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11|回复: 2

黏膜给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1 09: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软组织表面覆盖有粘弹性粘液,其主要成分为粘糖蛋白、粘蛋白、类脂、无机盐和水。粘附性材料与粘液中的粘蛋白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结合,产生黏膜粘附;当粘附性材料识别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细胞结合时,产生细胞粘附;黏膜粘附与细胞粘附统称为生物粘附.生物粘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延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②与黏膜上皮紧密接触,改善黏膜上皮吸收差的药物(如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吸收情况,提高生物利用度;③某些生物粘附性聚合物能够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调节上皮细胞间的通透性;④还有一些生物粘附性聚合物具有蛋白水解酶抑制作用。  使用合适的载体将药物通过人体的一些黏膜部位,转运进入大循环而引起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称为黏膜给药。黏膜给药因其使用方便,可避免胃肠道的首过效应,以及通过特定区域黏膜吸收而具有一定的靶向作用等特点,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关于黏膜吸收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发展十分迅速。
/ p2 i* S1 D0 O9 [2 d8 i( k5 d  黏膜给药大大拓宽了许多药物的给药途径,愈来愈多的药物被发现可通过黏膜吸收。特别是一些在胃肠道中几乎不能吸收的肽类药物、大分子药物如胰岛素,可通过鼻黏膜、眼黏膜吸收。许多在胃肠道不稳定、有刺激性,或口服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如孕酮、雌二醇、利多卡因和一些抗生素,过去只能采用注射途径给药。而现在通过黏膜给药能够较好吸收。黏膜给药新剂型主要包括口腔给药、肺部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眼部给药和阴道给药等。5 H7 C4 |$ O5 Y+ W- T
一、黏膜的生化特点+ J8 x" s6 d4 R* t- Z  G2 R
  黏膜表面分布着可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附图),黏膜表面的生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分泌物的影响。黏液中含有酶和免疫球蛋白,会对药物的黏膜吸收产生酶障碍和扩散障碍。如鼻黏膜中存在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单胺氧化酶、乳酸代谢酶、氧化还原酶、磷酸酯酶、亮氨酸氨基酶、溶菌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等多种代谢酶。阴道黏膜黏液中存在多种肽酶、过氧化酶和磷酸酯酶,以及能够代谢药物的微生物群。
/ ?3 e+ C7 G6 ]6 P7 w- G  动物各种黏膜部位所含的酶与人相似,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酶。如猪鼻上皮细胞中含有羟甾体脱氢酶,可以代谢睾丸酮。大鼠鼻黏膜含有促使孕激素代谢的还原酶和羟甾类氧化还原酶。猴的阴道分泌物含有过氧化酶和磷酸酯酶。
; w/ x- l0 _& K, s  药物在黏膜转运过程中会在黏膜表面微环境或在黏膜内被各种酶代谢。如尼古丁、可卡因、鼻血管收缩剂、亚硝胺、黄体酮等都有可能在黏膜中被代谢。胰岛素可被鼻腔分泌物中的亮氨酸氨基肽酶缓慢水解。15-羟基前列素脱氢酶可使前列素E失去活性。直肠用药,可能会由于肠道微生物的存在而引起水解,还原。阴道中的微生物也能代谢阴道内使用的药物[1]。
0 q! ~1 r7 b& ?2 X' j0 }  c/ a( f/ J二、药物的黏膜转运
