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万余件。
" S4 @- q" _5 J& c) E9 v 宫廷使用和收藏陶瓷器至迟可上溯至唐朝。唐、五代时,朝廷曾旨令一些制瓷质地优良的窑场烧造贡瓷,《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有河南白瓷和浙江越窑青瓷向长安进贡的记载。宋代,朝廷先是令一些制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耀州窑等烧造贡瓷,而后设立汝窑、钧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等官办瓷窑,专烧宫廷用瓷,至明代初期,皇室已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宋代名窑瓷器。明、清两代朝廷均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并选派督陶官驻厂监造,不惜工本,大量烧造宫廷用瓷。从《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江西大志·陶书》、《瓷务事宜示谕稿·序》、《陶成记事》等有关记载看,其烧造数量十分惊人。如明宣德八年,应专掌御膳的机构尚膳监之需求,一次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清雍正六年至十三年“计费帑金数万,而制进圆琢等器不下三四十万件”。至清末皇宫内保存的陶瓷器达数十万件之巨。9 G. V% ?( c/ H" T" A+ V* z" b
目前这些瓷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及私人也有零星收藏,其中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收藏约三十二万件。许多闻名于世的精品,如唐代邢窑白釉葵口碗,宋代汝窑三足樽、哥窑鱼耳炉、官窑弦纹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龙泉窑青釉凤耳瓶、定窑孩儿枕,元代蓝釉白龙纹盘,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成化斗彩鸡缸杯、弘治黄釉描金双兽耳罐、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清代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乾隆各色釉彩大瓶等,均属于原清宫旧藏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拨交、个人捐献、出土流散文物征集等方式,使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日益丰厚,并弥补了原清宫收藏品在某些年代方面的欠缺。
& B( W2 w' j- g3 [; X 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古代陶瓷可谓自成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陶瓷生产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特别是所藏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清官窑瓷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世界上均堪称首屈一指。
5 l( e3 ], J; i9 J2 M+ }; N新石器时代4 |% E* T7 M) L

0 `! {, e* g' H, |/ l) L2 f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7 d2 ^7 c/ u" [4 [- 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 T. `" n/ l$ b) f# y$ d " b# V4 N# M9 I/ G- d
彩陶蛙纹双系罐,高42cm,口径13.1cm; a1 ]% b4 T, f4 `- O
罐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竖耳。于橙红色陶衣上绘黑彩变形蛙纹。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1 W6 Y2 C# O _7 H" G% h6 @
此罐上的变形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
; T9 r& n' Y! h3 E4 J' ` : q6 P2 j& K: v7 T! n8 ?/ u
彩陶钵,高9.6cm,口径21.3cm7 l: p, x) q. |+ p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 ^0 l `" v' E/ p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4 E5 a1 a, l' ? B& f5 `; ~9 M 时至今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 s$ ]8 `/ r7 R: ^
9 [1 x) V" |& \6 {0 N
彩陶弦纹瓶,口径8cm,足径6.5cm,高21.5cm5 F/ |6 R) e- |' s4 _6 l
瓶陶质,敞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常见纹饰。 ' ~6 k5 G. w. `6 e1 H* R+ U
2 p1 L. v4 C8 t
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9 x+ \' ~! h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纹饰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这种三角形纹饰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明显特征。 - S2 Y& ?: P a3 Q* U2 S( g C' b

$ y8 Y, ` u3 J5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
4 Z$ x* K0 p4 m0 }6 S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三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 _. ~+ q: i8 \, L _

! x8 M0 s( Y9 v' y& ?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
Q Z6 _1 Q1 Y7 f3 j( C7 N& Y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 R- E! X+ |* T+ a" M& X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5 S0 J# S# { J1 i# j5 X* g, Y* ?) W# Z+ F2 E

/ C- }: g5 m. d" w) ~红陶鬹,高39cm,口径11.9cm
. \: g5 \- E5 n" t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f1 @( m* t+ }3 O* c# o# q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2 q8 n4 K2 g' R6 \3 j% K" Q5 [" w$ L, H# u; I2 v0 s* K* A

! b; a/ c- G/ J4 B: z9 m& x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4.5cm,高12.2cm, o& }5 v: F/ G7 Q' t
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的单鋬耳,器身无纹饰。0 ~( m( G9 i3 {% d( l9 D& h" d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 ! }8 C5 a" i2 P0 L; y2 k9 o; ?
