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E) c3 k; i4 l

, P4 E( _/ s3 u' u: f《桃枝松鼠图》 ' t7 U# Y4 M# b3 F
元 钱选 纸本设色 纵26.3厘米 44.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0 T1 o: H$ h3 A& v
此图描绘结着两只鲜桃的桃枝的松鼠正欲前去偷食的情景。一只松鼠蹑手蹑脚,小目圆睁,直视鲜桃,长尾翘起,正欲前行。画面构景极简,布局平正中寓奇俏。其笔法精致细密,造型具体严谨。桃树枝叶的翻转变化一一描画而出,尤其那只松鼠,动态传神可爱,其身上的细毛根根精描细勾,显出毛茸茸的感觉,憨态可掬。画中着色浓丽,但却精致典雅,有宋画遗韵,而且富于清淡雅逸的士大夫气息。此画无款,中有清乾隆皇帝的御题诗:“绥山果熟踔枝尝,五技何妨用所长。自是托身远穹窒,不须老吏畏张汤。” ; E* r& N! K" r6 t3 s' e
- a! k0 J* E2 Z. E, {2 x; X
2 l; s! C0 `0 ~/ J3 t
0 ~6 W h$ Y9 H# w/ r! _《八花图》
' [& a6 j+ ~, G0 s元 钱选 纸本设色 纵29.4厘米 横333.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 A; h7 J* Z; y4 q# |: C$ n
钱选早期的花鸟画工丽细致,受宋院体画风影响。晚年在院体画基础上吸收扬无咎一派水墨花卉的技法,转向清淡,形成工中富拙,秀中见雅的艺术格调,与北宋以来文人画风格颇为接近,创造了新的体格。《八花图》是钱选的早年作品,绘海棠、梨花、杏花、水仙等8种花卉,工整秀雅,受宋院体画风影响。
- W* X3 i3 Z$ g$ K& I, R0 j, K
+ Q" F8 e5 t- c: c- ^1 P; X8 z& ^ U7 c5 e

/ g Z0 G* B& u《墨竹坡石图》 ( r) F! A6 s! l5 b* q" \
元 高克恭 纸本墨笔 纵121.6厘米 横42.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z+ F* n5 z+ { B' z9 d' c4 M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官至刑部尚书。擅画墨竹及山水,墨竹类文同,山水师米芾父子,云烟变灭,后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图中画两杆修竹一前一后,一浓一淡,层次分明。二者相互扶助,姿态疏秀,虽为水墨,亦显清翠可人。画家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叶疏密排布,浓淡相间十分贴切,其微弯腰颔首,亦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 b" O( C- K) T2 Y! k+ f
( A# ?! z( |+ m/ b& o& J R% l
7 ^/ h8 J7 G0 |- H$ a6 Y; b《竹石图》 % h4 Z" Z3 ]2 W1 Q; F, z
元 刘秉谦 绢本设色 纵147.7厘米 横78.7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_+ s" h( {( r+ Q) s* Q+ W: b% q
刘秉谦的作品元气淋漓,天真烂漫。《竹石图》画竹石的风雨变化,追求天趣。竹干以中锋运送,略呈飞白笔法,由根至梢,粗细得体,笔意相属,竹叶顺枝而出,浓淡相叠,以现向背,用笔挺劲洒脱,而俱在法度之中。 c; q( Q/ ]; l: m I
& K- m1 y; P1 O, ] ~( N

. ?# H7 n! k' V/ u6 u" u《幽篁戴胜图》
5 w+ K9 m ?$ D. @, m8 c, n; f元 赵孟頫 纸本设色 纵25.4厘米 横3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 h, k5 G& f \3 {7 W5 u
赵孟頫, 号松雪, 又号水晶道人,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祖十一世孙, 秦王赵德芳之后。早年以父荫补官, 任真州司参军。延佑 (1314—1320)年间, 迁集贤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卒赠魏国公, 谥文敏。此画设色典雅清淡,用笔工整,多用勾勒,画风严谨细腻,是赵孟頫花鸟画的精妙之作。
$ h, l# \4 m3 k7 q E" [- k% x4 I) d% d" w3 b8 X3 k) f: I5 G1 \
7 T, W4 q3 B! ~+ u
《浴马图》 6 T% r4 X5 F# X; T" u
元 赵孟頫 绢本重设色 纵28.5厘米 横1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 m8 V6 ?/ g/ T# Z M V
在绘画理论上, 赵孟頫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入画加强其艺术表现力。在《秀石环林图》后题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一见解,对以后的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浴马图》画一湾池水,岸上梧桐垂柳,绿荫成趣,岸树溪流有奚官9人洗刷群马,亦有数马散卧溪边。画中人与马动作相互呼应,生动有致。 * K( k' B: z! |1 {/ Y4 n6 i
: B V3 C' `6 V* J* f/ B+ C 4 T! m5 C1 V" x/ P* u
《谢幼舆丘壑图》
3 O; F9 O9 }: [3 o* s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纵20厘米 横116.8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6 e J4 L0 M! v+ u# d5 m! z$ v+ J在花鸟画方面, 赵孟頫糅合“徐熙野逸, 黄家富贵”二体, 兼工带写, 不尚工巧, 而以清疏淡雅取胜。《谢幼舆丘壑图》画江岸峰峦秀起, 雾霭微茫, 江面平静如镜。境界旷远。整个画面宛如宇宙万象被过滤提升成晶莹剔透般充满着音乐性的宁静世界。笔法秀润、清旷, 虽系学李成、郭熙画法而来, 但一变宋人工整刻划之体。 : D8 {$ f& K+ R$ D \$ n" Y- L