' I' ?8 {& w6 |* c  药物在黏膜上可以通过两种通道转运,一种是细胞转运通道(transcelluar route),这是一种脂溶性的通道;另一种是细胞外转运通道(paracelluar route),是一种水溶性孔穴。各种黏膜上这两种通道的分布情况不相同。6 ~0 @3 w9 {8 F$ ~
  有人使用黄体酮作为脂溶性药物,甘露醇作为水溶性药物,用雌性家兔的新鲜黏膜进行离体实验,详细地研究了鼻黏膜、直肠黏膜和阴道黏膜[2]。结果证明这几种黏膜都是脂溶性通道对药物转运起主要作用,而且对于不同极性的药物,其通透性各不相同。黄体酮和甘露醇能够透过所有黏膜,与直肠黏膜和阴道黏膜相比,鼻黏膜对脂溶性和水溶性化合物的透过速度均较高,时滞较短。黄体酮在各黏膜上的透过率均大于甘露醇(图1)。在完整黏膜,黄体酮衍生物分子的亲水性愈大,黏膜透过性愈低。当黏膜除去脂质成分后,黄体酮在各种黏膜的透过速度都大大降低,其降低速度为:直肠黏膜35倍,阴道黏膜7倍,鼻黏膜4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各黏膜来说,药物的脂溶性是决定黏膜通透性的重要因素(图2)。鼻黏膜的水溶性特征比阴道黏膜明显,而直肠黏膜的水溶性通道特征不明显。
7 A1 |2 F% K. B8 b+ t4 B
图1 黄体酮(上)及甘露醇(下)在家兔新鲜黏膜上的体外透过率
7 m/ _) j" T& E  C* y  S□鼻黏膜 △直肠黏膜 ○阴道黏膜
图2 黄体酮在完整黏膜及去脂质黏膜上的体外透过率' ^# l& A- _3 u1 w) j
■ 完整黏膜  ▓ 去脂质黏膜
  药物在黏膜上的透过机制可分为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一些药物如黄体酮羟基衍生物以零级速率透过鼻、直肠及阴道黏膜。其时滞大小依次为:鼻<直肠<阴道。阴道黏膜时滞较大的原因可能为:阴道黏膜为多层上皮细胞,而直肠黏膜和鼻黏膜为单层上皮细胞。( A8 P/ b/ W0 ^/ N5 n
三、影响药物黏膜吸收的因素/ T) M  a7 e! O1 \! q7 L* B  u
  (一)药物的性质
" J8 f0 }  R( O, Z- v& m% y: t  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来解释药物在黏膜的吸收情况。一种是油水分配学说,另一种是pH分配学说。也就是说分子量相近的化合物在黏膜的吸收,与化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及化合物的解离情况有关。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脂溶性化合物容易从黏膜吸收。对一系列直链烷酸在兔阴道的吸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链加长,透过系数也增加。
* }# v! `- C# P2 ^/ y  对于水溶性或可解离的药物,则小分子药物比大分子药物容易吸收,分子型的药物比离子型容易吸收。例如对于肽类药物,氨基酸数目少的肽类易吸收,当氨基酸数超过40时,吸收困难。分子量为800的八肽鼻腔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为73%,而分子量为34000的蛋白质生物利用度仅为0.6%。水杨酸的直肠吸收率随肠液的pH上升而下降。完全电离的季铵盐类药物难以吸收。' D9 \+ ~. U; c8 l! a
  药物经黏膜吸收不仅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而且还可能与其穿过黏膜时的化学立体结构有关。例如环状与交联肽类化合物的鼻腔吸收大于线状肽类化合物,原因可能是环状肽类的分子半径小于线状肽类,容易通过黏膜。- ]1 @8 W0 z3 W& Y& ~5 ]7 l
  (二)生理因素9 g+ M  g7 Y1 [
  黏膜的生理环境会影响药物的黏膜吸收。如果黏膜部位出现炎症或破损会使药物的黏膜吸收速率增加。用药部位的生理解剖特征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例如口腔黏膜角质化程度依分布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速率和程度也由此产生差异。感冒、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炎等病理状态均会影响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药物在鼻腔的吸收和清除速率发生变化。. Z& Y! b; V' |5 P! _
  (三)剂型因素
