会使我们更好地理会活着的意义。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焉知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