商周
, Z- D- G( b# A3 O; k
0 ?8 G# t) e7 W. G8 t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 x& F% d0 l5 U h) V% f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a; V# k0 X( p' }. _) a& b- m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 O' M6 ]. @, P9 T+ f
1 X! P; w6 k8 O6 t; |& b( J0 ^0 T
原始青瓷双系罐,高13.2cm,口径8.4cm
- P8 M1 o3 J q: M1 e1 A( g& F: @ 罐敛口,折腹,束腰,平底,腹两侧各有一横系。罐身施青黄釉。肩饰水波纹及弦纹。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征。
( N$ r9 T6 c$ \* T3 t5 m. W 此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作用。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亚铁。
8 o$ ~) z% @# ]4 {" L" k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x6 u- i1 s% E( K* k2 ]0 T4 A
春秋战国! I$ K. i' }: r
/ `0 ^0 ]. |: _) z- W 9 a1 g. d) @+ r7 l7 F/ T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W7 r9 j) h2 e/ k) W; Y+ @' j2 ]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V% {3 b% n% d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胎体多有裂纹,釉色很不稳定。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器形规整,釉层厚薄均匀,釉色青黄,造型多仿当时的青铜器,有尊、鼎、簋、盉、豆、钟等,纹饰多以刻、划、捏塑等为装饰,具有纯朴简洁的风格。
, h& x: O5 C; R* l9 i: [/ d 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_- u0 M- j0 _ D+ Z
秦汉 2 `4 e: c2 \( E; o) Z Q o& J0 g
/ L; z! y" s: }2 L, {) M4 m' |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cm,足边长12.6cm,高39cm
$ P& r. a5 d% C7 G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 P1 l$ Q7 E( c1 ~( f4 Q, X! A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 z$ ]+ D% n# i
: R1 C& i1 k2 D H
酱釉陶壶,西汉,高32.7cm,口径14.9cm( c& S2 T9 Y& R Y" S7 k8 v( k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足外撇。壶外通体施酱黄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划弦纹两道,其间彩绘水波纹。釉色浓郁明快,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3 F& `. u: d7 P% P' y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有光泽。经科学测试结果表明,其着色剂主要为铜和铁,在氧化氛围中经700℃的低温烧制而成。铜经氧化焰烧制,可使釉面呈现美丽的翠绿色,而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9 {7 O8 i- e2 R+ b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鉴,花纹具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了汉代陶艺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体现了汉代釉陶装饰所取得的成就。/ s3 K; P1 y8 I7 U! A) w% q
, {5 x$ N/ g6 H: k8 x7 S
0 }5 j; a! G, }
青釉划花双系壶,高32.6cm,口径14.3cm,足径14cm
9 ^7 ?+ x7 O4 P9 k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相对两侧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体施釉,釉呈黄绿色。肩部饰划花纹饰,颈、肩及腹部饰弦纹5道。' v+ E: {! L$ T" [& f' L& B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疏松,存有大量气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纹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及划刻花纹等,壶、罐等多饰双系或堆贴铺首。5 R1 Y! E9 J. _$ D
此壶器型敦厚古朴,纹饰洗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青瓷烧成的过渡性器物。
) s( ~) z n, G" d" O) v7 P% ?+ G& u- E6 t# D/ ?