8 Y6 z! g0 h  [  药物黏膜的吸收速率与剂型有关,不同剂型可能产生不同的吸收速率,但不一定会影响其吸收程度。如对卵巢切除家兔分别使用黄体酮膜控制型鼻腔释放系统与鼻腔喷雾剂,并测定其血药浓度,结果显示,喷雾剂吸收迅速,2分钟之内可达峰浓度,膜控制系统中的黄体酮可逐渐从鼻腔吸收,给药15~30分钟后达到平台,并可维持明显的长效作用,但两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性差异。
: ~& |* U- V% a4 u2 x$ Y" M  对卵巢切除家兔直肠给予黄体酮硅聚合物骨架控释制剂,并与速释喷雾剂的血药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见图3,黄体酮速释喷雾剂可在20分钟内达到峰浓度,而控释制剂的血药浓度达峰时延长为2小时,控释制剂的稳态浓度是速释喷雾剂的10倍,并可维持8小时。阴道黏膜和鼻黏膜的研究也得到同样结果,黏膜用药的生物利用度比口服用药高5~10倍,且控释制剂与速释喷雾剂的生物利用度均相等。8 s1 x* K4 e6 X( [8 W* i
  (四)其它因素
3 }. n) `( X$ M+ I  黏膜部位的药物起始浓度与其吸收有关,一般说来,药物起始浓度愈高,吸收速率愈快。药物溶液的体积也是影响其黏膜吸收的因素之一,如苯巴比妥的体积增加,其在鼻黏膜的透过率增加。5 B* u. u' }* I4 E
  溶剂能够直接影响黏膜的表面性质,所以溶剂对药物在黏膜部位吸收的影响很大,不同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其口腔黏膜吸收各不相同。以水为溶剂的制剂,能够使黏膜表面发生水化,从而增加药物的黏膜透过率。
5 h  H2 F, d+ x4 ^+ P2 z  w  药物溶液的pH影响药物的解离状态,因而也影响药物的黏膜吸收。如苯甲酸的鼻腔吸收有pH依赖性。在pKa以下以分子型为主,吸收较多,pH升高后,苯甲酸解离程度增大,吸收量下降。* u7 {7 A1 c) L/ O! ~* f) O  d1 |2 U
图3 黄体酮喷雾剂与硅聚合物骨架控释制剂在卵巢摘除家兔直肠黏膜给药的血药浓度比较; F# P, D/ C: e8 E9 o
1.喷雾剂   2.骨架控释制剂
四、黏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5 A, o) h' {) h) _. h2 y
  黏膜给药能够避免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有些药物口服后会迅速代谢,如一些激素类药物和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但将这些药物经黏膜给药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例如前列腺素口服后在胃肠道被代谢,生物利用度很低,鼻腔给药后生物利用度可提高5~10倍。) @9 `" ?, R: @; y
  肽类药物由于黏膜通透性较差,或者因为有些黏膜吸收部位存在药物代谢酶,生物利用度不如注射给药。例如胰岛素的几种不同途径黏膜给药的降糖作用为:直肠给药优于鼻腔、口腔及舌下给药,但在不加吸收促进剂的情况下,各种黏膜给药作用均低于肌内注射。加入吸收促进剂甘胆酸钠后,胰岛素的黏膜转运大大改善。降糖作用提高120倍。促进剂对鼻腔黏膜作用最强,其次是直肠、口腔和舌下。
- Z* j  n1 y* N3 N% J6 G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由吸收和代谢共同决定的,由于药物在不同黏膜的吸收及代谢各有特征,黏膜用药的生物利用度也存在差异。黄体酮鼻腔黏膜的吸收比直肠和阴道快,生物利用度也比直肠和阴道高。黏膜用药的生物利用度依赖于其黏膜吸收速率常数Ka,研究发现生物利用度开始随着黏膜吸收速度常数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当Ka值高于一定值时,生物利用度出现平台。不同黏膜上生物利用度相对于Ka的线性斜率不同,依次为鼻腔>直肠>阴道(图4)。- T/ ~6 t! i. `0 Q5 _
图4 黄体酮黏膜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与吸收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
% J9 k9 }# S- \8 ?( T: F8 l" P1.鼻黏膜   2.直肠黏膜   3.阴道黏膜
五、药用生物黏附材料7 E+ t# v; W' {  J
  黏膜黏附给药系统是利用材料对生物粘膜表面的黏附性能,使给药系统在生物膜的特定部位滞留时间延长,或达到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的目的。人们已经研制了黏膜黏附性散剂,片剂,凝胶剂,脂质体及微球等制剂,它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以下介绍一些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生物黏附性材料。  W4 K1 E$ x6 k, B+ Y
  (一)天然黏附性材料
$ Z5 E3 D/ z  s4 W7 f0 k, N2 H  20世纪以来将淀粉改性为醋酸酯、丙酸酯、丁酸酯、琥珀酸酯、油酸酯等衍生物使淀粉的应用增大. D.Ameye等评价了通过60Co照射或化学修饰法得到淀粉、丙烯酸共聚物和淀粉、丙烯酸冷冻干燥混合物压制成片后的片剂生物黏附性能,并且与参照物(含5%卡波沫974P)的黏附性能作比较.发现60Co照射得到的淀粉、丙烯酸共聚物的生物黏附性能最好,其次是化学修饰得到的淀粉、丙烯酸共聚物。并且,不同来源的淀粉与丙烯酸共聚后的黏附性质也不一样,其中谷类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即谷类淀粉的生物黏附性能最好。由此可见,通过改良淀粉可以获得新的生物黏附材料。另外,Illum制备的生物黏附生物黏附淀粉微球在促透剂的协同作用下,胰岛素能透过鼻腔细胞吸收。: ~1 A. _. j: o1 z* u4 c! b
  明胶是天然多肽的聚合物,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好。明胶分子有较多氨基、羟基及羧基可与黏蛋白亲和。Wong等比较了明胶、卡波沫、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羟丙甲纤维素钠(HPMC)等材料压制成片后的黏附性能,发现卡波沫的黏附力最大,依次为明胶,CMC-Na,HPMC。
8 A1 O+ P* \" B9 A  脱乙酰壳多糖是壳多糖在碱性条件下,脱乙酰基后的水解产物。溶于有机溶剂,与盐酸、醋酸等结合可溶于水而形成凝胶。生物可完全降解性,无皮肤和黏膜刺激性,是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脱乙酰壳多糖的生物黏附性微球能够增加药物在鼻腔的滞留时间。并且,Senel等报道,肽类药物的口腔黏膜给药体系中,脱乙酰壳多糖不仅作为活性肽的生物黏附性药物载体,而且还具有促渗透的作用。
! E% i; U5 i, ~7 D1 G, h  凝集素是一种非免疫性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细胞膜表面受体结构并和糖基相结合,使生物大分子药物达到控释、定位释放的目的。Woodley研究番茄凝集素作为控释制剂在胃肠道的体内体外表现,发现它在体外能和胃肠道黏膜有力结合,但在体内不能显著地调节药物转运,但是当把番茄凝集素作成纳米微粒时,能显著提高药物的吸收。Lu等将环孢菌素A和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偶连后,分别和花生凝集素(PNA)和麦芽凝集素(WGA)交联,利用PNA和WGA能和结肠组织特异结合的特点,在结肠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降解释放出环孢菌素A,这个方法很好地将生物黏附技术和定位释放技术相结合。
: U" a" ~; ]9 y& v* ?" L, o+ E! m  此外,阿拉伯胶、西黄蓍胶、透明质酸等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黏附性。3 ^/ i: _+ d# B9 M: h! r7 g6 g
  (二)半合成黏附材料# |6 b; y1 l9 s1 s
  半合成黏附材料主要来源于纤维素的衍生物。它来源广泛,成本低,毒性低,在生物黏附性机制中应用广泛。它的黏附持续时间与其分子量有关。纤维素衍生物的链长变长,黏附力增加,这是由于长链易于互穿和缠结,但高于某临界值,分子链的增长将降低生物黏附强度。
1 w- e9 ~+ ?7 k+ A& c) o- h2 D  甲基纤维素是纤维素的甲基醚,有良好的亲水性,在冷水中膨胀生成澄明及乳白色的粘稠胶体溶液。Chary等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甲基纤维素的黏附力,发现在pH5和pH6时的黏附力最强;取绵羊肠道不同部位研究甲基纤维素的黏附力,发现在十二指肠处的黏附力最强。
7 p& W/ j# E0 g, _/ B  羟丙基纤维素HPC是纤维素的部分聚羟丙基醚。HPC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和取代基的多寡,有不同的型号。Michael等用HPC作为基质,并分别加入聚卡波菲,卡波沫974P和卡波沫971P,EudragitE-100聚合物作为添加剂制成膜,考察膜对皮肤的黏附性,发现加入5%聚卡波菲膜的黏附性和延展性最强,这说明HPC长链分子的羟基与聚卡波菲长链分子的羟基通过氢键连接,增加了成膜的黏附性和延展性。
; T1 j- r3 B8 f, Y2 K* L  羟丙甲纤维素是纤维素的部分甲基和部分聚羟基醚。HPMC溶于冷水中成为黏性溶液,黏度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HPMC的分子链可伸入细胞,与细胞黏附。Miyazaki等用果胶,HPMC以1:4,1:1,4:1比例制得diltiazem的舌下给药缓释制剂的单层片和双层片(包括含药层和不含药的乙基纤维素层)。当果胶,HPMC的比例为1:1时diltiazem的释放显示较好的缓释效果,单层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2.5倍,双层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1.8倍。! S& e) }" t" S4 a% O+ E* P+ o
  (三)合成黏附材料
- y& g' _1 J1 z6 C( A: p  卡波沫是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新增的品种,包括多种类型和品种。NF18版收载有Carbomer940,Carbomer934,Carbomer934P,Carbomer910,Carbomer941,Carbomer974P和Carbomer1342等。其中卡波沫900系列为聚丙烯酸与蔗糖的烯丙基醚和季戊四醇的烯丙基醚。卡波沫分子中存在大量羧酸基团,具有一定亲水性,,粉末状的卡波沫分子链卷曲很紧,一旦分散于水,其分子即和水分子链产生一定程度的伸展而在水中迅速溶胀,但不溶解,溶液黏度很低;当用碱中和时,分子中的羧基解离,长链进一步伸展,分子体积增大1000倍之多,形成弥漫状结构,出现黏度很快增加现象。卡波沫在生物黏附制剂中的应用在于其溶胀形成凝胶的性质。卡波沫骨架的松弛与膨胀受pH影响,其释药性能往往与pH值有关,并且卡波沫大分子链可以与黏膜糖蛋白大分子相互缠绕而维持长时间黏附作用。卡波沫与一些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配伍使用有更好的效果,能与HPMC,甘油单酸酯,泊洛沙姆等其它材料配伍产生生物黏附性。3 I% o* s  g. Z* J
  泊洛沙姆是由不同比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随着共聚物中聚氧乙烯部分的增加,泊洛沙姆的水溶性逐渐增大。泊洛沙姆分子端羟基形成氢键,可以使其在较高浓度时形成凝胶,并与细胞结合产生生物黏附性。Chong-Kook Kim等用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为生物黏附性基质制成的乙酰氨基苯酚水性栓剂提高了体内药物血药浓度和加快药物达峰时间,减少传统栓剂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顺应性,这是泊洛沙姆应用的很好范例。
6 p1 e$ i2 Z9 p9 ^. r" j' R  现有的生物黏附材料,除凝集素等带有糖基的物质能和结肠细胞发生特异性黏附外,其它生物黏附均缺乏特异性,这种非特异性黏附在实现药物的缓释及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难达到靶向细胞内的目的。2 q; ~: M% @7 k/ j$ |
六、黏膜给药系统应用实例介绍- N' \$ J, H) [/ D
  (一)鼻腔给药系统9 ~( I7 l( \3 [' {
  在鼻腔内使用,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人的鼻腔长度约12~15cm,容积约15ml,鼻粘膜的总表面积约为150cm2,一般认为鼻腔粘液的平均ph值为5.5~6.5。鼻粘膜表面有众多纤毛,以1000次/min左右的速度向后摆动,对鼻粘膜表面物质的清除速率为3~25mm/min,平均为6mm/min,这对清除鼻腔内异物、保持鼻腔清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鼻腔给药时药物在鼻腔内的保留有很大影响。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加之鼻粘膜表面积相对较大,这就使其成为较理想的粘膜给药途径。鼻腔给药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这一给药途径很早就已经不自觉地被应用,中国古代西藏就有把檀香木和芦荟提取物吸入鼻腔止吐的记载,北美印第安人通过鼻腔吸食一种树叶的粉末来治疗头痛,在印度医学系统中鼻腔治疗也是早已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治疗途径,而且鼻烟作为提神剂、鼻腔吸食可卡因和多种致幻剂早已为人们熟知。
) _' `0 R6 u4 Z4 g, s; c' I1 t0 p  鼻腔给药的优点是(1)与口服给药相比,鼻腔给药可避免药物在胃肠液中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小分子药物生物利用度接近静注,大分子多肽类药物高于口服。(2)与注射给药相比,鼻腔给药使用方便,可自行用药,对机体损伤轻或无,患者依从性好,无纤毛毒性及刺激性的药物制剂适于长期给药,并可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同时,也适用于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3)鼻腔给药吸收迅速、起效快,非肽类药物的鼻腔吸收速度接近静注,与其使用方便的特点相结合,非常适于急救、自救。
" O; ?2 @4 X& H$ K" g) G" ^$ N* `  (二)肺部给药的研究进展9 z" i, m* K8 S* h- C% `6 [  `
  由于肺部(1)表面积大,全肺约3-5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75-140m2 (2)血管多,血流丰富(3)肺泡壁薄:总厚度仅为0.2-0.5μm,比一般黏膜和上皮细胞膜的厚度少一个数量级(4)细胞内外生物代谢酶的活性低,且无肝脏首过效应,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肺部给药治疗呼吸道疾病,临床上早已有广泛应用。肺部给药对药物制剂的要求是:1. 药物肺部给药,肺内沉积量是反映药物能否有效地发挥药效的重要指标,而进入呼吸道的药物颗粒的大小及形状是影响肺内沉积量的重要因素。直径1-5 μm的颗粒易到达呼吸道深部,小于0.5 μm的颗粒会随着气流被呼出体外,大于8 μm的颗粒只能沉积于呼吸道,这就要求药粒有适当的粒径范围,以便有效的到达作用部位。2.可接受的肺部给药要求不能引起肺的炎性变化、实质增生等等损伤,因此要求药物制剂应与肺泡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药物对肺泡表面的刺激性与过敏性。 3.肺部给药的装置应该操作简单,患者有较好的顺应性。
1 Z  O% N- N( R  肺部给药吸入剂的类型分为气雾吸入剂(气雾剂),喷雾吸入剂(喷雾剂)和干粉吸入剂三种。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u; T9 k2 \# _* [
  1.气雾剂(metered dose inhalations,MDIs)粒径在1-5μm的药物微粒和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等一起悬浮于抛射剂中,当药物混悬液从容器中压出后,抛射剂在喷射口的细小喷嘴内腔急剧气化膨胀使药物混悬液暂处于气、液混合状态,然后液态部分在出口处因高速气体流的作用得到粉碎,产生药物微粒的气雾,且这种气化在抛射剂的作用下非常完全,利用抛射剂作为驱动力。
" X. x% A- s" y# u  2.喷雾剂(nebulisers)压缩空气或超声波促使药物溶液(通常是水性溶液)形成可吸入的气溶胶.喷雾剂的吸入装置根据药物溶液微粒化所用的动力源不同分成:(1) 喷射式:通过空气压缩器或储氧刚瓶发生的加压氧化来使喷出的药物溶液微粒化。气溶胶容易因为惯性而发生聚集,因此比较大的药物微粒可能会重新返回药室,只有极小的雾状液滴才能成为气流喷出(2)超声波式:通过压电元件发生超声波,使药物溶液表面产生振动波,利用这种振动波的冲击力来产生药物微粒气雾。这种喷雾剂能生成几乎均一的粒径在1~5μm的药物微粒。对药物本身会因为超声波作用而分解或药物浓度较高、溶液有粘性的不适用。2 e) S' O5 ]  r, \4 O
  3.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ers,DPIs) 借助呼吸气流作为动力。其优势是1.适合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给药2.药物剂量范围广,一次可吸入小于10μg到超过20mg的药物3.使用简单,只需要在使用时尽可能快的大口深吸气即可已经上市的主要干粉吸入剂。已出现了硬胶囊型装置,多剂量装置和储库型装置3代装置。7 p# x& R: G3 X2 p; N
  此外,由于脂质体具有(1)脂质体与肺泡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成分占肺泡表面液层的90%,其中磷脂占脂质成分的90%)(2)制备工艺简单,对人体无免疫抑制作用(3)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中,能降低药物毒性,增强药理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药物的消除速率,延长药物作用,增加药物的体内外稳定性等优点,所以出现了脂质体气雾剂,脂质体干粉吸入剂,脂质体喷雾剂等新的剂型。' v( o  l( I" n4 J( h1 r; C. f
七、黏膜给药系统新剂型给药系统――微乳口服给药系统研究进展8 ]- k- J2 j, \. d
  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粘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由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共同起稳定作用[1]。在一定温度下长时间放置、离心都很稳定,即使在相组成临界点上,由于温度发生变化而破坏,当恢复到正常温度时,此系统又可恢复到微乳状态。
* F) U8 r+ b$ Y; R0 k, E8 }8 ~  微乳在结构上可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及双连续型。微乳的粒径一般介于10~100nm之间。微乳所需的表面活性剂含量明显高于普通乳状液,约5%~30%左右。
% l! D& Q+ [. s7 [' g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是确定微乳组分的重要步骤。同时由于注射给药对微乳组分要求比较高,必须选择非毒性或低毒性的具生物相容性的成分,且口服制剂的使用顺应性较好,所以临床上大多采用微乳的口服制剂[3]。将疏水性药物作成口服微乳,适合儿童或不能吞服固体制剂的病人服用;脂溶性的维生素A、D、K等作成口服微乳,比溶解在植物油中的化学稳定性更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吸收比片剂、胶囊更迅速,更有效。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可以提高难溶性大分子药物或蛋白质类药物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2 Y+ h& k7 ?- Z3 Q2 U  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主要包括以下特点:(1)为具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热力学稳定,且可以过滤,易于制备和保存;(2)体系中同时含有油相、水相,可以包容不同脂溶性的药物;(3)微乳体系中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存在,可以增加某些水难溶性药物及某些大分子药物的溶解度;(4)对易于水解的药物制成油包水型微乳可起到保护作用;(5)可延长水溶性药物的释药时间;(6)微乳的分散相的粒径细小且均匀,利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 L; I( }, W$ y0 J0 b3 R
  微乳近年愈来愈受重视。但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的最大问题是由于使用大量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增加了药用微乳的毒性,从而限制了它的使用[13]。相信随着药用微乳用表面活性剂的不断开发和药用微乳研究的不断深入,微乳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必将在药剂学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1 18: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a lot
发表于 2008-10-20 12: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9 20:03 , Processed in 0.0384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