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0|回复: 0

关于 红学 的一些常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10: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7 c7 J& d6 S8 \( {" h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 ( x1 o3 b* |5 ^' y
; A* @0 k# E  ]1 Q) A
脂批的作者脂砚斋等人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所以,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9 P' T* `3 v0 E& h
4 o7 K9 {5 H/ g# Z: D& W( @
由于爱好者、研究者众多,红学日益成为“显学”,其“热闹”程度大有超过甲骨学、敦煌学之势。 ; z1 E& f+ ^6 z" x
7 G, G- I( ]7 C; l
红学一词,开始出现的时候,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据李放《八旗画录》注记载:“光绪初,京师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 Y( u# @: Q; v
5 w$ n, e! V' S: `- O2 C
民国初年,有个叫朱昌鼎的人,对《红楼梦》十分入迷。有人问他“治何经”,他对人家说,他所治的“经”,比起一般的经,少“一横三曲”。原来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一横三曲”,就是个“红”字。 ( M& A  {) z; g! \- W
+ P. s9 Y# _5 @
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
5 A0 P7 f9 R- T0 h0 b5 s$ B4 W9 q) e; h! U# ^' }) d
红学又分为旧红学新红学% ^% F# y7 j7 p. p; p4 M3 D
7 f& _+ [8 R3 G) g2 J
所谓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考证派则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此外,还有不少红学家从《红楼梦》本身出发,研究它的写作方法、文学特色、思想意义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全面评论,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4 X7 z! d7 E& K. v2 G! j1 ]+ H
3 Z: R  {" _3 x- s- {) P' k
新红学则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胡适考证出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胡适虽然遭受批判,但这些观点却普遍被人接受。近几年来,随着红学的深入发展,新红学的基本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杯疑,而屡遭批判的索隐派中的某些合理成分,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 n2 Z+ i8 o7 Q5 O2 p" m( ]3 B% p

8 m) ]% V) Y1 x  E0 j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 W" Z# v" k9 g, T. j4 A& j3 h5 g3 N( F* ^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到《红楼梦》的"本事"问题上,即《红楼梦》写的是谁家事。
, N1 J7 |% d5 a2 _3 H) q1 N  {1 G4 q3 N$ W) A
红学的流派及其代表作 6 {' Y4 z9 ?* @9 t- t6 B

) e! h* X6 ~* g2 ]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以考证派代表作、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的出现为界,一般又划分为旧红学和新红学。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考证派则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此外,还有不少红学家从《红楼梦》本身出发,研究它的写作方法、文学特色、思想意义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全面评论,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
4 g* G" T% S, r  @& {5 _
9 V% ^1 {1 }. A3 K旧红学、新红学与当代红学
! N/ y1 D4 r. f4 V" [8 E9 g) f7 k$ ?  L/ a0 r  |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它随《红楼梦》的写作和流传而产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间红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称为“旧红学”时期;从1921年“新红学”的出现到1954年为“新红学”时期;从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
7 ^( P! A, x" t# ~' B  A
1 G. W) L5 r% n! o    旧红学时期中,有的是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诗歌和纪闻,有的是各种版本上的批注和评论,有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书和专文。总体成就不高,但如敦敏、敦诚等人的诗歌和脂砚斋的某些评点对于了解曹雪芹及其创作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则是从《红楼梦》本身阐述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尽管其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研究的角度是可取的。最没有价值的是索隐派的专著,其代表著作有署名晶三芦月草舍居士的《红楼梦偶谈》、署名悟真道人的《红楼梦索隐》、蔡孑民的《石头记索隐》以及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等。
4 N' S8 K5 K! s$ a9 a2 S- `6 g% q7 V( {/ @7 k. ^
    新红学时期的评著,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索隐派的著作,如1925阚铎《红楼梦抉微》、1927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考证》、1934年景梅九《石头记真谛》等,这是第一个研究时期索隐派的继续和恶性发展。但由于新红学的声势很大,故索隐派著作的影响日益缩小。第二类是考证性质的著作,如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和1928年《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1923年俞平伯《红楼梦辨》和1952年《红楼梦研究》、1953年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等,其中以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最早、影响最大,它们的成绩在于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考证,对“旧红学”的谬误进行过一些批判,但在考证研究中散布了唯心主义思想观点和实用主义烦琐考证的治学方法,成了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的主要对象。第三类是评论性质的著作,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史的历史的变迁》及其他文章中,对《红楼梦》提出了许多卓越的精辟见解,此外,张天翼的《贾宝玉的出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等,都是有成就的著作。
( b2 z6 `! ^, j; ?  H" o) ~9 q; X2 ?  ~( z) s  n" [
   当代红学时期,从1954年《文史哲》9月号发表李希凡、蓝翎二人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其它》和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评〈红楼梦研究〉》开始,对俞平伯二书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直至现在。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号召开展一个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支持了李、蓝两个“小人物”。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胡适派唯心论的斗争,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红楼梦》研究的范围。这一时期的较有影响的著作有: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何其芳《论红楼梦》、周汝昌《曹雪芹》、冯其庸《梦边集》、周绍良《红楼梦研究论集》、刘梦溪《红楼梦新论》、张绵池《红楼十二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白盾《红楼梦新评》、胡文彬、周雷《红学丛谭》、周中明《红楼梦语言艺术》、舒芜《说梦录》、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段启明《红楼梦艺术论》、吕启祥《红楼梦论集》、王朝闻《论凤姐》、陈诏、孙逊《红楼梦与金瓶梅》、邓云乡《红楼梦识小录》及《红楼梦导读》等等。如想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研究史的情况可阅读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和《续稿》以及韩进廉《红学史稿》。
  O7 y8 B- X) P0 C  `% F" y1 l
) S+ I, M( T7 N5 R7 d3 e4 K  A, l/ w0 A
8 d2 {4 }6 |2 N$ e' ~2 P《红楼梦》版本问题6 N) ]0 }: h, }7 a' E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不知何人续写了后四十回,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脂评系统的本子,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程高系统的本子,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系统的本子,但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程乙本改动尤甚。
3 A  w( ?1 w: R% a
9 W8 E3 x  a4 A( ~, J) F" o$ ]2 m# G, D甲戌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8,13—16,25—28,共16回,分装为4册,4回一册。第一回有其它各本没有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得名。甲戌,1754年。此本有一千多条批语,被称为“脂批”。
) B' w) C7 z6 S  ?' ], A" I
* B$ a3 F% ~5 }8 j/ y6 k己卯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回—20回,31回—40回,55回(后半),56,57,58,59回(前半),61—63,65,66,68回—70回。在31回—40回这一册的目录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六个字,故称己卯本。己卯,1759年。! S/ J+ b) r2 B  H" |0 o

