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7|回复: 4

怎样学习京剧的“做”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8 20: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完发声、唱功、念功之后,我们要共同研究一下“怎样学习京剧的做功”。做功是比较重要和复杂的功法之一,许多名家都有详尽的论述。做功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借用焦菊隐先生一段话予以说明。焦菊隐先生曾说:“戏曲界有一句内行俚语说:千斤说白,四两唱,意思是台词远重于歌唱,据我来看,还应该补充说:千斤做功四两白。对于戏曲,念白固很重要,而做功却应当是一切,唱、念、做、打这四功里,‘做’是其它三功绝不能脱离的舞台手段。” ; j3 b/ d3 Y+ `+ h% {& |+ l) @
! q$ ~; ]9 V5 y2 \8 J
  做,亦称做戏,是京剧表演身段和表情的总称。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及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标志之一,也是京剧表演体系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演员的任务,是把剧中各类人物的行动和思想,通过身段表演,艺术化地再现于舞台,使观众在欣赏艺术同时,感受到美的熏陶。
$ \0 [$ I. D1 L+ |) t( D7 S  @/ S9 Z4 P# ]+ ?5 Y
  “做功”是我们前辈艺人,从生活形体动作中提炼、加工而成,又经舞台实践的考查、完善确定的一整套虚实结合又形象夸张的程式动作,具有程式性、舞蹈性、节奏感强的艺术特性。可以这样说,凭着这一套表现手法,凡是人能想象到的,什么天上人间、阴曹地府、妖魔鬼怪,都能展现,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之一。正像冯牧先生所说:“就连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这样的艺术大师,在欣赏了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之后,也不得不承认,京剧在他们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甚至认为他们终于从一种戏剧形式——京剧当中发展了最高超、最理想的艺术表现方法。”冯牧先生讲得很深,他在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中,讲明了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艺术特征,其中具代表性的当属京剧的做功。做功,是一项包含量大,涵盖内容广,难度较大的功法领域。这一节我们重点讲做戏的基本功。
' J3 {1 B1 D' }. [3 z
4 R- n" f" l  s& g6 I; }
  演员要做到浑身有戏,必须把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体五官、肢体,训练成能传神、会讲话、易于表现喜、怒、哀、乐情感,能塑造艺术美的创造元素。6 k" R& ^, y1 D
. {( F- e& E' q# I! m4 }
  广大戏迷、爱好者、初学者,从学习和欣赏京剧开始,就接触到了京剧表演体系,就发现这是一片神奇的表演艺术天地。为了表述得清楚,我们从做功基础练习的研究讲起,大家可以边研究边试着做一做,以加深体会和理解。
/ r$ l& [8 M- a9 @* N' V  
; b) N7 Z* l. V  (一)做功基础形体语汇之一——手的功法练习
3 y$ V! Z6 I" ^: m1 r7 C
) x% z; l- ~$ d7 q$ I3 ~( Z0 x. C
  在做功中,人的双手是刻画人物、表述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梅兰芳先生说过,要学会运用手的姿势表达喜怒哀乐的复杂表情和各种动作,使之成为优美的舞式。老先生常说:“手能言、眼能语”讲的都比较深刻。通过京剧艺术的赏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各个行当、各种流派对手的形体语汇运用,都是十分讲究的。在这里我们介绍何长高先生的见解。何老先生在《京剧基础》这本书中介绍道:梅先生在继承和发扬京剧手势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赢得国内艺术界的好评,也引起了国际艺坛的高度重视和赞赏。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看过梅先生表演后)说梅先生的手对他的引诱力是很大的。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曾著文说:“梅兰芳十个手指乃是没有进入剧目表里的十个附加人物。”美国戏剧家斯达克·杨等人对梅先生的手也有过很高的赞扬。齐如山先生在1935年写过一本《梅兰芳艺术一斑》,其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梅先生手式达三十五种之多”。梅先生三十年代在美国、苏联,仅手的造型就在当地拍下了几百幅照片资料。
0 b, a" x& b( p7 g1 F, w- p  我对手的认识并不深,但曾有幸看过茹元俊先生《挑华车》的表演,他那两只手,在整个舞蹈动作中,柔中寓刚、领神聚神、出神入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老先生讲,这正是“茹”派的特征之一。我们小时候,老先生教我们向上弯撅手的指、掌,使手指手掌能弯能翘,做起动作来软中有硬,造型好看又灵活自如。孙毓敏校长也讲过,为了保持演员手型,她常在热水里泡手,保持手的修长、优美的形态,保持荀派手的造型和表演特色。

# K8 F( ^( w# u  S% q+ c
* m1 b: \8 l# U8 u  说到手必然连带上“指、掌、腕、肘、臂”的应用。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拳、膀臂的练习。
+ f2 ?2 S' Y9 c# M/ o, K. y' ]2 \9 C# ^# k) v$ h0 x
  A、手指的动作与造型有:% ?; J9 C, a) T2 m5 k
7 q1 Q3 u. _, z) M7 u
  单指、双指、剑指、兰花指、气指、怒指、心指、弹指、赞指、贬意指、朝天指、托月指等。老人常用曲指,文人常用单指,武将、武生常用双指、并指,小生多用半指,青衣用兰花指,花旦用折腕指,花脸用张指。各种指都要有特色并随着人物性格、身份、剧情需要而灵活运用。
1 j' Z) j  |* G/ _( p, j: y, u8 S$ w" v+ w$ Q0 @4 s# Y: M0 I- C  D
  B、手指与手式的语汇有:  S- M9 n" \  ?3 v& K4 Y
2 ]* D+ [3 ]6 M  S
  用以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情节的有,指天、地;指你、我、他;用指示意来呀、去吧、害羞、唱茶、饮酒、吃饭、哭、笑、怒、这儿疼、那儿酸等等。这种指代表一定的语汇功能,要求形象逼真,不可似是而非。
% U4 h7 E- X3 ?! R8 \; {" @4 _5 X
" `% Z0 U# \5 {* {: Q  C、手掌的动作与造型有:
- X# I4 G$ @6 {: L; a/ e* D , [' p! X+ z; B/ e
  瓦楞掌、虎爪掌、兰花掌、荷叶掌、撩掌、按掌、端掌、立掌、砍掌、缓掌、撒掌等等。各个行当的要求各有不同。男性角色掌形的一般要领是:虎口要张大,四指略分家,五指均绷紧,掌心要见洼。女性角色要领略有不同,其规范要求是一样的。' O" Z7 u; @! X, F/ B

