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声、轮声、领唱、重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常见的合唱有同声合唱(男声、女声、童声),混声合唱(男声与女声、童声与男女声),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等合唱、无伴奏合唱。合唱有声域更宽、气息更长、力度更大、音色更多的特点。好的合唱应该是均衡而协调。合唱的均衡取决于声音的音量、音色的平衡。合唱的协调取决于声音的谐和、音准。混声合唱一般为男女声部混合,如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ITO,男高音TENORE,男低音BASSO。女高音:明朗、轻柔、柔和。女低音:充沛、坚实而圆润。男高音:柔和、明朗、清晰、坚实。 男低音:坚实、有力、充沛而宽厚。
1 P7 g0 K7 F, N
: o, f J2 T5 `2 z, S7 ~! ]7 `# s合唱的呼吸 1、整体性的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同时吸、同时换气,数十百人都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
" D4 }' u7 C1 U/ a9 [! f7 j2、声部性的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
r; E$ |6 w; x7 b; c1 Y3、循环性的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做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 6 f7 K4 Q; N/ T- f
合唱的发声 要求合唱音响起声的统一是很重要的,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鉴别一个合唱队的好坏,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的方法。& q4 l X& Q* _' I& p- e8 Q
激起——合唱的主要起声法。声带是非常紧迫靠拢。、发声前准备好气息的支持,声带的闭合,共鸣腔的打开,意识中想好所要发声的音高、音量、音色并作好相应的器官状态的准备,以横膈膜的突然向内挤压,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而发声。发声干净、整齐而有弹性并带有音头的声音。8 ?4 `' p8 F' U+ ~$ A P2 ^% I
舒起——声带并不靠得太拢,发声前先出气再发声,无音头,音质较暗而沙,发声时有声母“h”的声音。
4 ^9 z6 o- m: S" `为了对合唱队音量的统一,轻声、半声、抑制声的歌唱方法是合唱队员必须具备的技巧。这种音量小的弱声不等于松弛的轻声,相反要求更集中,更有力。
$ w6 ~- i" c4 O) D半声——指演唱设较少使用本嗓,通过饱满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均匀节制而富于流动感地控制声音。这种声色的穿透力很强,凝聚并有良好的共鸣。' j4 o5 s4 Q- A; F: @* N6 {9 l
轻声——正常唱法减少音量的技巧,属于色调处理中的力度对比,优美的含蓄。! \( F8 [2 b3 q: l& C4 T+ l8 r
抑制声——更恻于表情意义,用有力的气息支持着每个唱词的始终,显得多用本嗓而不过于强调共鸣,往往表现悲伤,愤怒,痛苦这类感情。3 e; \5 [: z7 g7 i, g2 t* O
直声——发声后不让声音波动。现代偏向灵活。但以少波动为好。
! J1 z& w0 ]( A* i# R$ ^1 v# w四种基本唱法 1、连音唱法 2、跳音唱法 3、重音唱法 4、保持音唱法( W# k( a& F5 ~- Y/ h1 ~9 g2 e
合唱的音准和谐基本法 1、一、四、五、八度音程要纯- l! h( p# [; h9 ~% Q7 V4 @$ C# U e0 ?
2、大调的三、六、七级音在旋律中要“扬”。在和弦中要“和而偏扬”
; l; v, t2 {4 I' c) w6 j: h# _3、小调主、属音要“托”。; t& `6 c; ?6 C$ {' M9 I
4、大音程单面扩展;减音程单面收缩。, S- }) W& y/ b
5、增音程双面扩展;减音程双面收缩。1 V' ~; }9 E! ~6 i. y: }
6、同各半音远;异各半音近。7 y6 z$ A8 R4 }% G
7、改变调性的临时变音,要较夸张地强调。
+ {1 V; O8 u+ _9 n. S8、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保留主要的。6 C4 z$ P, w7 l& `; e5 O9 Z. [
咬字与吐字 合唱队员在咬字和吐字上应当养成一种喷吐有力良好的归韵和收声的习惯。抒情作品,吐字应清晰而柔和;雄伟壮阔的作品,就应该强声母,并尽力保持韵腹和韵尾的结合体的连贯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
4 V3 x* C. G* s0 c6 p6 w中外合唱的历史 外国合唱音乐历史起码有500――700多年,从15世纪就有了。中国地区与外国不同,有些是民间故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偶然性的多声部组合音乐,大部分都是合唱音乐雏形,有支声复调,与音乐的汪洋大海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丰富。中国合唱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
A8 E7 x, R7 [5 U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最近20 年中国合唱有很大发展突破,田青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行》、陆在一的《祖国母亲》等等大量合唱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