* C* p2 i- V, D: Y6 z8 D
: v( ?* Z C/ r+ r) C0 @" V《秋郊饮马图》 + H( L4 I' U/ ^ \
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高23.6厘米 长5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 o4 a/ R# S$ g" W1 P& T
此图画秋郊平原水泽, 一红衣奚官驱策骝马, 近处双马似嘶如闹, 远处双马追逐腾跃, 余者皆入泽饮水。人物马匹形态生动。岸上林木稀疏, 树叶错落。全画浑厚, 设色浓丽, 具有浓郁的情致和意趣。画面剪裁看似平淡,像是信手拈来之作,却显示出画家驾驭画面的非凡本领。画上自题:“秋郊饮马图,皇庆元年十一月子昂。”
* {* I1 T& A) ^8 P" ?4 ]. y: r! i8 l* B! b
: z3 s* z* e& k/ j7 X1 ^6 a
《秀石疏竹图》 + r0 E" ], f3 \
元 赵孟頫 纸本墨笔 纵27.5厘米 横6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R, p8 |. U- E2 m5 c* \画面采用横披式布局,将巨石置于画面中央,重心偏右。整个画面布局平稳、疏朗大方。画家用笔极重写意,气韵流畅,不拘形似而又不离形外,极讲法度而又处处不拘定法,自由随意而又形神毕具,淋漓酣畅而节制有度。图中墨色,浓淡枯润,变化丰富,于物、于景、于情、于意能融合无间并充分呈现,最终映现出画家萧疏淡远的心性。
- H; e3 e- m1 h" H3 X8 g8 N, C3 m: y/ \7 f8 Y
5 N; { K1 z# f6 o
《枯枝竹石图》 3 g. O5 R+ K$ k8 h$ U* V+ e: C
元 赵孟頫 绢本墨笔 1 T. l# l( w: s! c1 J: T, J% x
此图描绘由奇石、枯木、丛竹、兰草所构成的田野小景。一石布置于画面正下方而取斜势,石后有二三枯木,高低错落,相互扶助,与石一起构成画面主体。奇石前后有高低不同三丛细竹扶衬奇石,石脚并有三丛兰草,整体布置居正而有势。画家用笔直以写法,顿挫自然,松秀灵活,墨色浓淡变化虽不明显,但其枯润变化丰富。兰竹多以湿笔,树石则枯湿结合,依其行笔的速度、提按、转折,笔锋正侧等造成气势流动之感,虽为枯木,却仍生机勃勃,极具生命力。 & a5 p& J( H& w4 I& L1 S: {
( W T9 G( _8 p$ t( I( M0 m
3 _8 C3 \. H! r6 Q" X6 Y《疏林秀石图》 8 d# B: a2 n) l; M
元 赵孟頫 纸本设色 * A# d4 k8 p% L% F4 T
秀石竹篁是赵孟頫最善表现的题材。枯木竹石,大抵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至赵孟頫加以强调,整个元代盛行。此画竹干笔法略如“竖为努”,画竹节“点为侧”,竹枝参以“勒”、“啄”、“策”、“趋”,灵活运用,竹叶多用“永”字左下的“掠”和右下的“磔”,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茂密厚实。
3 R6 y1 v0 j2 P
5 |4 N2 H% C0 C2 l. s& h ; ?( K6 @5 |* W6 j
《古木竹石图》
4 e& w6 M9 n/ Q' i元 赵孟頫 绢本水墨 纵108.2厘米 横4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l# Q% {* z6 Q/ @4 Q《古木竹石图》画古木丛篁,散布于大石旁侧。近似于苏轼《枯木竹石图》,虽木石无似苏画的虬曲和怪异,但画法构思显然皆从苏画变化中来。用笔姿意纵横,格调却秀润,清逸。此图的行笔较苏画用笔迅疾、流畅,画石富于篆书的趣味,画竹、树的运笔也颇有书法用笔的味道。《古木竹石图》是画家将书法笔法融于绘画的典型作品。
8 O. {7 P" U- _! W
: p. F$ F# ~7 T1 B ; u) H; Z1 q3 g- l; l; }$ J; N6 v
《窠木竹石图》
: Z' n- ~5 Z; y8 D: w5 s7 Z3 `元 赵孟頫 绢本水墨 纵99.4厘米 横4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 Z- }- V* k) Q; z. E- A, a% O5 j此图是赵孟頫用实践论证他的“书画同源”思想的体现。画家在画的中下部作一巨石,用“飞白”画出石的轮廓,皴擦之法也以“飞白”成之。用中锋画窠木,线条“如锥划沙”,淡墨写出老枝,显出苍劲挺拔而圆润,透出力度。画竹以流畅的笔调伸出竹干,然后在两旁画出小枝条,用浓墨,间以略淡之墨画竹叶,以“个”字或“介”字加以排列,自然而不做作。
0 {& [% c( j5 k3 Q# `( P$ K; k1 m" `4 P
- b4 X( g9 @" y0 b! w5 o
《调良图》 9 {& A% v- F. z7 t2 O8 e5 F" H2 ~
元 赵孟頫 纸本水墨 纵22.7厘米 横4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a3 m( k3 L$ d/ T# c/ W6 N
赵孟頫是一个早熟而多能的画家, 其绘画渊源, 具体表现在力追晋唐和北宋风貌。其工笔重彩人物鞍马, 取唐人风范, 法度严谨, 风格古朴。《调良图》仅画一矫健的、长鬃毛的马和一奚官,毫无背景,但从奚官飘拂的衣袖、胡须及被风吹得往前倾的马的鬃毛、马尾来看,当时似乎狂风大作,似乎已力透纸背,直往观者刮来。
1 ?) u' ?4 D- `1 z2 G
, A7 j# R& S$ ]/ W
" W8 o0 L1 q4 I6 T0 a《赵氏一门三竹图》(部分)
% X7 V% j5 I8 X元 赵孟頫 管道昇 赵雍 纸本墨笔 纵34厘米 横108、57、65厘米 : a* C& J Y ]
此图卷可分三段,分别为赵孟頫、赵孟頫之妻管道昇、赵孟頫次子赵雍所画竹三支。第一段赵孟頫所画之竹,自画卷后方斜出,以淡墨画出,浓墨加点,笔法温雅厚重,墨色变化细腻丰富。第二段为管道昇所写竹。此竹亦从画面左下斜出,向右伸展,笔法文秀,墨色温润,颇见女性娴淑气质。第三段为赵孟頫之次子赵雍所画。其竹从画面右下斜出,笔法劲健,以重墨写出,枝干多见干笔,更有一种生机勃勃之势。
. l+ X7 M+ j/ ]" ?