7 K$ u1 {4 f7 w  r2 |4 q' S  D、拳的动作与造型有:, b+ J7 \8 c  a" L
5 E7 H/ F. n# v% v9 f
  方拳、翘指拳、佛手拳、提拳、握拳、举拳、架拳等等。拳形的一般要领是:四指如卷饼,外大里头空,拇指压食指,筋骨向外绷。拳和掌的虎口都要绷上劲才好。+ ^7 i- x' Z) h/ p8 x
- q$ X# a+ r' ]
  E、手指与手掌的姿式有:(仅举几例)
& u1 Y( q7 N. G+ d9 V3 I6 @$ H5 L' U4 |8 S+ K2 z/ ?0 Z$ e3 I2 G% u0 F. G: T
  搓手:示意焦急、急切、怒不可遏。摊手:示意无可奈何。抖手:示意气急败坏。推手:摸、推、向前。拍手:召唤、高兴等。
) K- o: J1 f9 q4 T; ~& _: B5 T5 |
) \0 Q, \6 l1 c' k" p  F、手膀活动与造型有:
  @4 Y5 O. P. J- C- S$ T! p9 j$ A* [9 |) o* c( d
  翻手、穿手、倒手、劈手、盘手、云手、小五花、风火轮等等。手臂活动的一般要领是:六方圆满,三节自然,手眼相随,大方舒展。
9 J* q! l6 h7 i9 u7 l3 i% n5 B
8 S, Q1 B- L% V; o" V  G、手、拳、膀造型有:
; K  x3 N: B: N$ x1 W: ?4 K3 E
. @+ e7 _. O  P- U% l1 X5 X  单、双山膀式、提甲单山膀式、顺风旗式、抱拳拱手式、栽锤撑掌式、冲拳式、山膀推掌式、斜托掌式、提拳探掌式、撑掌托掌式、握枪式。9 [) ~' _) z; k, W* E! L. g

4 L/ W1 ~# \5 a  H、有关手的规范和要领:
# _0 k6 ^. P0 }
$ X" P; F2 X) c/ `4 d1 V  前人根据行当和人物性格把手膀概括为:“花脸撑、老生弓、武生在当中、小生身上紧、旦角身上松”从而区分不同人物的动作特征。
( Y7 V2 M, H" {+ |  n+ e1 J( S7 ]6 o! B- r* Z3 }) j
  “上台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从一伸手即可看出演员身段功夫如何和看他是否经过规范训练,及艺术修养的深浅。
; x2 B, E' Q% z
( O, r1 |' M4 j8 w  “上肢力度全在手”:手为上肢的延伸,手的作用是控制腕子,牵动膀子;
; y5 B; ^3 \: W2 E7 v- i" a9 R' u3 P: x- j' u2 t2 B- H
  “两手分虚实”:动作都有虚实,掌为实,拳为虚;高为实、低为虚;提甲时,丁字步一方为实,另一方为虚。
& |, M) x% u$ C ) i7 t2 L. V+ y
  “腕行指随”:腕动指跟随,这是做动作的基本规范。例:正冠理鬓、云手、拱手,使动作有柔和、圆润的美感。8 `% ~) Y4 a1 l) Z7 [% @# q
  w9 n( i8 X) z
  “藏腕”:除荀派特色和虎爪型外,一般都藏腕、顺腕,不折腕、露腕。5 B6 a+ m3 m4 g7 i( }* i) r
0 \2 G: P& {4 w/ Z6 L% d6 B
  J、有关膀子的规范和要领:% l" p( d8 O3 p' H& d

- ]* o0 Y$ I, |. [  “文听嗓子,武看膀子”;
: f$ E+ x% q* k: s- m1 f
  [6 \( `( q' c6 ?% h  “膀如弓”:肩平、肘撑、腕扣形成弯弓的圆曲线。
3 {2 W" r- B; R5 f! V' k% L+ J6 ^! w0 w
  膀在舞姿中要分清“形圆”和“线圆”。横向为型圆,竖向为线圆。型圆接线圆,线圆落型圆。如:云手、盘手为平圆;三蹈手也称三缓手,为拱圆;胯虎手、劈手为竖圆。
' l* D2 i7 Y/ D
) P; y" o* Z  X! g9 O- K3 z  膀子容易出现的毛病和最忌讳的是:7 F, K' ~0 s; N
6 w& O/ }, M4 Q* p  l
  “直”——挺直,显得僵、傻;, Z1 R# z$ k: t( H

1 r& m' C7 \1 [8 A1 ^1 @4 l  “塌”——肘下沉给人松懈、没骨头感觉;5 E9 X3 s" D2 g
- o/ `$ v& W3 o
  “夹”——夹膀子,小气,发死,失去平衡感;8 B8 N, b- c4 ]' i1 a" w
7 J  H- d4 j; G2 V* ^( Q5 I! I
  “翻”——翻肘(肘部翻起)、架肩或扣胸,显得不协调;8 H& i: h4 s9 p
9 X9 h: X, `% b: E
  “蜷”——蜷缩,动作没拉开,显得萎缩不舒展。  “撇”——动作外撇、侉气,舍肩俗称“舍趔着”等等。恕不一一列举。9 n% d4 O' k( x! E6 E( H
  总之,手的功法非常重要,更需要深入研究和继承发扬。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做功基础形体语汇之二——眼的功法练习- }* |% ^+ w! v

! w) y% z! p4 @; ~7 j. R5 G  眼——是指眼睛和眼神的表演。
! m; d/ ?  k, U) I
0 D$ G- u' I! O  关于眼的功法,前辈艺术家有许多精辟的口诀流传于世。简单收集就有:, R/ Q1 h& w2 \$ a2 s' E
  ★“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S. @3 C& Z$ T, m$ A  _  g! Q* x, N
  T; O9 |& a6 f' ]" V9 H2 a4 ^6 ~
  ★“上台凭双眼,喜怒哀乐全”。% x6 b5 Z9 ~. k" Q6 `3 k2 `* H