7 |7 ^8 r% c2 s7 k3 m庚辰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78回,1—80,缺64,67回。装成8册。10回一册。后四册目录页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名。庚辰,1760年。' K1 M3 V7 i- t
; N2 \9 `' P! X; P; `6 ]
蒙府本:名石头记,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故名。120回。' h# y8 _9 T0 |
1 p, A2 U( |8 u% f
戚序本(石印本,上海本,南京本):名石头记,有戚蓼生序,故名。80回。, }' C% a. y  P' i) g; m' S
# q( s! g: B, k" `9 g
杨本:又称“梦稿本”,120回。曾为杨继振收藏,故名。
* y4 r' z7 m0 k& U2 y" G  o: h
4 R! Y% N4 a% v* F舒序本:名《红楼梦》。存1-40回。有舒元炜1789年(己酉)序,故名。( I4 F, ^& u' f. O: u

, B. Y9 x% s: L列藏本:现存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存78回,缺5,6回。没有总书名。除少数几回名红楼梦外,各回皆名石头记。不只一处,它本文字皆误,而此本正确。最好一例是黛玉眉目的第二句,此本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与第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可谓绝佳之对。它本皆逊色多了。此句当为雪芹原笔。已有影印本。
# n6 S+ |' z) h# _5 v, D& l$ J" u! M4 ]
梦觉本(甲辰本):名《红楼梦》,有梦觉主人序。80回。
% P" Q4 X% `/ \9 C
! L! b/ o1 X$ y# Y郑藏本:存23,24回。曾为郑振铎收藏,故名。: y; U, A& c& I# w
( r9 R, Y& `/ \: {! N' ?) [  P/ e
以上个本又称脂本,以有脂砚斋评语故. 这些抄本现在都出版了影印本(上海本南京本除外)。
# M# Y9 h$ o( E/ ^; Z- W' M0 U8 d0 w' O
后来,有了活字印刷本:6 U* Y$ e! I6 l5 u! |3 p# G! E+ z

2 W1 I# ?2 A' O1 p9 ^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于1791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
. C& q( n* R" i% N* S# I$ t8 a/ G8 u2 k6 S( \8 j$ n
程乙本(1792):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对程甲本作了不少修改。
) I) }  V  Z: H4 M2 r! b2 v- ^
9 h; b1 H! d: M6 H■诸本关系
9 \0 _1 A  k; }0 W& Y2 c  这些本子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有一位论者认为,这些本子都出自曹雪芹的同一个传世稿本。诸本间的差异,是在传抄中形成的,雪芹并没有多个稿本传世。他以共同异文版本群统计表加上其它一些论据,论证了诸抄本都是配抄本(包括己卯本和庚辰本),因而,版本关系的研究不能以“本”为单位,应当以“回”为单位。有时,还要深入到一回的内部。1 G  P/ ^1 H& ~6 ~) D