5 F! Y+ T$ X& e. ~ ( g+ b2 t4 l8 A9 q; x! @
《竹石图》
3 |% h( {, J0 Q' J+ W元 管道昇 纸本墨笔 纵87.1厘米 横2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L |( O( d. z1 i/ N" G1 c管道昇画竹,元代颇负盛名,用笔尖劲,格调爽利秀挺。《竹石图》画修竹二竿和怪石。管道昇画竹有一特点: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都用深浅一致的重墨表现。竹叶一笔完成,下笔略带藏锋,撇出先重后轻,叶片较为肥腴,叶间笔锋突出,较为尖利,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 b0 D$ R% S5 C% \' u1 k
2 e7 ?/ d' ^* _. A) a1 ^4 N
+ f9 R; _) X/ p6 `, c/ P" V
《墨竹图》
) w# o: l |0 A0 I0 N元 管道昇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c9 n6 `6 u" m; H管道昇,赵孟頫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至元后随夫入京,封魏国夫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墨竹图》是她亲笔之作,用笔尖劲,密叶中有赵孟頫润饰处—用笔较圆厚的部分。自识:“仲姬画与淑琼”, 钤白文“管氏仲姬”一印。此图与赵孟頫、赵雍墨竹合装一卷, 被称为《一门三竹》卷。 0 M% b, h# o3 B( J9 E6 U
& _2 H, E; V, h
2 N% p1 K! A; r. `
《澄江寒月图》 6 u: @- [) r3 ^, p [- ^
元 赵雍 扇页 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 横2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T& H& o2 b; A0 p! w: N赵雍(1289—约1360),字仲穆,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次子,曾官集贤侍制同知,善书画,精鉴赏。其画能承家法,擅人马、竹石及山水。此图画冬夜江上寒月当空的景色。在一轮淡黄色的寒月辉映下,画面左前方岸边的几块巨石中间,生长着两支高大的古树,料峭寒风中,树叶已落尽,只余下空枝仍挺立伸展。宽阔的江面水波粼粼,远方一带轻柔的远山在夜色中隐现。浩渺的江水和远山则清淡悠远,为画面创造了清寒旷远的意境。 " R% a+ n7 p9 Z$ b5 S2 y4 ?) V4 i+ D
( X& u* S5 G7 {) v+ I0 J

: J- M/ l9 g2 Z4 ]; r- |4 ~4 k《著色兰竹图》
, O: T8 k$ Q# v+ |元 赵雍 绢本设色 纵74.6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t6 S; n" X m7 s( X x$ i3 A
赵雍是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次子, 当时有“吴兴公子(赵孟頫)冠当代,雍也继之早擅长”的诗句来赞誉他们父子俩。赵雍并不拘泥于家法,他不仅观察自然,心悟神会,得兰竹之形态,更能写出兰竹的神韵。此图右下角画一坡石,用墨线勾出轮廓,略施皴擦,染以淡墨,富于立体感。石间一枝翠竹,虬曲而上,似在风中摇动,用笔遒劲圆活,生意自足。竹石下面画一簇兰花,葳蕤有生气,用笔滋润淡雅,显出兰的柔韧婉顺的性格。 . q; d8 [0 e" [8 W2 M3 N4 x1 `
) p/ T3 |0 @) y Y8 T. n0 T7 Y
" W& L6 [6 ?$ ?) V6 B
《溪凫图》 7 F: t! ?4 \8 O5 x
元 陈琳 纸本淡设色 纵35.7厘米 横47.5厘米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3 J" g' z' l3 F$ K0 q/ [
陈琳, 字仲美,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 父陈珏, 号桂岩, 南宋画院待诏, 擅画山水, 人物。陈琳自幼得父家传, 并得赵孟頫指授,他注重摹习古法, 又有所创新, 画名独步一时。《溪凫图》是陈琳唯一的存世之作。画溪边一绿头鸭, 作昂首观望状。鸭子毛色光润, 栩栩如生。溪边的花草水石及禽鸟的各个部分均用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来表现物象不同时形态和质感, 工笔略带写意, 粗细兼用, 笔墨潇洒流畅, 浓淡墨色富于变化。
) \3 j% b! R( G3 u# J. m6 T* N" @4 ]: n9 d1 m) n& m3 z3 E
; i# p2 ^6 s5 S& Z' l) m7 s
+ F0 ~# k8 u @& f《二马图》 : d9 r" C) y% X" |5 t: T# p
元 任仁发 卷 绢本设色 纵28.8厘米 横14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1 f: J6 b/ A; M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人。元初著名水利家,擅画人物,尤长画马。此图画肥瘦不同的两匹马:其一为膘满肉肥的花斑马,曳缰昂首,神气十足;其二为瘦骨嶙峋的棕色马,垂首而立,疲惫不堪。作品以对比手法讽谕那些“苛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污吏,而赞颂那些“瘠一身而肥一国”的廉洁者。画面简洁,马的造型准确逼真,用笔劲健,设色清雅。 ) p1 w! }& x5 O# t
* p8 n& \* j/ H

% f$ x h7 r$ I! o8 J% `, w《水凫图》
- H+ l" b5 E: p元 任仁发 绢本设色 纵114.3厘米 横57.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b! M2 a) d. W: b3 Y! {任仁发的人物鞍马师法唐人李公麟,用笔工细,线条简练而精确,设色快而秀丽,形象真实生动,具有唐人风范,与赵孟頫齐名。花鸟画师法黄筌工整艳丽一格,接近宋代院体花鸟画风。此图描绘的花鸟,格调优美,是接受了南宋院体的创制,与他描写人或者马的传统画法有所不同,在传世的任氏画中,为仅有的佳作。