# k( r% T, C/ ]& r, ]' E0 B, A  ★“眼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 Q! f$ }; k, q. ]
. M) L! y1 h5 L' C& V7 g
  ★“眼为心灵之窗”。+ G8 D6 a9 i+ Y, e
" y+ }( m3 [5 V  J
  ★“天凭日月人凭眼”。; i# Y  L/ A" N

. O( v* y3 a7 l; s  ★“眼大无神,庙中泥人”。比喻得非常形象。! k2 C; w- {% l$ w2 v
: r. ?' W" h6 J/ f$ W
  程砚秋先生说:“上台全凭眼,一切用法要在心中生”;“任何好的表演,如果没有眼神,那是无法把感情传达出来的”;“有神无神在于眼”。说到眼神与肢体的关系:如果说神情为“帅”,肢体为“将”的话,眼睛应该是“先行官”。
. g$ ~& y, X" P, E" Z$ L4 W' V* s ) L6 S; U1 \+ R2 Z4 S- `
  程砚秋先生还说:眼神与步法、手法、身法也不能彼此分开的,坐在椅子上要是眼神、手、身、步不给你配合一致,谁也看不出你在干什么,也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
4 ]7 m# G/ X/ I3 G' s9 t' U! D* {. v  R) W' k9 C% D# {
  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先生说:“眼风、眼神、川剧叫‘毛翳子’,使用它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表演交流,要有分寸,用则丢得开,不用则收得回,眼要有劲,才能抓住观众。”
. g- ]" Q1 E% O, V5 b: a$ Z% r- L( S, Z# J& D" M$ r, J& j* o
  荀慧生先生说:“用眼睛要照顾到生活,也要照顾到美,照顾到人物,也要照顾到观众。而在运用眼神过程中,是要周身上下各方面配合,单转眼珠子是不行的。”他还说:“没有内心,没有‘事’眼睛里面是空的,瞪的再大也没用。要叫它不空,就得把演的人物都做个细致的分析。”" I3 H; u3 k- a* a! g
  说到眼,要做到“手要能语,目要能言”必然联系到“眉攒怎样凝神、眼怎样聚神、眼皮怎样睁、眉尾怎样挑、眼要灵活、活而不散”等技巧问题。
, p' r) o4 l4 y* J  这种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研究,因为这也是做功重要的一环。: r# q7 m' E+ }6 t! j
  第一个问题——眼神的分类。在表演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眼神有:
" B- n  P2 G& @" d$ r7 E( l; S5 `# g: n& `* N" u5 t- o4 ~4 ]* V2 D
  转眼、笑眼、媚眼、怒眼、呆眼、泪眼、惊眼、对眼、倦眼、斜视、鄙视、醉眼、凶眼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眼神表演,对于揭示各种人物的内心感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 g1 c9 P2 Z  b: P0 ^9 g! ~
4 }6 p: c! Q" B' M
  阳友鹤先生把旦角眼神的样式概括为下面几条要领:
9 J/ }8 F$ @- D1 r; J  ]0 U' D: N
+ w: D' a* s2 M  定眼:气往上贯,眼珠不动;$ {( k4 s: s$ R. ^

2 [# s% ?. \0 ~# i( ]# e  笑眼:眼睑微垂,含有羞意;
/ e' s& S1 I. ]
! S/ I! n& o- K# ~6 [  情眼:目光一瞬,回视胸窝;7 ?8 w1 T5 e' ?+ j" Q

' @+ j& D, l" L  留眼:回瞬凝睇,目中含情;7 l  T( x" A7 u. ]) Z
) Y9 ^8 K4 Q' ?! T4 \' h
  回思:上下翻动,回忆往事;
0 ?/ I; b; k. u8 x' B$ D* M- {. J) x3 ]; m) Q+ Z! f
  呆眼:目光下沉,寻思就里;% w' v8 Y! L6 b$ i( ?

" J8 W8 d  @. G1 `  媚眼:嫣然一笑,回首凝眸;
! d0 W% F0 s- @9 A' H% [+ J, x
3 `4 P6 l: J& X. ^  狠眼:瞪眼斜视,阴脸冷面;
- p4 P& N/ ^  F1 N" l5 v' o: e6 V' D; V4 Z
  怒眼:瞪眼提气,气从鼻出;
* Q3 i/ j7 z; j: [, ^- N1 l/ [! ^$ ~# m5 Y% F
  沉吟:眼看鼻尖,抚手沉吟。, |4 b8 T; R  G- ?

1 {% L1 M0 m9 E6 {3 q( F8 g  要做到这些,首先眼珠子能够上下、左右转动,心到眼到。演员眼珠子练活了,还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对镜揣摩,使用眼神时才能做到随心所欲。# g, C4 L) L9 |/ K1 z& N# E4 V
: Q- A  o# P8 f
  第二个问题——眼睛的技术性基础训练。
- E2 A2 z$ q  Y& {9 b# b8 Y4 t+ v  P! z3 O
  ☆先介绍几位艺术家的方法与见解。/ f, ^4 m' h2 m4 D6 F

9 X6 g+ A% O( d: E* f: O6 ]0 M  侯喜瑞先生把架子花脸的眼神分为五种:
) d/ {& \8 k- M. [' I/ b" ^% _, Z9 v  m6 r2 z
  远看是“瞧”(远望之意)。近观是“看”(如:对眼光,看信)。一扫而过是“视”(打量一下,不怎么重视)。斜眼看是“ ”(看过之后马上避开对方。)骄傲地看人是“眇”(眼睛微睁,从眼睛空隙中看人)。侯先生在饰演窦尔敦、曹操时,运用“眇”视加深了人物刻画。$ i5 K' {6 z0 d7 Z9 W) t
4 D9 S& ?3 t: f& p: n# `0 ?+ Z! {
  梅兰芳先生为了练眼睛,养鸽子在天上放飞,使眼睛能集中在一个点上,用此方法锻炼眼睛曲线移动的灵活性,很有成效。
, ?( {2 m& V  B9 j  W; C$ V, P$ v) K- v! Z( E
  筱翠花(于连泉先生)从小就在老师指导下,用香头、手绢等移动物件,练眼睛上下左右转动。还有用眼看鱼在水中游动,加强锻炼,使眼珠灵活起来。5 Y1 e$ u7 l1 d  W5 O' U0 B