7 m# |& v7 y i青瓷双系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 I+ S! H( Q8 X$ _# _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 g- }4 h0 K D/ ]% W5 E# x2 b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 e2 y$ A0 i4 f' N5 X7 L

% q- U' x* K* {, |. f6 t1 d绿釉陶壶,东汉,高40.3cm,口径15.2cm, 足径15.7cm# ^. p, F2 K# y3 A, z+ V* h
壶盘口,长颈,肩部置对称铺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圈足。壶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口、颈、腹部均饰凸起的弦纹。
) U0 S! W8 q# P+ ~ 此壶属于随葬品,腹部转折处釉面因长期在地下处于潮湿环境中析出盐类物质,致使表面呈银白色。 , J/ N6 m2 `6 k5 l: U
+ h% G+ f1 |8 O" J3 z$ p魏晋南北朝& F. U! {0 M4 m* r, n3 z

) {4 T3 B9 s' {青釉堆塑谷仓,高46.4cm,腹径29.1cm,底径16cm
: ~4 ]: E1 g, O( p7 |( 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8 J7 E1 }+ }; m% H ~" K& r; A7 o& g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W. x( @) v+ y, i5 ~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5 Y& B% u; }5 J5 q& a
. l4 D0 W& S9 X- o2 L8 K7 P" K) _4 j( m
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A3 g* Y; T, C5 z8 b0 R
壶洗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 d a6 x) X+ \" N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 ) `( z' A1 N. R5 Q- A6 ~6 U) h

. O' ^+ f& Z, D. U6 c/ q* B) w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T( j) H- M2 ^/ T) }8 Q* S- g6 P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 m' a z" I8 y& ^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 B- X, ]& A" y, Q2 \$ C# f , V5 L) ~7 m- n6 m$ O
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9 }# B( U, Y6 L6 E) s* I, w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 u8 A% @, x1 \! ^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4 W5 ~1 W- X' D! t. U+ ] 6 o3 v4 R, q- a- }* ?5 n1 f* U, i- w
青釉褐彩鸡首壶,东晋,口径5.5cm,高15.4cm
; q! J# u& k! o% _3 s! r6 I 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2 b( n" J+ Z. `: ?2 C
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
& a+ y3 p0 v6 `
* K. S) K2 _0 q/ r. R8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 v1 l, q2 C' C% D7 J: U+ ]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 x% u( Q4 c8 p3 I9 U% ]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L( n3 v$ _: w0 S* s. w
此壶于1954年由故宫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献。
6 P' @1 ^) x4 c5 z) V ) b& t4 A$ I- S8 h& Z8 [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3 }3 e+ A3 b9 C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
- ` F( K: f/ W7 z6 u5 \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
2 R- q! h" Z/ g( V- C3 \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7 i4 d' P# x/ z. C/ v/ e( Q" ^
# s0 {. P7 L4 _+ _. d: {青釉人骑兽器,高17.7cm. l4 Z) R4 {* r: G: [2 S9 I7 q2 F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 ~" U' ~4 R: g- ~1 C$ @* J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 C. i6 R+ a; Q' |; o- t) }
J1 Z& R! R& c6 J: ^ 9 U) z7 O: R% H2 |( I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 C$ q+ G. D$ b7 a. T$ x 盖缸敛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盖面饰3周凹陷的宽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8 J" ^ q' l+ L& y3 ^" V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新颖别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0 N% R' F3 y' w* I" P7 W6 _- M
' |6 U" k+ P: u. v
. ]% @: W; e, t; Z. A
青釉印纹双系壶,高26.6cm,口径14.9cm,底径11.2cm ~% Z7 E- W' v" B; u! Z" V0 o
壶盘口,束颈,丰肩,敛腹,平底。通体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纹,肩部堆贴兽面衔环装饰,两侧各立双系。肩部模印网纹,网纹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纹一周。
7 \8 }* D' y @' C$ n, P- v 双系壶在西晋时期较为多见,是当时盛水的器皿。此壶造型庄重规整,釉色匀净,其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 $ g1 ^1 R4 B, M# B- |' F/ C) V

6 b3 \% M J. x8 S2 t9 V! T6 e' T青釉羊,高13.2cm" r& A- Z* ^) M8 H9 }
羊卧伏状,昂首张口,体态肥硕可爱。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腹部浅刻戳点和条纹,似羽翼张扬。此器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6 [4 g& `+ O% Q" J: q2 @1 ^- k
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三国两晋时,青瓷中屡见羊形器,均精致可爱,为一时风尚。
7 I. d$ _8 E3 e: L7 d* ?
& H& _2 G: ~3 A/ Q: y0 L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西晋,口径4.2cm,最大腹径18cm,高14cm
. C% z$ S8 O) p' R$ C8 V: K 壶小直口,肩上有两小系,器身呈扁椭圆形,平底微内凹。通体施青釉,双系之间印圆圈带状装饰,中间贴塑一兽头,这是西晋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扁圆的形体和设计巧妙的双系使之既实用又便于携带。 ' Q' \1 P2 ?% b, c0 S! h& U2 L% X
5 g1 n8 c" w5 H6 N7 P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cm,口径12.3cm,足径14cm2 G+ t$ H( }& ]2 Y _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 f, {0 y9 M/ M! g: u _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 L$ ?6 c( w6 x" e6 c2 ? 4 ^: u3 p0 X3 o6 X y" S- }
青釉双系罐,高23.8cm,口径21.4cm,底径13.7cm
, F0 f2 T( y' F 罐短直口,丰肩,腹下内敛,平底。罐内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黄。肩饰模印网格纹,上下戳印圈点纹,其间用弦线间隔。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系面印锦纹。肩前后两侧分别贴塑兽耳衔环装饰。
( E5 z+ |! B. ?+ v7 N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釉面莹润光洁,纹饰简练。
7 A' e( k! h1 D* ~) o3 q & C+ q2 {, E% j+ |
青釉双系卣,高23.7cm,口径11.7-10.6cm,底径16.4cm$ Y0 u& x, k* M7 M
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呈扁圆形状。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小相间,形成稳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4 ~1 M [. M. B' d$ X- f3 e) E e, p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整体纹饰规整,和谐古朴,上下呼应。此卣仿青铜器提梁卣烧造,卣上面的龙首系具有悬挂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作提梁卣。
- l: e" x$ X; w1 _8 n$ E( U2 D% h. r 8 C8 [- f* S1 r0 h) O
青釉印纹贴花洗,高9cm,口径20.7cm,底径15.7cm
5 u* N3 f& T* V9 W$ T9 v# @+ E6 v" G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兽足。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上又分六方模印贴塑6尊佛像。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此器内外施青黄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的现象。& m9 A* s; L) Z2 e) ]
洗在当时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属南方青瓷越窑系,具西晋时期比较流行的造型,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又以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x. n/ K8 M+ ?& U+ N8 e4 A3 g
" r I' c: F* Y5 j- M
青釉印纹豆,高9.3cm,口径16.8cm,足径11.9cm * `' X, k# \9 \* S. U3 ~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 ~& A- C1 l6 i2 f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 }8 I7 V' |# A$ I7 j( F" X$ O
& A5 l; K# ?% }: b% T1 {
青釉刻花单柄壶,高21.3cm,口径11cm,足径12.4cm9 m9 S* P9 N* C
壶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底。肩部两侧置对称双条形系,另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流相对的一侧为一单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壶体饱满、浑圆。胎体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厚处透明,玻璃质感强。
|9 A+ [, F8 h, }0 { 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 M% J7 q% i% ^' I+ h2 |( v8 H. B3 E' s0 |
此壶的造型袭西晋时壶的式样,并有较大改进,增强了装饰效果,提高了实用价值,是研究壶形演变的重要文物,堪称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 F* U% Y5 I0 }. _7 O; B2 U6 }1 L3 o
5 |' S+ s l4 l8 U
青釉鸡头壶,高24.4cm,口径8.8cm,底径10.7cm R, _! d: V6 r! K- A$ E
壶洗口,长颈,丰肩,直腹下敛,平底,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雕塑鸡首流,相对一侧为一弧柄,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肩部刻弦纹两周,并刻双层覆莲瓣纹。器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釉色青黄,有细小的开片。 i9 D; c, Q6 M( z3 J/ \! a
南朝时期的鸡头壶与两晋时期相比造型变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变成为丰肩,直腹。南北朝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兴起受到了南方制瓷业一定的影响,以鸡头作流的壶在北方也开始出现。这件以莲花瓣纹作装饰的鸡头壶表现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时代特征。
% K7 a0 \' B# L0 e/ @
# C- i& V4 N# `+ B, ^" l2 K w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9 p4 e9 K: W$ r9 K3 l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
) K9 p. ~8 M+ f& O9 P* k% X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断定该罐的下限年代。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与之有别。: M0 i j/ C( j. i7 s
黄釉绿彩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一般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此罐有确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P D. Y$ c/ ]0 {/ C( I2 G6 o* l
