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维钊(1899--1980)
1 ~6 D/ ]( `, o* V( v3 p5 n现代著名书法家,浙江省平湖市人,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邵翁。擅诗词、精书画金石,尤以书名。正草隶篆、精能宏博,晚年作“蜾扁书”,苍劲飘逸。$ {- R% u& I6 a6 e
山水苍秀,花竹清丽。早年研究文学,晚岁执教于浙江美院,创办当时全国艺术院校唯一的书法篆刻专业,招收和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书法本科生、研究生。9 V2 N7 l- Q& m+ [. {# R4 ^" U! a6 F
0 S7 l( ~5 [8 X9 v" j陆维钊谈艺:: w" \+ |+ {! b1 s% @$ M) q
"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
% a4 i# ]1 g7 U! j2 e"碑可强其骨,帖能养其气。"; }9 z! [* R5 f# L$ C7 l
"蜜蜂采花酿蜜,蜜成而不见花,临摹碑帖也要象蜜蜂酿蜜那样,学了别人的东西,最后要变成自己的东西。"
0 f' ~- c9 {' K( e& e( g"中国书法,其结构若无错综俯仰,即无姿态;其笔顺若无先后往复,即无气势;其布局若无行列疏密,即无组织;其运笔若无正侧险易,即无变化;其用笔若无弹性、轻软,即无肥瘦;其使墨若无浓淡、枯润,即无神采;其形貌若无骨骼血肉,即无生气。"7 h3 ~. v9 U1 c) I5 W( f% |* C
"学书者成就之高下,除前述学问修养外,其初步条件有二:其一属于心灵的,要看其人想象力之高下,如对模糊剥落之碑板,不能窥测其用笔结构者,其想象力弱,其学习成就必有限。其二属于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经之灵敏不灵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动作不能恰如其分,即其神经迟钝,其学习成就也必受限制,……", C! u; _$ N5 _- R1 p# b( U4 M
# v# I2 i# o: A8 W1 }# k8 P1 z陆维钊简历:
9 F ]. i5 j: ~+ m 1899年 己亥 1 岁 3 月3 日(农历正月二十二日)生于浙江省平湖县新仓镇。原名子平,后改维钊,初字东武,后为微昭。晚年自署劭翁。. A6 e. u9 j% }+ O1 @# B% J
1906年 丙午 8 岁 入新仓镇芦川小学读书,始学颜书。 I6 |$ O: ?# V4 ?- S* ~
1910年 庚戍 12岁 为人书写招贴、牌位等,且善写擘窠大字,被乡民称为神童。$ F- Q- m( t7 }) T. @+ h
1913年 癸丑 15岁 复进芦川小学高小二年级插班读书。始学篆隶。8 @5 I2 R. S7 e
1914年 甲寅 16岁 入嘉兴秀州中学读书。
. i4 q. |& C/ S7 w 1916年 丙辰 18岁 初学钟鼎,书《杜白作宝S》条幅 。
2 |! _3 C' [& \ ?9 g- w, o 1918年 戊午 20岁 入之江大学。冬大病,辍学回家。9 D! ~( M. S" T" C9 q; A; p
1920年 庚申 22岁 9 月,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竺可桢先生专攻气象地理。: @. s/ g7 P1 u& k- w0 k
1921年 辛酉 23岁 改学文史,与胡宛春、徐声越被称“浙中三才子”。担任《史地学报》主编,历时3 年。/ }# N* W$ v( I9 g
1925年 己丑 27岁 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王国维(静安)助教。
' V7 S3 C Z- ?" U2 Z: p$ h) Y 1933年 癸酉 35岁 与王季思、徐震瘛⑹┱荽妗⒅祧┑群媳唷兜贝摹罚12 册)。3 R0 K$ M) f. ^ T
1936年 丙子 38岁 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所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选》由正中书局出版。
" m" [ A% Y: n& d9 ] 1943年 癸未 45岁 协助叶恭绰编撰《全清词目》。7 R& |5 F) `. D8 @. g
1945年 乙酉 47岁 辞去圣约翰大学职务,应浙江大学之聘,任中文系副教授。
+ }7 T) q i( E+ n& Q7 l2 c 1948年 戊子 50岁 所著《中国书法》出版。: f% `6 x, s/ O. `- n) u9 D
1960年 庚子 62岁 调入美院,任中国画系副教授。《中国文学史》(古代部分)出版。( @5 T4 J/ q5 \8 Q! S8 |- G
1962年 壬寅 64岁 出席全国政协会议。负责具体筹办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 k) K* D9 [: i
1964年 癸卯 66岁 10月庆祝建国15周年,写行书条幅《满江红》四首。2 F* _3 F% ]* R) `3 N9 g
1966年 丙午 68岁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开始,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8 P3 d) t( |7 ]' x( R: _5 L 1975年 乙卯 77岁 32年前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的《全清词抄》(12卷)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
- ^: V4 x0 T1 _ Y' l. X, g 1976年 丙辰 78岁 节录鲁迅先生《朝花夕拾》条幅,送日本展出。
2 L9 A G1 L" l5 Y5 j% K/ j 1978年 戊午 80岁 书横幅云“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三阙》《石门铭》《天发神谶》《石门颂》。为岳飞墓书篆隶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x& B1 \8 \" @ \
1979年 己末 81岁 接受开设书法篆刻研究生班的任务,任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1 k/ ^- P; |& a3 r" I
1980年 庚申 82岁 为潘天寿先生写墓碑。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 月30日病逝。
2 U7 j. w: S. [- J: s. H" _
; y n' J2 @9 L" O+ J. W R; _. ?陆维钊著作:
0 w" w. T; p2 g 《当代国文》12册 1933 上海中学生书局0 e1 w% j3 Y+ r1 P& a7 {6 V9 B
《三国魏晋南北朝文选》1936 正中书局
, ?: t9 I, v) P, j) ^- b, E 《全清词目》 1943 协助叶恭绰编撰7 ?( f/ f6 Q# F* y& m1 f- b6 E6 h
《中国书法》 1948 华夏图书公司: N+ a, ]. ~3 `2 L3 L% Z
《中国文学史》古代部分1960 杭州大学出版社
# w( F: N, C' ~3 V9 v: { 《全清词抄》12卷 协助叶恭绰编纂 1975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 @. b9 ?( K L# x 《陆维钊书画选》 1982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 J# O+ M* S, o7 q5 }: D) a 《陆维钊书法选》 1983 人民美术出版社
+ E: z( G3 A' { 《书法述要》 1986 浙江古籍出版社0 k) d; c$ Y# I! Q
《陆维钊书画集》 1992 上海书画出版社
4 c8 X$ J8 W7 @9 ]
/ R+ T6 ^) r1 x& g! t4 y: f7 U0 a7 L$ |+ c# t8 n
! F: {' l( b M2 S" U
8 \( ]1 [) J7 a
3 \% j% l) n- ^7 N' H5 f% a) ^; ~1 _; _& p) E2 i2 @3 t
5 I* M( C; V4 O& K- {, G& j8 X0 O- u) P: A9 p5 V9 `1 E0 @! M4 n( W
0 }& n8 l& a z7 I4 ~
$ T* z; M0 F I+ z' [3 a 5 n) r- L6 F; m
: A* k$ Q3 N& U/ C
6 H: N/ u4 f2 \
) T" W3 F. g* L: {& g/ x
# j% `0 W& ^: T( a# _8 m2 J7 P
! p$ L* O5 r _
# s5 E: a( L# a
% S% @, R: h% k9 z; ]# Z
/ Z0 D2 }* l* P: E. p* J% R* q5 T$ D' ?
7 t- c' G* n4 ^5 c1 F2 v
8 W5 R4 i% P+ P( u. V( b8 J' a / n0 `6 t# S# |7 _2 D, E
' Q( {6 O" W3 u% _( F
* U0 \) K0 [! |8 H4 k& ?8 u! a5 W
$ `* V) Q) u6 |2 {# a# X" K4 c
6 z! M. _, B1 |- Q/ {, L4 r; h. o! |
! v, Q. J4 T7 q2 Q/ Z4 H* K
% N5 G% p" p, ]
& Q, ?; P: ]' Z1 k, F6 o
; q3 E3 ~! E* g! z
( Q# x; h, F, [* o* Q5 n8 b* n% r$ w
2 a, d" ^- J: f% q
# @: x1 q7 V/ J" Z" l4 \7 q" c# s9 h; p9 ~7 x
' N8 c$ ?, x* @" _
+ |9 Q F2 m3 [$ l L, P1 d5 a9 U
+ p! o- X8 D3 }1 U! c0 p0 d
! b0 E' `4 \' M* M& A: B+ l2 h
; U2 B( T0 F k1 M, N( C7 r
8 p8 z# P' j5 j
1 W0 Y8 ~& t& D* Q( C; A( q
7 L( J! K6 y3 Y/ m$ O }% ^$ E Q. a" ?6 }
5 A7 c. Q! t+ Q8 K: K3 R3 n
+ F. o/ E4 O9 o3 |
, V" f' w# A4 u! _3 a
+ Y8 c0 j& p4 R) p! e( S6 ]3 T
2 L) Z; M- X$ G: H! W: K5 a
5 G6 @& M" M7 X
: o: R$ W$ V% S5 a % Q, ?7 V: V, F0 G6 u8 D, K4 H B: U- B
9 _# z. I. B# Q7 }+ Z4 u- X2 e( f+ p5 w
( E& O/ m$ w8 s)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