1 p' `2 Q7 H- j' d8 e0 U# e6 `  ☆眼睛技术性基础训练的方法提供如下几种:
% E! M6 H) Y. `) {; ?7 H
' d, k" Q8 n2 l+ T  A、训练视线的灵活性:" ~1 R0 S3 j& S6 I! M
! c; s/ T2 j6 j! l2 \) p
  ——上下眼睛灵活练习:把眼睛当刷子,从上而下,再由下而上,锻炼人物判断、思索等处境时的眼神。
. d# g8 C; |0 ?/ Q% O( K2 ?+ `, ?4 {5 x/ f6 Q' Y& m) y5 s  O3 v
  ——左右方向眼睛灵活练习:眼睛像穿梭一样,左右横扫,先慢,后快,锻炼思考、搜索、机警的眼神。' D5 S% i( D# M
: n# N1 K/ [/ q; o: s, t3 n
  ——旋转眼睛灵活练习:右、上、左、下,四个方向反正依次旋转。先慢,后快,掌握转眼珠技巧。) U2 }4 }% G9 z. O

2 _) g5 l) w6 p8 t5 e7 T1 Q  ——曲线活动眼睛练习:视线S形活动,比直线、横线更难一些,使之灵活。
2 c: p# q/ D$ ?4 s8 [' W) B% \  B、训练目光的变化:
2 Z' o% r5 _' c, L9 b  ——虚。眼睛放松,略眯缝,找准蔑视或茫然、思索的神情。9 Z, {% l* C2 i) X  P3 w

! |1 E- y' L/ d& c% ]# V7 v% |  ——实。目光聚合集中,瓷实则不散。训练时可用目光盯着一件实物,把目光凝聚一个点上,按此方法练习凝神。! H8 [7 D; l& R% i; M' E8 z
) c3 k, O" Z% E* H9 L) Q
  ——明。眼皮猛然抬起,眼珠仍需凝神用力,目光从迷茫到明朗清爽,在人物思考后有一种猛然想起、猛醒等的感觉。- h( c6 K2 D; Z' b- z9 V4 Y; @
6 S; @6 h: g! U+ f6 u/ b
  ——暗。目光深沉,眼皮略下压,眼珠由明到暗。人物被逼无奈或心中有鬼、想主意或机警防御时常用此目光。
% w- k0 z5 j5 Z5 V) V6 R; H5 s! a
  c2 z' K  S4 b4 G% v9 K/ V+ p  ——惊。眼瞪大,眼皮不动,黑眼珠向下压,露出眼白。显示吃惊的神情。以上只是基础练习,由此为起点,锻炼各种剧情所需要的情感眼神。
5 D, ^! i2 a- k/ E( R/ X3 ^5 ^  C、在舞蹈身段运动中的眼神。必须记住眼睛的“先行官”的作用。
5 \4 p& N0 j- V" Q+ p; A  从《梨园原》概括总结经验的“身段八要”第三要的要求是“眼先引——做各种状态用眼睛先做引导”。“眼先引”可以这样理解:
: J" e/ k* J7 ~1 L0 D9 D* Q8 m: R$ R! a, Y* v# [* ~3 f
  眼先引,指眼领着、引着动作起动;
9 h. T" ~5 s5 l1 i& A- l1 n# F6 O' O& X- B7 ^) [
  眼先引,和观众交流,指引着观众走;2 D$ ?0 \+ ^, Q% a" G1 v

; ^- M2 w/ L) |( h- R4 M  眼先引,是指能聚光凝神,眼睛会说话,传神,给人以自信和美感。
/ n4 B: G! ~" y( Y- T3 e- Z, n* o3 l  I1 H; S6 m6 W: I
  眼先引,这是很要功夫的,必须加强练习,灵活运用,创出自己的风格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0: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做功的基础形体语汇之三——身的功法练习) ~5 c$ u3 L- A. N4 l

" U# {( j6 s, H7 t* f, }  身——是指表现人物的各种身段姿态。“身”的主要类别是:头、肩、背、胯、腰。让我们从做功的角度一一分解。6 n4 S. W3 a) _, }  O8 ]9 U0 A  Z2 f
. r1 g. u$ L- n; l: Q3 E3 y3 x
  头的姿态与要求。——头是人体司令部,其位置在最高点,头掌握不好,直接破坏人物造型。在做功中,头的练习基本要领是“中正挺拔、含腭挺颈、神贯于顶”。在做身体训练之前,应先做头、颈部训练,即双手叉腰,颈部带动头向前、后、左、右转动练习,使其灵活自如。头部姿态要求的“头顶虚空”正是挺拔之意,舞蹈、戏曲训练常用的口诀是“头上像有根线牵着一样自然挺拔”;“头顶泰山”和太极拳讲的“虚灵顶功”,则讲的是头的中正和厚重感。轻飘飘或僵硬都不符合规范。; q! y" z7 u9 x1 f. h; `
  《梨园原》“身段八要”中第四要的要求:“头微晃——举止动作头须微晃方显得活泼”,就是指头要和唱念节奏、情感动作协调表演,加强活泼协调的艺术感染力。端正而不滞板,自然而不松懈,给人以堂堂正正、落落大方、威严矫健、精明强干的美感。# N& ~' k0 F8 t# Z& t

0 U5 }  W# m' D1 ~  V7 V2 k  头部动作忌讳的是:懈、梗、僵、缩、歪、探脖和乱晃。- p7 X, z4 ~# s4 v0 q6 ]* z

8 g3 w  `/ G/ F  c( g  肩的姿态与要求。肩,在做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肩与头相对应,直接关系人体的造型。肩在身段、舞姿中“三要素”是平、开、松。
! q; |* C& n1 G6 o. X  平——即是端平舒展。沉气中平、垂中展平、两腋要空,牵动着胸部和两膀。7 _, ~) {/ F& S. V8 Y. R; B1 ]
  开——即是开膀环。依照夸张的表演特性,男演员穿着胖袄,外着虎头,女演员的青衣、袄子,肩都有着造型美。戏曲、舞蹈训练都有“压肩、摆肩、开肩”的项目。肩若掰不开,扣胸,会使膀子向里畏缩,造型不美。
! c8 j# @9 H- j! Z, |/ R- q! j  松——即轻松自如、随和而有力度。“拧靠旗”,“揉靠运蟒”,既轻柔自如也要有力度。两肩柔中寓刚,不能僵化,应有一种和谐之美。
, S1 c( v" Z* U) l2 R: z' B
2 ]3 z" S0 u: I  T7 V( ?  肩部忌讳是:溜、架、扣、撇、歪。
# Q4 _1 I* Y$ Z) f5 x9 g$ x2 t2 m, Q0 r3 Z+ p5 u
  靠肩部造型的特殊人物是《打瓜园》中的陶洪,你看他罗锅、扣胸、颠肩,丑中寓美,别有风味。- k0 S' n9 L: i0 _$ g: Y  S7 L& ~
, F; [# E" j" [+ X
    背的姿态与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有许多动作是背对着观众的,有的演员正面比较讲究,一转过身容易松懈,这不好,破坏了人物造型的完整性。尤其一些戏就是靠背部造型来完成的。比如《赤桑镇》中,包拯背对观众思考,王朝报道:“吴氏夫人来到赤桑。”包拯吸气、耸肩,从背后就看到他吃了一惊。还有《空城计》诸葛亮思考着背对观众走下场,观众仍可看到他的焦虑、悔恨的情感。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老先生说“背后也要有戏”正是这个道理。
0 ^+ C7 Z) Z* y3 ] 3 S, ^5 P  H7 K5 i0 ?# S6 u1 P
  背部忌讳的是:驼背和松懈。
) D: k2 J, E" s; e  M) C
4 \& q1 ]. `2 W4 C( u0 Y: {  胯的姿态与要求。胯,为下身总管。胯的运用,关系到下身及上下身的协调美。演员在基础训练中,撕横叉、竖叉及胯部肌肉收紧都是非常重要的。收胯、开胯并不矛盾,胯部肌肉要收紧,胯部骨骼、筋络是要打开,这在训练中区分得很清楚。
8 y: u# h( y2 n4 z) H- C
* w$ \+ G8 k9 Q" {2 A; C7 ?- i  “胯要收”是指臀部的肌肉向中心收缩。收胯才能保证下身动作干净利落。
- X/ O* v# r8 {  “胯要开”在舞蹈动作中开胯才显得边式。有些用胯幅度较大的动作,如:弓箭式、骑马蹲裆式、旁腿、旁吸腿、控腿等等。扣胯是不行的。
& p1 Z( f' ?4 ]/ o" Q  k3 Z  胯部动作忌讳:松(斜腰拉胯、松不拉塌、臀部乱晃)、扣胯、撅臀、僵化。) r; `# C; @/ o0 e# O! L
  “腰”的姿态与要求。腰是上下身枢纽,为人体主干,“腰为人体之轴”“一切动作始于腰”是基本要求。/ S' Y2 ?: |2 e/ |! p6 \- _  p
: k% _/ b2 d! H% p7 T; D
  腰部运用是“身”法的核心。演员在舞台上,穿不同的行头,演不同的角色,做各种舞姿是灵活多变的,动作中心点是腰,腰连接着脊背和下腹,腰部用力不正,将破坏动作整体美感,还会使演员落下毛病。腰在舞姿中的基本要求是“立中含劲”。腰部协调训练达到“立(挺拔)中蕴含着内劲”,上下身才有了杠杆,各种舞蹈动作中才会有支柱。, u7 c6 I- _9 t  _% x
  盖叫天先生说:“腰是身体的总关子,一举一动莫不通着腰。舞蹈动作巧妙不巧妙,首先看腰身巧妙不巧妙,舞蹈动作美不美,首先看腰身美不美。”
& W3 e+ @" o9 S9 M: R: K: J6 f  腰部的训练基本分两大类,在毯、腿课基本功训练和剧目课训练中,着力解决腰的软度和力度。一个演员动作不协调,毛病大多出在用腰不当上。最忌讳的是软腰子、哈腰、坐腰等等。
* z  C- G6 i' Y2 A3 i" k3 W: `
$ }$ k0 M! T# F: N% ]  我们讲的是基本要领和要求,大家如能和欣赏京剧做功表演和自己的学习练习联系起来,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作用。
' B1 \1 g  U! @# S4 R9 d 9 a5 i  ^% ]5 o' h' G6 }& ?; `* [
  “身”的基础训练的要领。
0 c6 v' o) P4 k
% o% g/ {* L/ ]4 y  综上所述,身的功法集中在人的躯干部分,各部分的协调训练很有些难度,舞台上所作的身段、舞蹈、技巧美不美、顺不顺必须在协调性上下一番功夫。
) k/ g9 q' c& U1 i/ \9 L  综上所述,身,细致又分“上身”——“胸、肩、腰、背”。“下身”——“胯、腹、裆、腿、膝。”可见,除去身体各关节,上下身合是关键。
/ P6 t; z3 V! K$ b) r6 r( `8 J  这就必须要研究一下“三节六合”。7 `% \. H6 s  S  z) B; @9 B

- y- O' k+ O( W3 \  @* a4 q$ P  “三节”的概念是什么?
6 `) V# a9 D- A! c- r& t6 l + V9 k, c: c2 ]5 y6 C
   手臂三节:——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
+ C, ^  Q8 e  z5 {& v( \5 q0 ^. P
, B! n4 x: Y) B4 i4 c; x" O  腿部三节:——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 J4 T& H8 @1 P1 p

, `3 X1 o+ f. ?& N7 m; g  人体三节:——头是梢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7 D4 E+ @. C/ a" S8 c/ [
5 H7 i) U8 q" |, ?' |6 S& G
  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是训练身法,使动作协调的关键。程砚秋先生说过:“三节协调,是动作上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抖袖,应该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云手、踏步一切动作不能脱离此规矩。”
3 Y) J% l, |' l3 d  “六合”的概念是什么?$ j& U) V7 |. }

- b: @0 t  j8 q9 [  外三合:——手与脚合,膝与肘合,肩与胯合。- `* }6 s8 E1 T/ i
. i$ q3 s+ Y' _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  Q6 _" O+ }; S

. u6 O6 X9 N  Y  外三合讲的是肢体与躯干的协调关系,内三合讲的是内心与外型的辩证关系。我们进行身法的基础训练,“三节六合”是检查动作美不美、协调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尺。前人有四句话,值得借鉴,即:“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还有:“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如果按此要求认真去做,身段、姿势造型等,就都会好看。5 {; D" D; W) H  o" T
  我们简要地讲述了“身法”各部位在表演做功中的作用、基本要领、基础训练方法及协调关系。作为一个京剧演员要通过头、肩、腰、胯等关节严格训练,达到三个目的:2 m  H2 a4 e7 i! A
  q$ _" D% m5 C9 M) c& w/ F
  (1)在基础训练中解放周身各部关节,达到腰腿柔软,四肢灵活。
1 S( C+ R9 d: ^1 O( D; T  (2)学会并明了身段表演基本动作和基本规律,掌握分寸,增强素质。
1 T& n3 P- r. a0 J  (3)使身段动作,工架稳健,招式清楚,姿态优美;一戳一站、一转一闪,一顾一盼,富有艺术感染力。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形体和舞蹈的表演技巧,才能像老先生要求的那样“浑身是戏,要哪有哪,怎么使唤都行”,灵活自如地表现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做功的基础形体语汇之四——步的功法练习
8 F# [( x: W$ s! S& E. y
6 E, a6 a+ L4 |: k2 K  步,指舞台上的各种步法。
* O* j9 i. W  t& M, o" H
  o6 n! r: [  V  步,俗称“脚底下”。指腰部以下,包括“腰、腿、膝、髁、脚脖子、脚掌子、足脚尖、脚后跟”等部位。老先生说:“脚底下利索,身上好看,身上不顺脚下乱”,正是因为“步法”在“起、落、进、退、侧、反、收;窜、蹉、跃、闪、展、腾、挪”各种动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H- O( z* h9 Q1 W, A8 t% X) n: H9 k# |- b0 t7 [
  京剧对步法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俗话说“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要走好步法,又要“要在台上走,先得心里有”,步法也是应好好研究、琢磨的。( j% [2 o+ b; N. x3 A9 z
/ R4 K9 U( U0 c
  1)我们先从站立说起。
7 P; G% b! y+ y, p( b8 ^+ {  练功从一戳一站开始,军队训练叫“站军姿”,和戏曲要求是相同的。从站就开始琢磨哪儿紧、哪儿松、哪儿弛、哪儿绷以及角色的气质、年纪、身份。
# E! C7 i8 t* {  R. @1 f  站立的基本要领是:站立如劲松,双肩勿僵耸,立脚收臀腹,气沉丹田中,脚下有根基,瞪眼神勿松。3 ?/ r7 _6 q: U+ w# s

) P  T6 y6 F  |) ]$ f  2)脚位:两脚构成的位置,称脚位。
, n- y2 ]8 ^( p) Z; [7 Y
# G  E6 Y8 ]% s0 c2 K' H% g  脚位种类有。
- e" o, w9 X5 @; y% F+ A' G" t6 L9 H" O: }- ~0 W& t$ h
  正步式、八字式、丁字式、戳腿式、踏步式、存腿式、弓箭式、骑马式、盘卧式、大掖步,前蹲后踮丁式。! G% C* z! J3 s

8 T8 R1 K, A# z1 a3 D. H  3)脚的姿态种类。. [1 E1 U; o+ `! G

/ B9 Z+ F+ K5 ^; F1 N8 S1 H, w  勾脚式、绷脚式、脚式,撇脚式,3 E# A+ R9 Q; y* m" }, F
% f$ p8 ~$ N% ~
  4)基本步法。
- h! c! S3 v8 T& v( f' Y% Z" G0 H# L- g. N* x
  “身段八要”中第一要,即要“辨八形”:贵者、富者、贫者、贱者、痴者、疯者、醉者的脚步、身段特征,严格区分,从人物出发,因人而异,要好好琢磨,仔细练习,才能走出特色,走出风格。
8 @" S2 ], o( H5 ~1 x, b' @. T  演员动一动,应当有规范,有章法,有神韵,练步同时应注意全身协调性。
/ j8 {" r1 Z/ f  基本步法有——前步、盖步、拧步、上步、撤步、超步、单碾步、双碾步、云步、扑步、矮子步、分水步、别腿搓步、踮步、趋步等等。& c5 W& b2 i" _/ f" }: k
: T; `' y  t% y- Q
  5)男生步法:
7 k4 |8 j! }8 R5 n
* l& M# }  p5 H! w4 `. w9 N  单慢步、连步、圆场步、搓步、跨步、趟步、矮子步、滑步、栽步、绊步、醉步、跪步、老头步等等。每种步伐都有各自的规范要求,还要根据角色、情节的需要,练好各种步伐。, R- X- u. e" Y/ S2 B. a! T
) _0 C$ x8 k3 ~  H7 Q$ d& r
  6)女生步法还有:
; p6 i% S' X* D1 k$ t
2 ]" A9 R' N" D  云步、寸步、压步、碎步、跪步、旗鞋步、老旦步等等。不同行当对各自的脚步都有不同要求,花旦和青衣的快步慢步相差很大,不讲究是不行的。
) `  h% Z. A4 x. l4 B- V5 B  “要想台上走,先要心里有”。有什么?要有人物的性别、性格、职业、年龄、社会地位、环境、情感和此时此地的心态。演员难就难在这里,既要有严格的规范,要有复杂的人物分析,还要把内心体验化作外部的形体动作,使角色刻画得完美。
' l4 q/ ?2 N+ W8 F' F/ ~
, x1 m0 T+ i7 E+ _  上面我们讲了“四功五法”基本训练的方法。(五法中的“法”,京剧界有不同的说法,这里且先不论。)“四功五法”包括的意义很深很广,它总结了戏曲艺术各方面的成绩,教导了我们如何练基本功,也告诉了我们怎样创造角色、刻画人物。程砚秋先生告诉我们:“说起来四功五法很简单,可是一个演员要真能掌握它那是极不容易的,因为它包括演员的全部基本功在内,是无尽无休的——四功五法中,每个细节都有不少学问,细微地研究起来,就可以看出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是多么丰富了。”! k- E" y% U& I% H) K
5 G; T! N6 ]2 a; B! t# O' Q
  戏曲的做功包涵极广的功夫。它的表演功能,我们放在“程式、表演特征”中去讲。根据四功五法相联系的表演要求,我们讲一讲“做功的情感语汇基本训练”。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0: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做功情感语汇的基本训练和赏析
6 n1 P% u# E! \9 Q! `  上面,我们把做功的形体动作归纳为外部动作。这一部分要讲做功的情感,就应该属于内在范畴了。实际上两者不可分开,要使四功五法使用得当,做到浑身是戏,要哪有哪,像老先生说的:“外有所感,内有所应,内有所感,外有所发”,“从心所欲,得心应手”,更要重视“做功的情感语汇基本训练”。为了便于解剖,便于系统地讲讲做功,我们不妨也用掰开了,揉碎了的方法来讲解。
' G& K4 Y5 P; a  ~  情感语汇,内部动作,就是指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动作侧重在情感表情。表现手法是面部为主,涉及全身,借助形体的夸张表演,还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发挥表现力。粗略讲述如下:
+ ^7 B# f4 O7 ^7 |: A  (1)喜的情感语汇赏析
$ C- f: e% ~6 j% y$ r9 _- M: I! i  F) g  喜:形容高兴的样子。, X3 N9 r1 w' m5 e9 F6 e+ Y& \7 A) W
  如果你不会表演喜,就从这些词汇中找找感觉吧。“喜上心头、喜上眉梢、喜滋滋、喜洋洋、喜笑颜开”。如果是眉飞色舞,眉应是什么样?眼应是怎样?应怎样喜自内心?形容词上描写出来了。身段上也必然是喜颠颠、颤巍巍的(戏中侧重在小生小旦小花脸行当多一些)。
1 Y  `6 T& `8 Z- p7 Z  如《喜荣归》的手指、笑眼、抖肩、碎花梆子步及借助手绢表现的得意表演;《小宴》,借助翎子、水袖来表达出喜不胜收,喜不自禁的神采;《大登殿》则运用“十三咳”的唱腔来表示自己的得意,这些都具典型性。说到喜就不能不说到笑。
+ I% B3 C( I4 R  (2)笑的情感语汇赏析3 x; u$ e5 R% |0 V' `4 m3 o1 j! Q
  笑是喜的外在的高级阶段。9 H" g: c2 \' B; r
  词汇中有笑容满面、笑纹、笑窝、笑吟吟、笑哈哈、笑嘻嘻等等。戏曲中表演笑的种类有许许多多,我们从白云生先生论著中罗列一二,请大家边学习边琢磨。笑的种类有:
# w2 Z* _' K  T  冷笑、讥笑、惊笑、狂笑、羞笑、恨笑、怒笑、惧笑、谄笑、媚笑、假笑、僵笑、奸笑,嗔笑、疯笑、痴笑、爱笑、呆笑、哭笑、苦笑。(见白云生《谈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形体锻炼》)1 z7 f; y* I) E$ R  i& {7 `
  你如果能对着镜子把这些笑都能做到位,你的表现力一定大有长进。舞台上使用的笑复杂得多,各行当用法各有不同,为了加深记忆,我们举一些例子:; c6 G; I( M" n+ F4 ^
  冷笑。《审头刺汤》中陆炳在大笑之后,又接着一个“嘿、嘿…”的笑声,汤勤都听出来了:“他这是冷笑喔……”。' b3 _0 z4 R" H- S  C6 j
  讥笑。《打焦赞》中焦赞自以为是打中了排风,见排风挨打撒娇,自己得意洋洋,先讥笑后发狂。《杨门女将》中王伦也是这样,先咦咦地讥笑,“咦—咦,(讥讽地)唉呀,哈哈(狂笑)……。. o1 ~9 N4 a" s5 R9 n
  惊笑。戏中先吃惊发出“ ……”后,再发出的笑,老生、小生常用。如鲁肃听到诸葛亮未卜先知,吃了一惊“ ,他到先……”。《失子惊疯》胡氏确认孩子丢失,由惊到疯的笑。
8 X! _" g  e) i3 A  羞笑。花旦青衣常用。先笑后羞或者先羞后笑,常用手绢或水袖遮掩。/ ]$ s4 U: z5 `: H' D, O6 D; P
  狠笑。发狠的笑。老生、小生常用及花脸的“打护食”嗯唔……等等。0 r; T" n5 e7 o
  大笑。得胜了、得意了,开心地大笑,笑声大,起音高,来的猛,落音较低,如:《八大锤》、《玉堂春》中及许多戏中的三笑等等。
1 U4 `) V" t4 k' V% }  l. t  微笑。笑容可掬,笑中有爱慕之意,《白蛇传》、《拾玉镯》等剧中常用。含羞脉脉、含而不露。因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例举。8 t' ^4 ?8 A8 r3 |+ Y
  (3)怒的情感语汇赏析9 Q0 ?& v* V# \5 e" j7 ~. r
  怒——形容生气的样子。怒从心起、怒不可遏、怒容满面、面带怒色、怒目圆睁、怒视、怒气不息、怒火中烧、怒吼、怒气冲天等等。
# t5 b& `: S: W! c( s  怒:在表演中,是气涌在胸,双目瞪圆,吹胡子瞪眼,面露气恼,说话高声,动作幅度加大,或拔剑或甩水袖,头、手、身段配合,气得浑身哆嗦。' G1 N" c* B- Q6 N9 C
  剧中的例子如:Δ《坐楼杀惜》中宋江再三哀求阎惜姣,见她就是不还书信,被逼无奈,怒不可遏的表演;Δ《群英会》中周瑜苦肉计后,欲杀诸葛亮的拔剑、抖翎、翻袖的怒气冲天的表演;Δ《赵氏孤儿》中屠岸贾在大堂上骄横的怒气表演;Δ《铫期》中铫期闻听铫刚打死国丈,大祸临头,还不服气,怒从心头起的表演,都是很好的例子。这类表演要准确,火候要掌握得恰如其分为好。4 L  j* i0 g' M- M1 P
  (4)忧的情感语汇赏析; G; O3 f2 ^8 ?! S1 t9 Z; s
  忧——形容忧愁烦闷的样子。% c' t9 e6 x5 u
  忧的特点是在进退两难,举足无措,走投无路时,面临着大祸临头,烦、愁、闷,前思后想怎么办都不合适的表演。从表演上是眉头紧锁,两眼茫然没着没落,两手摊开,来回踱步,一般在“乱锤”锣鼓节奏中表现的惶惶然不可终日,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的情感。
/ I! l- m( {7 w8 x- S3 [9 `  例如:Δ《黄金台》中田单的忧愁、忧患的情感;Δ《赵氏孤儿》程婴、庄姬、赵朔的忧愤、优伤的情感;Δ《空城计》中诸葛亮面临危急忧患、忧心忡忡的表演。
) c8 X* G" B( c( B; o  (5)思的情感语汇赏析
; B$ Z3 [) \$ f0 J$ A+ W  思——形容思索、思前想后的样子。注意和“忧”的区别。思分这样几种:. j$ k( b2 o; y/ Q4 X
  A、是思来想去地反思、回忆当年时,抒发一种凄凉、悔恨的情绪。9 b. L% B% _) V9 |# l+ s. V
  如Δ《文昭关》中伍子胥的愤愤不平、愤恨交加的思考回忆。Δ《捉放曹》中陈宫对曹操的失望,对前程的迷惘,悔恨交加的自思自叹。Δ《清官册》中寇准的思是前途未卜,金牌调来应是好事,又觉得心中没底的思绪。
7 h' j: a9 t9 U4 S  B、是展现人物的思考过程。Δ《坐楼杀惜》中宋江二次回院找信,在生死攸关的压力下回头想想刚才我都做了些什么?整个动作都在反思回顾当中。$ d- U+ H' W. \% V4 [- X
  Δ《群英会》中曹操杀了蔡瑁、张允,蒋干反被骂了个狗血喷头,他百思不得其解:“我立功了,丞相怎么骂我呀?”他来回踱步,手敲着手,想呀,想不明白。
) t; [% e/ }& ]  C.是想得发愣。人的思绪离开了此时此地,飞向向往的地方,如入梦幻。; ]7 h4 B5 I1 n9 A, y8 u
  如:△《坐宫》杨延辉在铁镜公主四猜中思念老母想得发愣:△《乌龙院》中阎惜姣想着赶快打发宋江走,好把张文远解脱,想得发愣,灵魂出窍的表演等。; d' Y+ x* Q4 A, t& F1 A5 t# |
  (6)悲的情感语汇赏析* |# M4 P5 @, j' {' p: ?
  悲——形容人悲伤的样子。
1 y: N4 U8 }7 c9 s) Q' r  “悲”在表演中又是一大项。唱腔、念白和动作中宣泄的伤感情绪。“悲”有这样一些表演:
* f8 X& t, `2 X# [/ E9 j4 C' h$ E. F  悲酸:悲痛心酸。如《红灯记》李奶奶痛说家史的表演;/ _. P+ }+ Y$ r: O& c" X, p/ S
  悲伤:悲痛伤感。如《智取威虎山》李勇奇家破人亡的情感;  [( l% ]% _. B! R' z+ ^
  悲叹:伤心叹息。如《逍遥津》汉献帝在宫中的哀怨;5 R- J' G# y' `3 j  \& {' X
  悲悼:如《哭灵》、《哭灵牌》、《牧羊圈》、《卧龙吊孝》中悲悼的反二黄唱段等等。
  S$ i3 ?2 J$ l& ?. V" m, W  悲是比较容易打动人的,哀乐〔哭皇天〕一起,场上灵堂一设,容易引起观众同情。悲是情感的流露,但要注意恰到好处。
7 `2 t5 M$ n" h  (7)哭的情感语汇+ l4 N. _9 R& V( h# W& j
  哭的样式有:抽泣、饮泣、啜泣、痛哭、哀哭、偷哭、低声哭诉、伤心痛哭、抱头痛哭、饮恨吞声的哭、嚎啕大哭等等。
8 f2 y' t7 G' g, ~, f  在剧目中悼念、吊孝的哭就有好多种:哭诉、哭忆、悲愤、哀怨。把啜泣音乐化处理了;哭头和哭头腔;念白的哭腔;丑角的嚎哭、假哭等等。, t/ @& c! ]) {
  要说的是,哭头一类,是要带上特定的情感,千万不要做哭状,就显得肤浅了。尤其是女声的“喂呀——”音乐化处理的哭,要符合生活,情感真切。
- c& l* F  \0 }" ^3 H" m) a  唱腔中有许多又悲又哭的腔,十分动听,在悲痛中孕育着美,艺术化的处理,更要带上情感,要强调塑造力、感染力。如:《四郎探母》“老娘亲、请上受儿拜”;《打鱼杀家》“啊——桂英,我的儿呀”;《箭杆河边》“富户人家酒肉臭,穷人们冻死饿在……”;《连营寨·哭灵牌》“孤的好兄弟”;《杜鹃山》“黄莲苦胆味难分”等,都是经典之作。
. A  Y& J- w( S1 [6 l6 K  U  许多描写悲哀、悲愤、悲壮的唱段、表演,小生有《哭坟》,花脸有《哭坟》,老生有《吊孝》,青衣有《祭江》,老旦有《哭灵》;《杨门女将》有“寿堂变灵堂”等等。地方剧中还有一些著名的悲剧、悲调,都是十分精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8 22:46 , Processed in 0.0349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