! b- ~" z9 [7 V! w红楼梦各主要版本介绍:(按版本价值排序)
" c/ W: ?4 e% t  f" r4 E5 f9 M/ ]甲戌本第一
- {- X$ Z2 z5 J) c& Q, k. Q( f; }' y7 l/ c, I- \/ ?/ W1 T
又称脂残本,脂铨本。
7 G8 D3 B. a$ D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见于各册首回首页首行。
4 C1 e: x% U& C3 I7 c1 I$ N$ K; B; u因第一回第八页楔子正文中 「出则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句上,比他本多出 + ~3 u$ ^' A, R- o( A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十五字,指明所据底本年代,故名甲戌本。
! P) K- q" v* {0 M( t, w甲戌年,是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
5 @/ v8 W" M5 y8 K+ e存十六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
5 g1 Q% l9 a5 [) x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四回一册,共四册。每半叶十二行,行十八字。
  D" y! p8 ^! c$ Q8 A0 x7 m. H
: p0 l) v/ T: G! N* A+ M! I一、此本祖本可能是脂砚斋的编辑本。理由是每页版心下部都有脂砚斋的署名,有 9 M, r4 O2 O! K0 n
些地方虚以待补,如若干回的回前诗,仅有「诗曰」空悬。林黛玉眉目描写尚未成文, * k' G1 c% \! x+ _1 M" e
其下半句以朱笔空围。底本无拼凑现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语系从另本移录。
2 v9 U9 Z5 x' c& y6 y( ~  n( ~; h' \2 T& q9 ]0 Z8 n
一、此本第一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侧朱批,墨抄总评也有作于丁亥者,说明抄录 - ~% [( X' L& h4 n
时间在乾隆二十三年丁亥(一七六七)之后。 ! Y( l* H3 S  p+ ~1 b/ ]/ |. K

5 y- y7 R1 ~8 `6 h+ q* h& p一、第一回第一页第一行顶格题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行 「凡例」二字,
" ]8 _" Q. |" v3 K) [3 k第三行起凡例五则,末题诗一首。陈毓罴认为这一段是脂批,正文当从 「列位看官」 ! _% [( G7 S8 }, C4 l1 t0 x4 g2 q
起。其中第一至四则及题诗,共四百一十四字,为此本独有。第五则「此书开卷第一
" h5 Z% n  g  u, k  [( A: p( A回也,作者自云。。。」,后来本子仅存此段作为引言,与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开
1 P! a8 n: c5 e  j" ]始。凡例之末诗前横书「诗曰」二字,脂系钞本题诗多这种格式,下七律一首:「浮
3 E: B. _, V' I3 R8 r) N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 . N4 g: e/ t7 i( a# a% q
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脍炙人口
9 C/ A: g3 r" c* A6 P% V# a% ^8 f1 ]8 b+ q9 l6 d. K1 E
一、第一回第四页下第一行 「丰神迥异」 句下至第五页上末行 「大展幻术,将」 . T0 e! w# {: j5 U/ w0 j
句之间,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两页,四百余字。 2 `- r9 V# h+ Q. V  Y3 n4 X6 q" s

$ B4 J9 u* J( R& g$ }9 j' U一、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无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录
  T/ l) L$ f& h3 m1 _双行批是此本一大特色。有九回无批。此本独出的批语都在第六、第八回。 4 v# h; X2 e9 |, s. o# f- y$ F
* e( O1 y2 F* F+ m7 b8 j6 W
一、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如第一回「满 5 g8 E$ I/ d/ y$ X' G, O
纸荒唐言」 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
& U# e2 i0 f8 M# e: h) x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 P" p  \9 p( H  ~4 p
这条批语是持曹雪芹卒于壬午年(一七六三)论者的首要依据。 $ _9 Y  C" W+ F, t8 E

! z& j1 }' `0 D1 ~  x一、值得注意的是,此本不避康熙帝的 「玄」 字讳。   h$ H3 X9 I# g* d% o1 D
4 _' t  r' p- @* O: g
一、书中有刘铨福几条跋,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兄弟跋。胡适、俞平伯、周汝 2 \4 G, N0 ~1 [' A# Y& U8 N
昌在其上亦有批跋。 : f. \6 O5 L8 g8 O$ V
* @% I/ w; L$ }6 L
一、纸黄脆,已经一次装裱。第十三回首页缺去小半角,衬纸与原书接缝处,钤有 ! _7 _5 T# A9 r/ z* s* G
「刘铨福子重印」章。
  Y- I& j7 R: n- c5 x5 |& u. ]
6 |( b7 I/ |% F甲戌本原为清朝大兴刘位坦得之于京中打鼓担中,传其子刘铨福。内有刘铨福在同 & }& x& J8 l& W& }! h/ K
治二年(一八六三)、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所作的跋,极有见地。另有刘铨福的友人绵州 0 y- A" F6 n8 u1 O$ m
孙桐生批语三十余条,署「左绵痴道人」。之后流传不详,一九二七年夏此本出现于
3 x$ `0 l9 [' V- a4 q" h1 e上海,为刚刚归国的胡适先生重价购得,是为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胡适根据上述第
2 \& w8 `) v. B. D一回中文字称此本为甲戌本,开以干支年份定名红楼梦各钞本之先河,并且认为甲戌
1 l5 A6 b8 n" o% l) ~) T本「为世间最古又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所以适之先生视此本为平生秘本,向不 6 c9 c" Z8 ?% I+ V) ?6 _4 v9 E
轻易示人。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六日胡适南下,临行匆忙,一生藏书俱皆抛下(由北大 / }# Y; L  G6 f! ^# ^2 ?
图书馆收得),只随身带走了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一九六二年
9 E! @; b! r0 S; c% c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Cornell大学图书馆。
* O4 D' U" Q6 p2 Q
) A6 S( n. g! R; D8 }& {一九六一年五月,胡适始决定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央印制厂影印行世,止五   @) ^& q  o9 R1 i" U
百部。为朱墨两色套版印刷,附胡适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缘起及跋。次 7 t3 Y& s8 D( q! b
年六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朱墨套印出版,两种:甲。线装一函两册,保留胡适的序
1 ^+ b+ {" |* v0 M2 j. J和跋;乙。依原大四册,去尽胡适手迹,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后记及红楼梦年表,大陆
5 J  L- u5 z9 W; D( s7 t; D发行。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据六二年版重印,删去后记,线装四册;一 3 N7 A4 C. h0 e3 O6 N2 {
九七五年五月出平装一册。一九八五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据台湾商务版。 % e! Q# Q5 ?4 ]" M* K

2 L/ [% [6 O- r! N5 F7 a
2 o9 q2 {9 P# H己卯本第二 ! T2 Y; f% M& F+ A+ Z! }& L( y% P, C

. H' W) U+ K  T; g# }又称脂怡本,脂馆本。   z$ `3 `0 _* @. q
题石头记,见于封面。每回卷端题有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 字样。 ! Y, t+ Y' u$ \- q# M% c
第二册总目书名下注云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第三册总目书名下复注云 「己卯
! e8 p- c  z0 I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是乾隆廿四年(一七五九)。
+ b! T  k" {/ Z& m% m存四十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其中第一册总目缺,
- {9 w, O6 c! p9 h, I" e第一回开始缺三页半,十回末缺一页半,七十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页。十回一册,共
6 z9 V6 U' G5 a9 ]; b' H+ c四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五或三十字不等。
/ U  i5 N. T6 p& J0 K2 {) Y) W  h" {  E0 u
一、此本第三十四回末题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为脂本石头记第一个出现 - v8 J4 I$ L, m+ V3 [5 _& \  Y6 X
「红楼梦」标名的本子。如果不是后世藏书家所加,则说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过 . y: a# ^" O+ E2 f* v; I1 r8 ]7 @
「红楼梦」 为书名。
* c7 X- t& b3 T& a
. C% [# D% U: i一、第十七、十八回尚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及六十 6 r- ^, y) p6 H- j* Z
七回原缺,此与庚辰本同。此本中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系据另一种钞本抄配,文字与 : m6 e. M' u& W0 X$ d8 q9 |
程高本系统相同,见第六十七回末注云「石头记第六十七回终。按乾隆年间钞本武裕 % j2 P9 A. _7 ^! W% Q5 E& [# |, d
庵补抄」。
: k& r& T6 Z. s: b* w0 J0 o9 i0 z
& O1 o* v7 y3 w1 e; G一、此本无复杂的眉批侧批,面貌乾净。批语绝大多数在正文内双行书写,计七百
! R6 @8 }2 W# D: J一十七条,除多一条单字批外,与庚辰本全同。只有十二处写在正文右侧。这些侧批 7 i  V1 k( G/ c% ?$ c
为别本所无,见于第六回和第十回。 ( X' ~0 `5 }6 p$ y; }4 T

1 |! G! x% _& X# k2 V/ Q一、此本正文始自 「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陶洙抄补了前三页半。正
' i8 ]  A, S( A$ T  a& K# I文避国讳 「玄」 和「[礻真ZHEN音]」,避两代怡亲王胤祥和弘晓的名讳 「祥」 和 6 c- @+ R, h0 u$ e" C8 a
「晓」。据此判定为清代怡亲王弘晓府中的原钞本。 % u/ k5 t  w: t! G5 ]" W; X5 y

2 h+ M5 ]! E2 X& ]一、此本第十一回之前,无批语,为白文本。
) c) g' A. v  P4 l9 c. C# J% a- F
; |; Q. P, