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5|回复: 0

令人感动的《俺爹俺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6 1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套《俺爹俺娘》献给天下父母亲$ |  x+ m, O5 x* @, U& E0 G+ k

8 V; Z( Y9 B! R5 R2 n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俺爹俺娘》是著名摄影家焦波,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编织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可以说,《俺爹俺娘》这部摄影集,是每一个游子都应该带在身边的“情”书。
) p. c5 K# O7 f4 L- P" y# P/ J  作者焦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委,博学会士。近百次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摄影比赛奖、新闻奖。
! ^4 s. A! O: {" v) d; d' _# Q) {6 t% x
# }2 D- [6 l1 o每次我离家时,总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往往到了村头,猛一回头,娘就跟在身后……
1 F/ }4 _+ O8 j2 _: I
0 `& A/ V- a5 X1 O2 w1 `( W8 Y! c爷爷一辈子没上过泰山,爹抱着爷爷的画像爬上泰山极顶。
- h& G6 z, Q3 D$ u, O: ~  b, U! B
! j, m! P5 X9 b9 D. ]爹说:“往上点儿,再往上点儿,你听见了吗?” 7 u  r  W3 ~, ?5 ~
9 S5 \0 H6 C6 t7 |
爹佯说试试娘发不发烧,其实…… + i( Z+ R% A: P, ~! a

; J% j* ?. q' `8 d. n在家乡这条小路上,爹娘共同走了七十多年。爹娘出生在同一个村,一个村东,一个村西,结婚前谁也不认识谁。
, e; O' W/ X# X+ a$ w
9 O5 d% z" @! a我家住在村围子的南门外。村围子是清同治6年修的,如今已成断墙残壁。近几年,围子边的人家都到村外向阳坡上盖起了新房,爹娘却舍不得老屋。 8 r. s- M+ v6 P5 h) q! z  c6 R- I: H
: ^+ |) y. i. H( Z
这是爹娘共同生活了近70年的小院。娘说,她过门时,院子是“扛着扁担都转不过腚来”的小夹道,几经扩展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原先可没这么大。
( X0 b4 q7 r" o: r9 ^2 p6 n; U' Z* a
爹娘结婚那年,爹为娘做了一架纺车,娘摇着它纺了一辈子线。爹说,娘纺的线比买的还结实。 0 I/ [% V) J( z  C% k) h
: ?# t* A. g( |% L. R. k! d
读过几年书的爹不知从哪儿学来两句诗,常常挂在嘴边:“凤恋帝王不长久,燕住寻常百姓家。”
0 K: Y2 V  _7 a' Y2 U
" h. [. G: q" p8 ~& ~4 ?* ~“哎,我跟你说!”爹娘相互称呼都用“哎”这个字。问为啥就说这个字,爹说:“这样简单,咱农村家家不都这样?” 4 \+ K4 G; r4 b$ }7 N7 ]; g5 a
/ i6 i$ C) f  Q
这是我给爹娘拍的第一张合影,那时的爹娘一脸严肃。
) m, o0 b4 U1 {: k& t3 h- c2 Y8 {
' C1 J* k5 ^5 s/ Q( b真是“越老越小孩”,看,爹娘笑得多可爱。 7 {5 \  A, W( @9 q! z8 ~* q

; Z; P* \. J" e9 x; \  o) D娘,一个身高1.41米,体重71斤的弱小女人……她属牛。
9 p# P- ]0 ^7 ~- C2 K2 F# i4 g; D% D7 i7 K) X1 T; ?
爹,长着一双倔犟眼睛的健壮男人……他属兔。 ' J5 a! u. G3 U* j3 g- J
, {" F/ I+ B9 k; ?  ]. P
爹是书迷,一有空就看书看报,看到新鲜事,就出去讲给老伙计们听。报刊上每当发表我的作品,爹总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完后,再讲给娘听。   [: U% F0 S6 Y
" n! t$ @: P; x) P, @+ ^
娘说:“我这60岁的老婆子,还不如三四岁的孙子认字多呢!” 4 O# Z0 h8 j/ X  G* E
9 @! f5 U; w& Q* x
按照鲁中山区农民的习俗,爹娘一辈子通腿而眠。 5 m9 Y& |( }$ R0 K! ~" v1 y  _% m

1 V$ G+ E- Z1 K5 Z- I$ g每天窗户一亮,爹娘便起床干活,忙忙活活就是一天。 % ^% v/ b* k: a0 L
; j  K, g2 f+ z0 s) t; _. V/ o
在田里剜谷苗的老娘,像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尊雕像。
& ^+ N/ @3 S7 G9 h$ c
/ O; y' W/ c  q. x1 L- a手握锄头的老爹,像一座铁塔。
5 `$ Q$ E- k2 N- F! _. U1 o* ^1 I8 M5 i4 [7 w" f
村里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家里第一次收获这么多粮食。 ' y6 n& L* E, P6 z, M. l5 U9 C
3 `0 J6 U& m& e7 Y/ n; S- u+ S
爹特意挑了两个几斤重的大地瓜,站在玉米架下,让我给他留个影。
% h* a: x: g. c7 M& h8 o# I8 x0 Z# B+ q7 m) R2 O: P
爹是木匠,一辈子这样默契合作的场景不少。
# R+ M' ^" ~/ h/ Y4 H
+ I8 h( u# e0 Y要拍一张爹在锛木头的照片,娘走过来,站在那里。“娘,你站在那里不好看”,“那我给他扶着吧!”娘说着,走了过去0 a3 m! g, u6 F, a6 @! d2 A
$ J# @( m' |. r, g/ Z; {* ]; s* ^
爹和外甥在责任田里播种谷子和高梁。山区播种还是用耩子,扶耧可是技术活,一边走一边摇动耧把,用摇动的快慢来控制下种的多少。这种活,爹不放心让年轻人干,还时不时地老将出马”。
! S. z. S0 y/ }, x1 J6 R2 `. @$ ]2 _9 e* j9 d# R8 @+ z
娘,还下地吗?”“去!人活着不干活干啥!”这一年,娘已84岁了。   c! X# l' l7 N
& y0 ~0 ]% X5 i' N  D+ Q: c
一字不识的娘曾说过:“要做成啥事都和推磨一样,一步一步来,反正走一步就少一步……” ( T, O6 ~& |1 w4 |/ r! y. e

' |6 H, k  e3 \  r1 E: v年轻时,爹的木匠活干得好着呢,村里谁家盖房子总少不了爹。 " L6 [4 c* k2 g' J- f

* ]; P( g% {3 Y上了年纪,爹不再干木匠活了。他一时都闲不住,帮着娘干些家务。他说:“一些活俺年轻时干得少,老了要补上。” 0 b3 B% }# ?! \& L8 A" ?- [5 d
# w; z% x. N. s$ C
家里盖房,来了三十多个匠人、小工帮忙,娘出出进进,忙着为匠工们备饭。
0 \; k( u* M& i9 H! l
5 ]- `5 i7 p6 b% Q盖新房上梁那天,爹在顶檩上写道:时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一九九八年杏月建修谷旦。我问,“谷旦”是啥意思,他说不懂,看人家都是这么写的。 4 D5 M6 J9 F0 v7 Q
7 M2 A2 y9 `/ s" X
“这是谁啃的西瓜,剩了这么多瓜瓤,扔了多可惜!”爹说着找来切菜刀,削下来再吃掉。, D8 Q( ?) h' a  A5 j* m

+ g( V- @$ a1 \9 i3 y, R7 B$ f3 {6 x秋天,把成熟的葫芦摘下来,中间锯开成为两半,再放到锅里煮一煮,葫芦瓤是一道极好的菜,而葫芦瓢用作盛水的勺,又经济,又比买的铁勺好使  R3 ^5 u  a) `* j3 t# c
* C% j. z5 Q: S2 C3 l
娘说:“俺过门前绞过一次脸,一辈子就‘美容’了那么一回” ) ~$ C( u3 q. {0 l
' W: U8 ?: T$ ^; e7 N! c! O8 J( `. [
娘说:“俺这么大岁数了,咋还能穿这样艳红的衣服呢?”“实在好看,实在好看。挺像当年结婚时你穿的那件啊!”爹说。 / T8 W. f1 v# q: p3 e5 l
0 ~! ~; B3 U3 J

' ~7 a! f: ^) ^3 S* p# o
# {4 P7 g: h* |9 [2 }( \! N俺赶了一辈子毛驴子,今天也坐坐这 “电驴子”。
* w1 d, p$ w& A$ ^# f+ G! }2 _9 X7 J' W4 o* ]7 F" a
娘说:“小心点,你小心点嘛。”
: _: X3 p. f) u* G9 Y, i$ i5 U8 z7 j+ `; e. x2 @0 [7 s2 V
娘6岁缠脚,趾甲长成了蜗牛的样子,爹常为她修剪。
( T$ Q# K7 q# ^' b, h3 Q" ]7 ]8 |) ?. g" c2 p% x* N; t
爹干活手指上扎了刺,娘戴上老花镜给他挑。扎痛了,爹就嚷嚷:“你这哪里是挑刺,简直是挖坑、刨树跟!”娘还是细声慢语:“老了,眼花了,看不清了。”
1 x# o1 D+ Z  M- }9 |+ C3 S
5 `2 A0 _( e$ p2 ^9 e, E' Y+ ~天怪热的,爹娘关上大门在院子里搓澡。娘给爹搓完脊梁,爹又给娘搓。 娘说:“你爹给俺搓背是近些年的事,年轻时他才不干呢!” 9 i( X+ T- c) k0 L, X1 L7 S
5 \/ J2 i% C' @' V' x' r! ^2 G
娘生病了,爹也成了半个赤脚医生
+ {7 d& U9 z& V. T2 `) D1 L$ O) e( A* c/ U4 M# t
男在前,女在后,爹在任何时候都是唱“主角”。 ( C' S7 t% I) p# \. ^+ M
" {" H. N. s# `) `2 l9 X
对爹的“旨意”,娘言听计从,尽管有时不情愿。
. q3 c; I' p0 A9 a. w! j
' W$ C! @1 w5 A1 n! l/ y爹对着娘大声吵嚷,看我要拍照片,便坐到暖气包上“闷”起来了,我想,他这样闷着比吵更难受。
6 f8 \' E; N2 |3 d& q1 k8 b) }* m+ G" f; l
娘生爹的气,病倒了,在打吊瓶的那几日,爹又烧水,又做饭,格外勤快。
5 W8 @! C: J) ^% t! }
. D0 z- g$ V- q6 W3 I5 u8 o2 A要过春节了,娘的肺气肿病突然发了,住进医院进行抢救,爹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整天打不起精神来。   y( K1 m. p. ?: L1 F5 s
8 I$ [6 J9 x3 B+ \$ d5 X2 E: W$ v
娘的病稍有好转,爹迫不及待到医院探望,一进门就直抹眼泪。“咱俩结婚 68 年,这可是头一回不在一块儿过年啊 ! ”爹边哭边说。
6 _3 R2 H6 D+ h% a9 h8 c! S, l' q' J# X6 h. H
娘病重了。家里人筹划用旧婚俗的过门仪式来为娘冲病消灾。爹身缠花床单,拉着红绸布,在婶子们的簇拥下一步跨过了放在门槛上的马鞍。他喜滋滋地对娘说:“门槛我迈过去了,马鞍我跨过去了,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 o- u2 r1 a$ B, X, U) E2 J* n: T) Y# k5 A
两天后,娘奄奄一息,家人赶快给她穿好寿衣。邻居也赶到我家,围拢在娘的身边,痛苦地为她送行。爹两眼直发愣,呆呆地坐在一边。 2 [& `5 l2 O9 T" \  t" ~/ A
8 k: z" A0 k& M1 h: U9 F, E
清明(4月5日)过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娘的病慢慢好转。五月初,竟神奇般地站了起来,出院回到了家
0 m+ W, b% l$ n; e# A" }7 n) _( f$ z! c/ [3 I% z: m5 i# B
爹喜欢这张照片。“人在病重时,全家人都悲戚戚的,病好了,看看这张照片又让人乐,这叫‘悲喜相生’。”
% q& O# U5 n/ b7 w6 S$ [
# h/ v8 ~; S. y) q; {/ g爹摔断了股骨,但还是那倔脾气,吃饭还是不让人喂。
5 T2 P" L1 f1 v, m0 m3 i3 j) T
; a  O7 w- H% @6 }  R$ _( N娘心疼爹这把老骨头,扭头哭了。
+ m1 B+ G5 x7 _
+ U/ n) l' k. y$ x6 l' a* F娘给爹擦洗了全身,又给他剪脚趾甲。 6 U) k" x6 A) C7 |1 d" B

2 o$ A9 A6 v) Z' J/ P- k" x爹可以坐轮椅了,娘小心地推着爹,去外面晒太阳。 5 r6 i( u; k8 J7 W

; {3 Y0 N" l, I9 K# o病好了,他们还是闲不住,又下地干活了。爹常说,你娘的小脚走不快。可每次走着走着,爹又落在娘的身后。 ; P, z  h3 h' p- G8 ?
4 P. C& K0 Y3 l; d0 b( R
爹是俺家第三代木匠,开了几十年棺材铺,“文革”前就剩下这一口棺材。爹对娘说:“你跟着我受了一辈子苦,这口棺材你就占了吧,俺再做口薄的自己占。”对此,娘十分满足。逢人便说:“俺没白跟当木匠的过一辈子啊。” 4 [; Q$ o! Z5 g3 Y$ M! ^' O
" p& m2 Y( c( U& f
每年春天,娘都把寿衣拿出来晒一晒。家乡有种说法,多晒寿衣,人会长寿的。 ) j) }5 O+ U& d7 C+ K7 K
" \& I; ]! W, F5 L/ g
大叔去世了,爹为兄弟忙“白公事”。爹亲兄妹11个,小时候死了10个,就剩他一根独苗。如今,叔辈兄长妹中,他的年纪也数最大的了。 / u9 ~) {  D1 F, Y5 z# R

: k$ Y: c% d& ]" y  t. W每年在姥姥的祭日这天,娘总是到她的坟上哭几声:“娘啊!你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啊!”记得姥姥去世的时候,娘送完殡,还穿着孝服哭着回家。我当时小,不懂事,只觉得娘穿孝服最好看了。后来读中学了,我把课本上的“女要俏,一身孝”一句话读给娘听,娘说:“死了人才穿孝服,哭哭啼啼,有啥好看的!” $ t, E9 a/ b$ v- o- k

: Y7 _5 }4 e* E- u. b4 F娘的姊弟四人难得聚到一起,见面后有说不完的话。我说:“舅舅,姨,歇歇吧!”他们笑呵呵说:“俺不累!” 0 D; a  v, ^! I
2 X; |8 ~/ e7 S1 R
娘说最喜欢这张照片。问她为什么喜欢,她道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说就看着好,一家人挺和睦的。4 K0 B0 Z) L% \" a

" b, R# Q" y$ c: k: ^  A每到过年,娘总是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盼望儿回家。
8 u, M7 y! n6 E3 M1 f. @: ^" ~- A' p0 I8 U
娘每年都把灶王爷贴在灶边,其实她自己也在灶上忙碌了一辈子。 1 `' D2 w5 F! h" E; e

' o1 O. j4 K5 {# m  C1980 年代末,时兴大美人头挂历。娘说:“看这些闺女长得多俊呀,拆开来并排贴在墙上更好看。”爹说:“城里人家也都这样挂。” 3 R# E0 B. p3 e5 f7 `" c5 G* @- K
6 u5 f$ ]8 X" M3 z6 z% X% j: \! I
要过年了,爹娘整理一下相框里的子孙们的照片,也算过个“团圆”年吧!
4 I( E6 g: j7 a2 n: S# d( x0 r/ _7 W' D. m  `( U& I! P' j; R8 k% Z
大年除夕,爹从小卖部买来四根香蕉,说是祭祖用:“俺们生前没见过这稀罕物呢!”爹说。
2 H" x' k, b' c: s0 L, r: n3 O* ~1 c  I: _' P/ |
家里来了客人,娘上街去换豆腐。一斤豆子换二斤豆腐是多年来的规矩。但逢年过节,家里需用豆腐多了,爹娘便舍不得换,搭把力气磨豆浆自己做。 6 h4 W. T  Q3 @* V
# c; G; m6 p$ C7 h+ S" G
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难得娘这么畅快的笑脸,又杀鸡又宰羊,忙里忙外。娘说:“怎么累都值得啊!” / k( H8 I9 k5 d8 q/ U3 g

  \1 J9 g, z1 _! \/ F“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那天,爹都会站在那块方砖上放爆竹。 - J; I5 L/ [  i- p7 G0 s

+ U' b3 D/ Q9 i6 J娘包大包子,荤的素的包成不同形状,愿意吃哪一种,一看就分辨明白。
4 f( S3 m7 o! t
6 g2 c; Y! v8 C& i7 E6 }剜点野菜给孩子们换换口味。她说:“早年缺粮食用野菜填肚子,现今吃野菜是尝新鲜了
% z6 m- j( ^6 W, r, F7 g- [# M, _$ u
娘过75岁生日,我和姐姐给她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喝完酒了,该吃蛋糕了,娘拿来了切菜刀,划来划去,怎么也切不成块。她嘴里直念叨:“这像豆腐渣,花钱买这个干啥?切不成块反倒搅成一锅粥了,还不如咱家的粘糕呢。” % ]6 m. ^' G$ `4 _; V& U
, B5 @% M0 G, K1 J
娘85岁大寿,我和姐姐们又给她买了一个大号带“寿”字的生日蛋糕,还插上了花花绿绿的生日蜡烛。孙男弟女们围在一起,拍着巴掌唱了一遍外国歌曲《生日快乐》,然后让娘吹灭蜡烛。娘把嘴凑到蜡烛前,吹了几次都吹不灭,还是大伙围上去才吹灭了。娘又念叨起来:“唉,俺这张嘴火能吹着,灯能吹灭,今天咋就吹不灭这几根蜡烛呢?老了,没牙了,嘴漏风!” & [) h$ G% y& v, S6 [' `( c6 d, g

7 N+ z$ z. M, v这个柜子是娘的姥姥的陪嫁品,又是我姥姥的陪嫁品,姥姥又把它传了我娘。等到我大姐出嫁时,娘又想把它传给大姐,但大姐嫌它“跟不上形势”,让爹给她做了一套新式的。老柜子伴了爹娘近 70 年,里面盛着他们的全部“宝贝”。
: m* _4 O+ \% D+ W
  D8 O( E" K) B家里刚安上电话,爹娘就想打一个试试。爹拨号码,娘拿耳机听。“咋没声呢?”娘直埋怨爹不会拨号码。 6 F) y, S5 k0 H% D, r
  y9 V& f" C" Y# M) j3 X$ D' c
是全家第一张合影。爹娘生了8个儿女,死了4个,剩下我和傻子大哥,还有两个姐姐。大哥始终是爹娘最牵挂的$ n% _9 J- f! a, m1 m

+ ?1 {: }6 j& n/ k* A哥哥的癫痫病又犯了,倒在地上把鼻梁骨磕断。娘一边给他擦血,一边掉泪:“儿啊,娘心疼呀!” 86岁的娘为我65岁的哥哥做好了寿衣,并嘱咐我:“我要死在他前头,他走时,你一定给他穿得板板整整的。”
8 c& m; B& M, s
" }0 G2 x: f) d2 _5 `/ `我儿子的第一步,是在娘的扶持下开始的。
9 c" t4 t0 a# m: m/ u4 l
8 w, n) R* P* M8 X“你不吃,给小猫吃了!”为给孙子喂饭,娘使尽了法子。
8 l' r  S8 [0 U
! y5 |! O0 k  H! c! N4 u" s儿子上了大学,暑假回家看奶奶,非用小铁车推着奶奶在村子里转转。娘说:“坐俺孙子的小铁车,比坐儿子的小轿车还舒服。” " I' G) \4 z0 A6 X

9 A- m8 A- t0 L8 C3 w# l/ N1 M我儿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临走时,娘拉着孙子的手,嘱咐了一遍又一遍.
$ ?& @  z1 R2 F- k
, z, O1 P+ N; z# Z) S5 M' T0 L“隔代亲,隔代情!”“八十老翁赛顽童。” ' i; B' s- Z# V

5 A% u" a- d1 y: [5 R& B+ m“老姥爷,你往那个门扫,我往这个门扫,看谁扫得快!”重外孙女晶晶和爹比赛扫雪。 . p$ t4 ?7 D! y* x8 [

& K/ n) M1 y# }8 Y重外甥女晶晶倒在地上碰着了头。娘一边给孩子捋头发,一边用嘴在孩子头上吸一口气,再转过身去把嘴里的气吐出来,口中念道:“回来吧!回来吧!揪揪毛,吓不着。”这是传统的叫魂的方法。家乡有种说法,孩子受了惊吓,会把魂丢了。 " ?; v- E' g# h2 X

" R; j. u6 i: j. y“近一点,再近一点!”重外甥女晶晶让爹和娘亲亲热热照张相。
& k. W5 W: W+ {  h7 B) R8 R. ~' l* Z& v+ J6 i$ d5 {' K, @5 s' }8 r
蹒跚学步的孩子,让最年长的老人用菜刀割断“绊脚线”,就能走得快,走得稳。至今,山乡仍沿袭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娘说,在我学走路时,她特意借了一把大菜刀,狠狠地在地上划了一下,所以,在我的兄弟姐妹当中我走得最远。
! T8 q8 u1 h$ l( v) m. x
, L9 k1 w( Z6 i. Y& ?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在择定的日子里,穿上红衣服,抱只红公鸡,头顶红布,坐在一口盖着红布的斗上,吃乡新们送来的“百家饭”,再戴上一串古钱,这叫“开锁”。红衣、红布、红公鸡,以示吉祥,吃百家饭寓意长命百岁,戴古钱寓意财运亨通。据说,“开锁”用过的红公鸡不能杀掉食用,只能让它自己死去。娘说,开过“锁”的孩子,就开了窍,聪明。
+ I$ |' t, M: L* |" `3 ]- v  C  o. {, U$ Q! ], g
村里和娘一般大的老太太都是小脚。比她们年轻十几岁的都放过脚,成为不大不小的“解放脚”,当地也叫“扁地瓜脚”。娘说:“俺 6 岁就缠脚,想放也放不开了。”
: ]  |# @0 Z& Y. i2 j7 f8 l  F+ j
# K  z, S8 G& d, a  g“落了枕,擀面杖滚,好了吗?好了!”爹用传统的方法念叨着给外甥女桂花治疗。 0 A3 K, ]3 @' z8 M( H/ R" ]) v

% c* j/ @, m% o1 |; {官厅是爹曾上过四年学的学堂,他在这里念完了《论语》,便跟爷爷学木匠营生了。比爹晚几年在这里上学的小伙伴们也已进入暮年,这里是他们每天必到的地方。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家长里短,点评着村里村外的“新闻”。他们自称“等死队”,一年中,总有几个从这里消失,又有几个年纪稍轻的补充进来。 ! x9 U7 y9 l8 H; g) C4 ]
5 }; \  ^7 Y. Z- \8 Z
俗语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你瞧,娘和老姊妹们聚到一块又开“戏”了。
3 y* N! X# C; \3 w3 A; I0 a6 p' O5 L8 N6 j2 W
这株汉柏相传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时栽植的,已生长了两千多年了,称为“汉柏第一”。爹娘围着树看了又看。
# C2 U  u; _% m/ m
$ k8 o2 ^6 C- n$ E+ N爹娘爬上了泰山极顶,碰上了一对青春恋人…… " [4 @+ x( b+ y/ C- O; w7 `. ]

& g# K6 x7 Z. _手挽着手,爹娘来到天安门。 1 ^- x' V5 K5 F- U+ ~
, n) y/ v! j8 c
爹娘说,坐在地铁里啥都好,就是弄不清东南西北。
/ W0 K+ ?# H0 I3 {; M( c; G7 g
; m' h3 a+ a$ m8 V) F第一次进大城市,第一次吃快餐。
: k9 [3 s7 a8 P3 \
: `, c9 [. G6 J$ Q5 m, ]: G来给孩子们买的“小电影”爹娘倒先瞧上了 * r0 z* g1 X8 a2 l

; W( w1 q& L1 A3 N9 @+ \. B3 U娘,你在看啥呢?爹,你在干啥呢?
- G( b. B6 W. [" w2 q8 i8 x) }+ v) ~; h
累了,咱歇歇再走
! g! v- o+ k! I6 O$ c& b% {, q  f# \; Q* e+ r. \3 _3 q
娘心里纳闷,现今的年轻人咋还喜欢穿古人的衣裳呢?
! |( `+ ]3 Y( z; A
/ [3 I7 V. T$ i& P: {1 i; L一起生活了几十年,隔着廊柱歇息,动作、神情都快一致了! , z& X' E! ~, Q5 o. i4 {; p
. \  d1 N# r' C
一生相扶持,还是老夫妻 % d7 C* Y* N$ V

. \3 j; F- S" G3 S/ G: R' j1 r( y一对来自加拿大的夫妇看到爹娘双双携手登上长城,羡慕不已。
7 P- |% w8 m. {: v  y
8 e0 y) j+ }# V5 E“不到长城非好汉,咱登上长城,也成好汉啦!”爹对娘说。
; h  `7 w/ ]+ _6 u
* U" d1 g. n5 U( `* E% T8 l! s% t; u爹娘结婚70周年这一天,到北京游览,这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娘有些紧张,紧握着爹的手不放。
3 J  W2 ?; O' x* t& R( i5 _6 |. K$ R* d% f
爹深情地拉着娘的手,念了一句戏词:“咱手把手儿把话啦……”
0 d$ a% w: ^) H/ N0 a0 h  ]: K( _( R" c- C+ u8 |# W! i
90岁大寿那天,我给爹娘拍了这张合影。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张合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7 08:39 , Processed in 0.0408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