6 @& t# D8 d0 C9 O' n+ \0 x; \
: z0 B2 F/ c3 f3 f- v5 @- }+ c, A6 k
) V3 o% X7 N5 s0 f$ u* y3 P2 C《猿图》
" y' V8 f0 N5 K: S元 颜辉 绢本设色 纵131.8厘米 横6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f' b4 q$ c, p; L1 b: D8 h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一作庐陵人。擅长画道释人物,也善画猿。所作形象,造型奇特,神态生动,时人称之为“八面生意”。画法上粗笔居多,笔墨劲健豪放,渊源于南宋梁楷的泼墨减笔法。此图画岩上老树垂枝,双猿伸臂倒挂枝间游戏,面部眼口鼻等部位,细笔勾描,周身不作轮廓钩染,全以淡墨干笔涂擦而成,形象真实生动。岩石和树木枝叶,画法工整,多方硬之笔,风格独特。
# M" S+ q' g* Y! I
. Y2 ]" r/ N4 o2 c: o* u5 c
. v$ c& P3 L) [5 {2 \《乔松竹石图》
1 R$ m9 o) e9 ]# m元 李士行 绢本墨笔 纵181.9厘米 横10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m5 @6 v" r; M1 l
此图画苍松一株、枝干虬曲弯转,细枝伸张,古节老麟,斑驳欲落。此画构景简洁,但却布置精心,通过松树枝干的虬曲姿态与其下的竹石取得呼应协调,并通过松枝的伸张之态与石的伏卧之态,松枝的枯老与竹枝的青葱等形成对比,使画面显得简练而又多姿。画中笔法苍劲而沉稳,石以披麻皴法,造型温厚,松树勾线枯湿疾徐,变化灵活,极具动感,而其画竹则笔法爽利而形态谨严,品性清雅坚贞,有其父风范。 ) j6 X1 t5 a n+ N; g. r) _; U
& i& n- q/ L. G1 n2 K 4 g) L- O( I! M
《寒林图》 ; f% T/ |2 x( h3 x$ [. W
元 曹知白 绢本水墨 纵27.3厘米 横2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a' J7 c- V7 d8 Y c% h
曹知白(1272—1355), 字又元, 号云西, 又字贞素, 人称贞素先生, 华亭(今上海松江县) 人。至元中任昆山教谕, 曾北上大都(今北京), 不久辞归, 隐居不仕, 饱览经书和研究道家之说。自写书斋匾额曰:“常清净”, 以示求闲适恬静意趣。《寒林图》画枯林一行于坡石之间, 树干劲挺, 疏落有致, 笔墨带有秀润气, 属中年之作。 0 B6 L, s% s# t- Q& U, a- z1 T
6 D' m3 a5 T7 s 1 f Q8 m/ M* M
《双钩竹图》 . g0 S! E5 q( K7 M0 O8 U/ E: [
元 李衎 绢本设色 纵163.5厘米 横10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b* Z: f- {! E0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早年曾在太常寺充任小使, 后累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死后封“蓟国公”, 谥号“文简”。善画枯木竹石, 尤擅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双钩竹图》, 竹枝叶双勾染汁绿, 用笔圆劲精整, 设色明快清雅。枝叶穿插, 繁而不乱, 疏密有致。石用浓淡墨晕出, 无明显勾括和皴擦, 别具一格。
8 L" B; O' Y. A7 {) z9 X. l1 S5 f
& C/ h, P) R# t8 l5 b2 I5 t
3 G6 v7 H* V$ o: f2 {《四清图》
5 d# P/ x* B" ^$ m9 d- u p元 李衎 纸本墨笔 纵35.6厘米 横35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L# M5 Z- }0 V
此图原为长卷,约在明代中期时被分割为前后两卷。前卷画慈竹、方竹各一丛,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这里所选藏故宫博物院的一段为后卷。图中所画兰、竹、石、梧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洁品性。此卷亦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画二石、丛竹和兰,取由右向左的斜势,后段画二梧桐和丛竹。画家于物造型,以实为主,竹树皆节叶具备,兰石亦转叠多姿。画中枝叶虽密,但笔笔秀雅简洁,取形造势,不无顺畅。墨色浓淡相宜,变化自然。 $ i. g( o$ d4 `5 l+ `
$ }/ E' P1 y9 K% c2 h. K
# u3 I/ `. V5 j' a8 K4 x
《四季平安图》
2 b; r! S% T8 o, [% K8 R元 李衎 绢本墨笔 纵131.4厘米 横51.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 s d( R0 t! |% n7 S% S《四季平安图》画修竹四竿,取四季平安之意。右边衬以嶙峋怪石,笔法简括,连皴带擦,多取勾勒之笔。前景两管修竹以浓墨渲染,虽然竹干竹叶都是浓墨勾染,却能清晰可辨。后边两管则逐渐淡化,不过并不因此而减低其艺术性。# n s4 ?3 ^6 |3 B
8 ?2 u1 Z G) L# A: [4 `1 P
+ O) W0 ]1 h3 u/ K# C: r8 n《修篁竹石图》
& x5 W% A! D+ o6 K# P% Y元 李衎 绢本墨笔 纵152厘米 横100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9 Z& G1 _$ J( N4 t, C# R/ k
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 出使过交趾(今越南), 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况, 是一位既具深厚传统功力, 又注意师法自然的画家。此图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修竹清秀流畅, 怪石形制奇异,树枝则枯涩古拙, 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 s( W' }& R t" s8 @1 D
4 Q* Q/ \# G9 d8 @
' I0 R2 h$ ]7 |3 j5 p2 R1 t《梧竹秀石图》 & l) P. T8 o. }8 |
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95.5厘米 横3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t& L; A6 p" T《梧竹秀石图》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涓涓溪流。笔法雄阔,墨气湿润。似“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然神气俱全。画上自题:“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访王君章高士,余因写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并赋诗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入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扑栗紫团团。倪瓒。”
! r$ ?# d! P# A) A: h' _( D3 N' i/ [$ a1 I O
4 P# V) m7 ^! h% E5 w
《六君子图》
; Y- d0 v- l u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61.9厘米 横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收藏
; j7 B* w# T0 t9 b, g倪瓒早年丧父, 由长兄抚养成人。倪瓒为避官租和兵乱, 遂散其家资, 遁迹江湖, 直至明初, “扁舟箬笠, 往来湖泖间”, 过着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此画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看古木拥陂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此图因此得名《六君子图》。 3 I6 A6 r+ u9 `6 S0 d# C- }) x1 T
( q1 g- O1 e5 ^/ _- D, `' j

. j8 K+ s% E! c. ~. H2 W6 j《苔痕树影图》 j3 h+ E+ J( N! h- }& a) W' i) r8 q
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91.5厘米 横33厘米 无锡博物馆藏
, I; o' {8 a" P8 Z7 ]画中笔法疏率,画树以鹿角法,画石以折带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笔,画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倪云林曾有一画跋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又说:“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既表明了其作画的心境与追求,又表明了其造物之形体的态度与方法。% ^. R# g8 O* r4 p3 y
: j% j, Y' R" S9 E
" @3 u" P$ D; @, _; X* Z
《竹石图》
2 U! D$ X& @7 `0 ?( B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77.2厘米 横27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4 B! u5 Q+ P% f2 {4 Z! T9 M6 i1 r: W
此画有一股清新之气扑人眉宇, 使人感到爽朗、清逸,而且构图简洁,韵致清雅,笔法凝练,是倪瓒竹石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 s% W1 k m2 r7 I i2 i
+ Y% N9 f2 X4 M! L9 N. I6 W) g! u
" }( t9 N7 B! x N: y: K
《琪树秋风图》 1 t5 h: u' J0 L1 }
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62厘米 横43.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c- p' J9 ?9 N$ w: \7 r0 P/ X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 常州无锡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此图画怪石兀立,笔墨凝练。《琪树秋风图》有多方收传印章和题款。盛赞此画颇有生意和意韵。 / L% O- W! M8 O! T6 R
# F: \5 W7 F$ P6 I: M ; N% K9 [. E l8 H0 `$ r* ]( L
《古木幽篁图》 4 ]& P0 O7 f7 R
元 倪瓒 轴 纸本墨笔 纵88.6厘米 横3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 N! ~' [5 q% {4 A' T此图画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石边一寒树独立,树旁又有双竹挺立,并分向左右弯曲生长,其周围亦有细篁数丛。构景简洁是倪云林画的突出特色,此图亦通过一石、一树、数竹这极简之景构成一个荒寒萧疏的意境。画中笔法疏率,画树以鹿角法,画石以折带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笔,画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此图中上方有作者自题诗一首:“古木幽篁寂寞滨,班班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皎溪古遗民。”款署“云林生”。另有马怡及松泉隐者各题诗一则。 ( T9 o# [! Y/ U+ w; M% ?# A
& C$ _, e/ P6 Q& V/ F; K

, e; b. }# L1 H8 `& G《墨竹谱》 4 ?0 ]( x6 H w" G. _1 O
元 吴镇 纸本水墨 共22页 每页高 40.3厘米 宽5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0 M+ ]! K9 \9 Q吴镇除山水画外, 兼善水墨竹石。喜用秃笔重墨, 笔锋劲利沉着, 气势浑厚豪迈。此《墨竹谱》画竹及石, 写竹用秃笔重笔, 竹姿情态生动, 笔意豪迈; 画石则用湿墨, 墨气淋漓, 画法苍劲简率。册上题句印记, 系统记述了写竹的经验和创作理论。吴镇的画竹法对后人影响巨大。
: _: I$ t) c& F: ~, x9 v
& M$ v2 T5 C5 O& H' H8 _/ i ) @9 }8 U) s2 l/ t- R
《筼筜清影图》
- [& {) i+ b7 L! m元 吴镇 纸本墨笔 纵102.6厘米 横32.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y9 p: N0 Y7 l$ i) y) @; R吴镇平素喜欢和僧人贫士为友,绝少与上层官僚士绅往来,纵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文书画自娱。吴镇也酷爱竹,他常以竹入画,也留下了许多画竹佳作。此幅《筼筜清影图》仅取竹一枝,略施笔墨,竹影清风跃然纸上。配以本幅的草书题款,真正诗书画洽然合一。 ( r2 r4 R9 }1 k
S- E h. n$ J
! A* e3 }0 H8 G0 ?, V《墨竹坡石图》 8 d: G0 {5 c; b1 I
元 吴镇 纸本水墨 纵103.4厘米 横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 {0 ?% Q3 P) z. {4 _1 }此画描绘坡地上一块斜立的石头,其下生兰草。上面一段竹枝斜垂而下,恰与立起的石头形成呼应。画面构景虽简,但布局精心,境界疏朗。此画中之竹枝叶繁密而有致,潇潇疏疏,其细枝以淡墨画出,叶用浓墨,笔法爽利而温润,有清疏秀雅之气。坡地及石等画法简洁,甚至坡地不着一皴。此图中上部有吴镇草书自题诗一首:“与可画竹不见竹,东坡作诗无此诗。……” G8 E' a5 n! Y0 h* b+ x7 R. R
- |' N( Q* S# `

E/ c6 h* [0 ?6 }& p4 ?0 \6 A! L《墨梅图》 # B; r# r! O; `$ a& @( u: ^
元 吴镇 纸本水墨 纵29.6厘米 横3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0 P8 c# s( j" F" a c% c( S3 o吴镇性爱梅花,在家四周遍栽梅花,其所亦命名曰“梅花庵”。 此图画法简单中透着灵气和飘逸,虽只画梅一枝,竹叶几片,却丝毫不影响整个画面的整体感和生机昂然。笔意简洁率稚,梅花一笔画出,顿挫转折,花开数朵,新条一挥到顶,与老枝成鲜明的对比。虽为游戏笔墨,却能见出画家的深厚功底和苍劲坚挺的笔力。 0 N5 A5 g7 P1 _, ^) W) N8 E
6 Q- c) k. l" \9 Z
0 ?9 I: {4 S. ?) W2 |( Y( @8 C* ^% g《多福图》
2 R, l$ w" @3 [' Q7 D, V; C元 吴镇 纸本墨笔 纵96厘米 横28.5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 L. D$ K5 Q9 c p' Q墨梅流派的发展,从释仲仁开始,在写实的形态上以清淡疏简为宗。至扬无咎,更把仲仁的点墨变为直率的带有飞白的用笔。吴镇在画古梅的枝干时,显示了能放能收、力能扛鼎的沉郁超旷。此图表现老梅一枝,峭石一块,疏竹一丛,显得老辣沉浑。 8 ?7 @5 |- W' G) D% v
8 M5 w! B8 b) a0 F7 v( l' }
7 `! p4 Y5 b7 L/ d《松石图》 ! y, `0 U& [; ? [0 U" y
元 吴镇 纸本墨笔 纵103.6厘米 横30.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 ]7 d: W# I
吴镇工诗文,善草书,笔法秀逸流畅,萧澹洒脱。擅长山水画,师董、巨又能别开生面,笔墨凝重坚实,深厚苍郁。亦能竹石、梅花,以草书入画,简率劲拔,风格多样。明代称其为“元季四大家”之一,为后世所推崇。此画苍郁朴茂,是吴镇典型的表现风格。 # |: d9 a: Y& M: Y/ f; P7 p" a7 C
U( K! h ]& v' \( s- P" T; t2 t
/ H3 d# G* |) U1 I《枯木竹石图》 % V3 r2 T- U0 w+ e7 [
元 吴镇 纸本墨笔 纵103.3厘米 横3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i" k7 a( f5 R3 B& {' r& H吴镇(1280—1354),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简,不满元朝统治,从未以画媚世。图上所绘古木竹石,藏巧于拙。近处古木枝桠遒劲,非常古雅清逸;石头尖峭如削。在构图上的确鬼斧神工,技高一筹。另外,此图在设色用笔上也足能代表吴镇的风格。
. ?+ d5 j8 D Z) d. v' I- _/ J$ h) ^1 U/ D6 L& ~, l+ L7 d

0 \; N' t' A4 [0 W2 j; ^《松泉图》
- H+ F" Q3 L+ T3 D元 吴镇 纸本水墨 纵105.3厘米 横31.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3 V6 y1 Y. S" R. Q+ p) [+ ?
此图用秃笔勾勒树石,干墨皴擦,描绘松针则用笔尖,可看出画家的特有风格。画上有画家的自题诗:“长松兮亭亭,流泉兮泠泠, 漱白石兮散晴雪,舞天风兮吟秋声。景幽佳兮足静赏,中有人兮眉青青。松兮泉兮何所拟,研池阴阴兮清澈底,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雷兮忽飞起。”署款“至元四年夏至日,奉为子渊戏作松泉,梅花道人书。”钤有“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 j* ~2 X* B- Q
7 j; K: Q. k [" W5 I 3 r* t9 E" a; b
《清秘阁墨竹图》 9 r. G8 `! N! L
元 柯九思 纸本水墨 纵132.8厘米 横5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y6 Q7 a6 C- e+ v柯九思以画竹著名, 亦善作墨花。墨竹师文同, 而能自创新意。画竹善用浓淡墨色分竹叶的阴阳向背, 以浓墨为面, 淡墨为背, 层次分明, 笔力浑厚、劲健。柯九思常以书法用笔写竹石,“写干用篆法, 枝用草书法, 写叶用八分, 或用鲁公(颜真卿)撇笔法……”书画结合, 运用自如, 别具一格。《清秘阁墨竹图》画竹石, 竹叶以浓墨为面, 淡墨为背, 全字文同。笔法沉着劲挺。石皴圆厚, 又似董、巨一派。
3 v, x* k1 I3 k2 [8 x- }) o
) p( e6 a8 v7 k3 b4 l2 a! l ! |! j6 Y4 e4 z b
《晚香高节图》 5 i N3 q. O, ]0 V! S, q
元 柯九思 纸本墨笔 纵126.3厘米 横75.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H) Z: G6 V* O; ]" _; M: k3 c柯九思(公元1290—1343), 字敬仲, 号丹丘生, 别号五云阁吏, 台州(今浙江)人。柯九思自幼善作诗文书画, 精于鉴赏。后经人举荐, 为文宗赏识, 拜典瑞院都事。天历三年(1330)被授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 凡内府所藏古代法书名画, 均经他审阅鉴定。此图用象征高风亮节的傲竹为寓意,抒发了画家的胸臆,也寄予了画家对友人的心怀。
1 c5 t I6 h# s5 w, |$ Y" e$ w4 X8 F* ?' F, Z- H' c9 |. C2 X- t& y8 z% g! X
5 v# a/ x4 g/ C# { @. D. J
《竹图》 - M' q( v+ c3 m& l. G! m9 s- |4 a: G/ G
宋 柯九思 纸本墨笔 纵86厘米 横4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E% ~6 h0 k' u( y5 N' b元代画竹之风,可分两派:工笔勾勒青绿设色者称为“画竹”;水墨写意者称为“写竹”。尤以写竹为盛。而写竹者除高克恭、赵孟頫外,当推柯九思。此画笔墨流畅,富清丽之姿,枝节舒展,竹叶向背由浓淡而分,墨竹由左下方上扬,一股清雅风扬的状态。笔墨不多,以小见大,显示出柯九思画竹苍苍茫茫的独特风格。
/ H6 a1 a! `0 V8 w# f# S5 p% J4 V) \ ]4 k; A/ ]/ H
+ J8 V3 l) y& X' Y) g: i
《鹰桧图》
2 ~8 P6 _) H& V, z: p1 Y( f元 张舜咨 雪界翁 绢本水墨 纵147.3厘米 横96.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w+ G+ T) q/ d张舜咨, 字师夔, 生卒年不详,擅长山水树石, 约元末时人。画史上又有张羲一字师夔的, 不知张舜咨与张羲是否同一人。张舜咨的传世作品极少,很为珍贵。《鹰桧图》画一松枝上端立一只鹰,注视前方。画面意境富有意味,远景为起伏的坡石。画家运笔熟练,豪放中又见规矩,画面意境淡泊清幽。画面上还有“蕉林居士”等收藏印章,并入《石渠宝笈三编》著录。1 A" v: y# S+ e3 Q6 D" U0 z! `
$ d# @7 F; D- R8 E- Z$ D 5 g# P. W1 {" a5 B& w7 C
《山桃锦鸡图》 9 }2 X% L1 L$ R0 ? q
元 王渊 纸本水墨 纵111.9厘米 横5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W8 f6 y8 c0 X& v1 z% R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前期。其自幼学画,以卖画为生。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尤善花鸟、竹石。花鸟画效法黄筌。《山桃锦鸡图》画坡石桃竹,二锦雉栖止石间。一雉立于石上梳理羽毛,另一雉藏于石后作鸣啼状。笔法布局,字黄筌一派,然用墨笔略显粗简。 0 J, e7 Q5 p! S8 t. L5 }- `
3 v, V+ P- f& B
" V& j' s6 T4 S! h
《竹石集禽图》
- F2 w* R3 x: Y3 t' y5 u3 B6 ~元 王渊 纸本水墨 纵137.7厘米 横5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j+ j7 Z* @$ D2 M, J& F王渊与陈琳同出赵孟頫之门,受赵影响,以古人为师,突破宋院体工丽纤巧的成规,以黄筌写生为体格,吸取扬无咎、赵孟坚等文人水墨画法。以水墨代替丹青,注重墨彩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气韵温厚,笔墨工整中略带写意,开创了元代花鸟画新风尚,在当时及对后世具有较大影响。王渊尤精水墨写生,此图笔意秀劲,墨色清新,格调高雅,意境清幽,的确是王渊花鸟画精品。 0 o2 @- j$ X- ]* E E
& g, p- O6 w/ Y' @$ x1 ~( o$ f& ~: e
7 q- ]9 |: U1 G' O/ a
《雪竹图》 5 q8 h9 w: ?) g) q* z
元 郭畀 纸本墨笔 纵31.8厘米 横145.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 q# x4 I [+ J: s0 B# L1 m$ G
元人追求一种隐居和出世的生活方式,因此梅兰竹菊便成了文人士大夫们经常借题发挥或寓意的对象。此图表现的翠竹傲雪的场景。画面上似乎有一股寒流迎观者扑面而来,潇潇清竹在霜雪的肆意侵袭下,宁折不屈,显示了修竹的高风亮节。画面意境十分凄美感人。画上有清乾隆皇帝的长篇题跋,也盛赞了雪竹的冰清玉洁和高贵品质。 8 Z- I5 b! `2 b; o

b& }2 \ P. o, i( P1 F
9 J; ]' l9 u' ~: L2 v
* q* w% F1 ?( x. c" Z《墨梅图》 $ z/ e, F2 F# C+ f
元 王冕 纸本水墨 纵31.9厘米 横50.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R9 r8 V- p- {0 C3 G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生农家,幼时好学。年轻时热衷功名,屡应举不中,便绝意仕途,浪迹天涯。王冕存世代表作有《墨梅图》,画倒垂老梅一枝,繁枝参差,密蕊交叠,以圈花法勾勒花瓣,淡墨烘染。 % F* }9 h% ]' \+ q/ P
% ~: l7 L& A1 S( _. p* P/ d" a
7 g `$ Y% w' m0 E2 G2 m1 h《南枝早春图》 * @$ S" f5 c7 w& S/ w5 Q3 q
元 王冕 绢本水墨 纵151.4厘米 横52.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V% H6 }0 C6 t4 X9 w( e7 c6 U6 c. W; ^王冕爱梅,也善画梅。他画梅干,用笔遒劲,顿挫得宜。绘花瓣,或用浓淡水墨点染的点花法,或用双线勾勒的圈花法,或点、圈合用,变化多端,均能生动地表现出梅花的特有形态,并通过对梅花的刻画,寄寓或抒发自身的情怀、理想和抱负。《南枝早春图》画一折枝梅,枝干劲健,用浓墨填涂,显得气势雄劲。枝上梅花报春,迎春怒放,生机盎然而清新纯净。是一幅设色清丽、笔墨严谨的花鸟精品。
& b( i, ~# M6 X* r* S5 R9 D5 d3 G' w: W0 E4 f8 d+ ^; g
* z) ~0 t5 Y3 P" T5 ~6 C: g
《梅花图》
) Q! Q7 f* ]9 h, r元 王冕 纸本水墨 纵31.9厘米 横50.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4 i# \1 h# k: \* X
王冕工诗善画,亦能治印,尤以墨梅知名。画梅师法宋仲仁和尚和扬无咎,并有所创新,对后世影响甚大。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当,以繁密见胜。枝干交错、蕊萼分枝,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往往密中有疏,多而不繁。此幅《梅花图》与王冕以往的画梅图都有所不同,不是以繁密取胜,而是以疏秀简洁见长。画家仅选取梅花半枝,梅影清风便扑面而来。
8 w* t O9 O/ w, T# d4 S8 q Y% U# I2 e( ?& ]7 w) v

9 F% v+ P0 S2 D9 A4 l4 q9 K《枯荷鸳鸯图》
/ ?" `9 K9 W- X$ T元 张中 纸本淡设色 纵96.4厘米 横4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j2 Y2 E1 i8 A& X
张中,字子政,亦作子正,松江人,山水师黄公望,尤长于墨笔绘花鸟竹石,笔墨疏简,风格俊逸,属于文人画写意体系。《枯荷鸳鸯图》用浅淡笔墨画败荷,水边坡石,石上鸳鸯双栖,构图取势简洁疏朗,水墨点染与没骨法并用,笔墨粗简,略带写意,色调淡雅,表现了张中花鸟画的典型面貌。
5 ]# M" z% p% X& b% W; I5 U7 h
# U4 A! D9 c; V' j3 }/ h* v ; q2 J0 ]: w6 v, h3 d W
《拳石新篁图》
& Y% _0 ~* p7 {6 J元 顾安 纸本水墨 纵91厘米 横33.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 I' o8 M$ l# k8 t" Q顾安(1289—1364),元代画家,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平江人。故自称“淮东顾定之”。曾任泉州路判官等小官职。他以擅长画竹闻名于世,尤喜写风竹新篁。《拳石新篁图》画新竹几枝和荆棘一丛,笔法劲利,墨气浓润,表现出新竹破土而出的欣欣向荣之势,是顾安墨竹精品。
- H2 |+ [( S4 |. s3 M. K9 g) L# j1 B) w' z
2 _5 {( a8 \5 T9 |' c* M/ h" c
《幽篁秀石图》
8 a# h, G J! Q. [1 s: n) g% y元 顾安 纸本水墨 纵25.1厘米 横18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z0 d# D% k$ U( Z8 s! u8 `9 x
顾安作为元代画竹大家,以平生之力专攻墨竹,又集宋元两代画竹大师文同、赵孟頫等人优长,最精于风竹雨叶,其清劲生动之格,尤为时人及后世推崇,人称其画“清如李息斋,劲若柯丹丘”,观此图,知其誉不虚。本幅有王谦和高士奇等四家题记,有乾隆等鉴藏印迹二十六方,曾入《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 @8 B: r! \, c: u3 X: G# X& }, c# n9 M( |

; f2 n: W+ r* J《风雨竹图》(部分) / d- M+ f9 k/ I8 L3 x. K
元 顾安 纸本墨笔 纵25.1厘米 横18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q( f# r- P9 \. s" `图中描写两竿绿竹在雨中随风起伏,斜逸旁出。墨叶纷披,淋漓酣畅。其用笔如作草书,皆中锋长毫,苍润劲拔,错落有致。本幅自识:“至正甲辰四月二日,连日雨初霁,天朗天清,从兄携杖登山望远,偶见一儒者油然而来,问之,则刘性初也,自霅川持此卷远访余写竹,已作风雨枝以赠。迫署,余方醉眠,童子扣门后求余作,适兴写之,颇为石室遗意,识者当发笑也。定之。” ! f; |1 t2 L8 z* f
& g8 y# _2 j- b& V7 n$ j9 b + Y S( h. k# l4 h6 z# m
《梅竹图》
( r4 {6 [" P2 k, _8 P元 吴瓘 纸本水墨 纵29.6厘米 横79.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i( I+ p A4 y& ~& e$ d9 i吴瓘为嘉兴人,富收藏,精鉴赏,墨梅学扬无咎,亦能画窠石与寒雀,写意居多。此画寥寥数笔,写出梅花两枝,竹叶数片,署“竹庄人”款,也是游戏之作,笔力较吴镇却稍为逊色。画家既画之,又咏之,行书题七言诗一首,极为精彩地将诗书画结合起来。此画简单得只画了几近空梢的梅枝,矗立在晓风中,只待消息传来便破蕾而出。此画虽无名款,但笔法劲健雄丽,与满幅的题诗共同营造了诗书画完美结合的意境。 + s9 j. Z5 T- n* t
8 k" }. E' u0 `' L K" H 4 ^, c: M9 k( L+ t: ~
《双钩竹图》
|2 x7 k9 c: B( Q- P4 E% x- [9 O元 张逊 纸本水墨画 纵43.4厘米 横68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A! S# T0 @' |) Z
张逊,字仲敏,号溪云,吴郡(今苏州)人。善画竹,作钩勒法。张氏用“钩勒之法,殆若绝响”。有“妙绝当世”之评。《双钩竹图》画土皮又钩竹二丛,中间巨石,接画古松偃卧高坡,稍间枯树数枝,其后以古木老干,平坡丛所收尾。画面陂陀间松竹飘拂偃仰,姿态横生,坡石用中锋圆笔乾皴,双勾飞白竹,笔法劲利凝练,枝叶繁而不乱,疏密有致, 极得扶疏潇洒之意。 / L% ~# M- g# I7 `# Y: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