! r( X P6 r: R/ _* ?: _7 e) l 7 E" d' ]' d8 d u+ j1 y
青釉莲花尊,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5 E3 `* n9 } V7 X% t& \0 R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
0 X! }- q$ J4 N$ j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C( d" k( F7 D0 y, {8 F5 M2 j
隋唐五代
, o8 E7 n. d' H3 A( j7 b# g$ Y) @, N
. Y) r; V7 a1 t- C8 r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B$ }! Q9 ?+ 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 s, A6 R. [* S: V0 U, Q: F: Y$ d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 k! X+ s+ e * Y9 z* u; k" _3 ?5 K( y& H/ U
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K+ N% n: c" w+ K& a) Q( c1 Y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 z! e: F& S- T# h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6 l9 a8 q; j$ J! J; L. l% O, X. I
9 h) Q( y0 h6 x4 G2 A7 `
白釉罐,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
' J. j' i9 ^- v/ X. p' ~- ]( @ 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处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s6 F3 X# c5 d5 L v& Z" n* ^1 ^! t
隋代,白釉瓷器在继承北朝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之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2 o7 s( ~8 ^0 L

; n/ D$ S7 R! f, N1 v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9 B# L1 z- f) a+ V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由于考古工作者在安徽淮南窑遗址曾发现这种四系盘口瓶标本,在安徽地区隋代墓葬中也曾出土这类四系盘口瓶,由此推断,这件四系盘口瓶应为安徽淮南窑制品。
% E4 z6 `0 o$ F% d' t ) r: k8 @; A! |5 O, v' V
淮南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4 d& m# }" J7 w+ \$ F
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五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2 X3 e1 I) T1 }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从考古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盘。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目前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主要烧制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制三彩高足盘。
. I$ {; [: ]' W8 c L5 ? 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 + F% O$ p- M8 ^; Z9 t) Q
/ y' H$ t2 H; s2 U. e
越窑青釉瓜棱壶,唐,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
" ~) Q1 R+ u8 _" I& `1 x2 H 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晚唐越窑的代表作品。
. E7 d1 e! r$ F) A * d2 t; ?) ]8 T0 M E
巩义窑绞胎枕,唐,高8cm,长12.5cm,宽8.8cm% X# f; \$ T: A' N6 R. z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9 e( e. x5 _6 R, I( d
经与窑址采集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此绞胎枕属于河南巩义窑产品。巩义窑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3 j" G! J* |6 [0 k* \' ` _
4 z. A+ m6 l+ E5 B/ Z ?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
9 z' x( Y1 a; q8 w z 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 `/ q% c" i5 i7 U 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 E' x0 v) C8 P5 m& P$ f
; f4 V t; G5 f; T7 F
1 M8 i% L5 Y9 h$ ]5 |2 z三彩盖罐,通高23.5cm,口径12.8cm,足径12.8cm& R) U+ ?- ?8 A& T! W1 k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 f! l/ @3 r% W( P; P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亮丽,纹饰仿唐代流行的蜡缬染织物的图案纹样。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为难得。
# C. s4 x& e8 E
+ T7 f r; J. x8 {
4 E+ g# _& F) i ]8 e6 _三彩烛台,高29.8cm,口径7cm,足径12cm6 K3 q: M' ~* r! f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 x( c, p# P& w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 a8 ]$ {( }8 O9 o
- B- b! A, @# ]- D5 m / o, H. v1 d: B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 Z8 ]1 a" J7 t8 k6 o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
. M6 K1 v2 x, x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 F: r4 q+ d! w' V7 S 1 p$ U8 w8 x% L% A7 }# l
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 G7 N2 x" i+ _+ {" {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 O1 i2 ~, k, f6 j$ |9 V$ D( O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7 h3 i. @! x6 H9 O6 f2 U 1 y; A4 ]' {9 h; }& ~; p4 L, u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 `8 k" ?$ `5 o5 P2 \5 \+ |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 g; Y$ D3 ]; e+ S- p/ `/ R+ Y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 R! o3 I, f3 N/ W! q" b5 k- d3 E2 p) j6 X5 M3 _6 @
4 ^: X" G. u# q' n! H* ?5 d
唐花瓷双系罐,高19.9cm,口径7.4cm,底径10.7cm# ?# ]2 w2 R& L; a# G! N# v
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 M6 Q/ w% t8 M4 y0 j) d4 J
# @' ]' c" L* D& C8 p0 [3 w- ^, b白釉奓斗,高9.9cm,口径12cm,足径6.9cm- M) H; ?& @$ S" m- A9 l. f
奓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无釉。
" u" G y* l0 @) i! \3 M6 S V 此件奓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属上乘之作。 C) `. [: e9 L- S+ k. I

) x9 w- _8 u+ U9 o2 S0 H7 n白釉狮子,高10.8cm,底径6.3cm
- N9 C/ Z/ b( G: S, z; ? 狮子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狮的眼睛及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长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处呈黑色。9 d" k/ h8 N" i; \+ F6 t
唐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制瓷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狮子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 m# `5 g' n. ^. r$ X! X1 a
# u: B, y; {/ k$ z) ^: l/ V" \白釉葵瓣口杯,高6.2cm,口径7.5cm,足径3.4cm
4 f& o7 _7 b: F% k$ h 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渐收,圈足。器里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处露胎。
$ {1 x- h- @5 d w 葵瓣口样式的瓷器来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因制瓷工艺的改进提高,使瓷质实用器的品种得以丰富,生产数量加大并部分替代了金、银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银器而来。 # S$ U$ U! [' S+ Q3 c# y
3 O" d$ x# _3 N+ h l' Q' ?: b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径8.5cm,足径4.5cm,高4.5cm6 L4 L) ^% L( ]
杯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润。造型仿同时期金银质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时期青瓷器的流行样式,反映了当时青瓷器逐渐替代金银器的发展趋势。此种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时期依然流行。
& ~4 O( w1 y, G7 t5 T [; N
: o' ~* j2 L% Z9 H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6 {6 F" q5 A R4 k! A6 J- W9 n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 \4 a5 y* R: j, ~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 O. [4 j5 D' x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g- n( k3 D( n; V, x, a
5 P4 r' H7 Z0 b ^1 v 3 `# Y1 f9 f4 ~* y6 A3 I! w
巩义窑绿釉小壶,唐,高5.8cm,口径3.3cm,足径3.9cm" r' ?9 }# k4 y! E3 @' h7 j$ `
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 P1 @" D! `4 p! G7 R3 { 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窑还生产这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釉、黑釉小壶。 9 r+ K3 j x1 e1 U6 S8 W
2 y' \& L' G0 T, t! e7 |6 Y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唐,高8.5cm,口径19.3cm
: ^: u4 l5 _0 }! c- ^+ V' D) O0 ?+ T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纹一道,平底。口边一侧出槽形短流。胎体洁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层显现细碎开片。' t0 o2 x6 `8 Q& k6 }7 A
弦纹碗、弦纹匜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银器,除白釉外,还有蓝釉品种。 }+ R( ~% M1 N4 {2 Q% C
$ s4 }# G N# O. |' d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h6 X6 n) M/ S/ I! K0 \5 n7 [
此罐口部外撇,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饰月白色斑块。此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9 a- t) ]: ]7 p3 m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体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深色斑纹,斑纹或任意泼洒,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莫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 Q( Q: P9 E6 x( B0 g
' K0 k" H3 }9 D. u: l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cm,口径15cm,足径10.2cm
- p0 w9 S6 ^* b" U& y0 { 盘敞口,盘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体内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现蓝、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无釉。0 t7 x* V2 ~, b. n! @
窑变釉产品在唐代被称作“花瓷”。烧制时一般是在黑色或酱色等深色釉上泼洒大块蓝、月白、灰白色斑纹。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同色釉流动并互相浸润,呈现出窑变的艺术效果。对古瓷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表明,唐代烧花瓷的瓷窑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登封窑,山西交城窑,陕西铜川窑等。器物造型有罐、执壶、花口瓶、三足盘、钵、葫芦瓶、腰鼓等,其中以执壶和罐最为多见,三足盘较为罕见。将此件三足盘与窑址出土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发现,此盘属于河南郏县窑产品。 M3 f+ {: @0 ?5 D% c
花瓷以其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犷豪放的审美趣味,唐代以后即停止烧造,至北宋时期河南禹县窑又创烧了一种铜红窑变釉,但与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 j- n( i, }! s% G' y ( N/ a, U' l1 F- k/ H& E. _
黑釉蓝斑壶,高15.6cm,口径7.5cm,底径8.6cm7 z+ [. |2 C; \- |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 L# t; p+ V0 q 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在鲁山窑窑址中有发现。
/ b8 Q3 R* E/ E& A% a* z! j2 g
3 `; k G8 u9 f: `1 l7 ~花瓷腰鼓,长58.9cm,鼓径22.2cm0 o9 D2 N t+ d( N" G2 e, R, W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七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2 J k# L% B3 ~% g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以陶瓷烧制鼓腔,别具特色。河南省的禹县、郏县、鲁山窑等在唐代均产花釉瓷,而以鲁山窑腰鼓最为有名。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唐代人南卓《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调查鲁山窑址,发现了黑釉斑点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省鲁山窑制品。
' H5 W. ]( D% P+ b. H& _ 此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极强,是唐代瓷器的传世精品。
) g. W8 ?( p( G, E2 ? 3 \. i% M& D/ f; j: g5 N+ f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7 s1 h1 L. h+ i6 ~. ^) W; R& ?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7 c2 R* P2 e! l& c0 ]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 H$ N' Q$ D; u; W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X/ g; l, g$ w; g& J7 {
; u! r5 C% Z: U; H7 W+ Z
& Z5 r' D9 I: N
邢窑白釉小壶,唐,高10.5cm,口径2.5cm,足径5.3cm
1 P2 C# C E1 Q: L0 S& G 壶敛口,短颈,圆腹,圈足。肩一侧有短流,对应一侧有壶柄,柄上端饰装饰结。! g; B7 e+ H* F4 Y: }# y
此壶造型小巧,釉质白润,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Z \, K: ~4 Z& a
唐代,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邢窑遗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内,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出土的标本看,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国补史》所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4 @9 H& k9 |8 ~, S3 G0 N% ?" [
6 X: a/ |: J. N9 z' d) {8 K% U邢窑白釉罐,唐,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q5 a# o* _0 Z2 O/ d9 R
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底无釉。胎、釉洁白细腻。$ W; |: Y% q* S+ l% m2 W8 z7 [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唐人对邢窑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产品如雪似银,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使用的极其广泛。
4 v8 A# [' C7 |6 |) O& a3 F7 f+ q! Z8 j
$ K, G4 [7 z1 Z. P! j白釉瓶,高14.4cm,口径6cm,足径7.2cm
, T7 d# j+ X' W; [0 b9 W0 S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 }) W. {% s' f' x' m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6 z+ ]! y6 J( H6 A2 o7 g* [+ v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唐朝人李肇《国史补》中就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不仅如此,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6 C( ?! n) }& L/ v2 L( O

( t( e; ~8 I6 b邢窑白釉壶,唐,口径7.5cm,足径7cm,高17.5cm
% ?% r- ~4 t$ @ 壶敞口,长圆腹,平底,小短流,颈与腹部有曲柄相连。通体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8 y4 ~4 k. y" Z) v7 \2 H K 此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釉色洁白莹润,属邢窑白瓷中的细白瓷,体现出唐代邢窑白瓷“似雪类银”的素雅与优美。
- z7 g, d6 b8 i/ U9 b: z 2 ~" I3 F( [2 i. ]
邢窑白釉碗,唐,高7cm,口径8.1cm,足径3.8cm `# v9 R! y1 |, l7 p8 s
此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质白润莹厚。
) T4 ]7 Z: U* F: H4 R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 U q9 W* ~/ ]( J. R- i% v H* b, R j6 M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5 C9 ^3 n A" V+ J# s' d$ e! F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 O, E* |+ Q0 ], K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 v" C' ^ [* c& \

5 s' x# ?( N0 U- V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g1 m0 s& w7 V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 [8 o7 ~- {! U0 s7 d1 \& q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 T" |% j$ c& c+ c- ~5 K 2 _ g% U% R& u9 C1 q- Y
越窑青釉壶,高14.2cm,口径6.1cm,足径7.4cm4 i8 t5 Q# \) [: ?' `& `
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椭圆形圈足。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8 L" T& _3 i( `* k7 L1 R; G9 m
1936年,此注子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年)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壶为注子。$ j$ P* J2 F; E( u9 |
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故宫博物院。
$ O, A) j& w- g, n5 v$ i ) F% j2 l: ]8 `& m1 l7 X( {; m
越窑海棠式杯,唐,口径13.2-8.2cm,足径5.8cm,高6.6cm0 D% H* F9 P) p3 M. j. k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7 t7 \6 a, M' x: c0 y
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此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6 M8 X& q; G4 m5 x0 M- i! w9 s
7 n. I4 v( r6 l" e% A0 }4 M: f青釉执壶,唐,高13.4cm,口径5.9cm,足径7.3cm# c4 s. J& O) `; j) Y2 |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 ~7 s4 |- e+ \" ?* Y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
/ l6 }7 o, T; ?; J2 a* i' y 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 f+ U S# L0 x/ p8 T+ C" G
! f& `4 j5 q* l8 {) T越窑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径18.9cm,底径11cm
, Y) c* x7 l. P5 m 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5 H/ R" n' ]8 i( C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 j: O1 {; U, ] 此器是初唐时越窑瓷中之精品,器形较大,造型规范端庄,为罕见的佳作。 3 z; Z: n" R# q, n2 `3 V
2 O2 `9 ~6 {: b0 d6 y4 k2 U$ N3 S3 ~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7 }( G1 Z8 l- P" [8 v4 `& N5 ^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6 j% E" [$ Z: z9 @8 r
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1 W; z+ |# n6 O) f) M( X) Q' B
+ k+ V6 E9 D( O/ I& N4 S! q- D3 U' h白釉绿彩枕,高9.5cm,长16.5cm,宽10cm# j- i: G5 ]* W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9 Z3 j+ q H( ]2 F2 w5 ?' ^& `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 u( r! b% u6 A5 r
N; W9 H' T/ b2 })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6 z; V' y& i8 t% ]
罐直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四系。通体内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处涂以酱色釉斑。此罐为四川邛窑产品。
( j# I- z5 h, ]# V
9 O" k! m0 Q+ N- U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cm; X& b/ p; @! N4 F* j Q
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地,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纹。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 T/ D2 ]' t8 w+ W3 m' Y
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
% y( Q0 Z _, E
1 P7 u M3 H5 f. _& p& X青釉夹耳盖罐,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6 w) A% U( }- T L* |8 Y0 I
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盖平顶直口。罐里外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开细小纹片。
6 F( ~- \$ U0 A0 g 此罐是广州石马村南汉墓出土的4件夹耳盖罐之一。此种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极为别致。罐肩部两侧分别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的两侧亦各凸出一带孔的长形片,罐盖合时,盖上伸出的带孔的长方形片夹于肩上双系空隙处,一端可系绳作轴,另一端可开启。与此相同造型的夹耳盖罐不仅在浙江越窑及湖南长沙窑的制品中有发现,而且长沙五代墓葬的随葬品中也有出土,可见这种夹耳盖罐在五代时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 x( R" [. ?- |9 T, h# [+ x
4 N4 @# i5 I3 j5 S6 W2 s; b. n6 Y
! q: j6 N% j. s, n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
k3 v( N: s" ]! t- E W8 Y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 K# F) T9 H! T, `8 i5 {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装饰题材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 [' \ Q3 X4 p, ~- H! V
7 V7 M5 A" v, ]4 ?8 j: y% q
越窑青釉执壶,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 I: U8 M7 U1 G b, X0 ~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A2 z8 N: ~: `. |& l
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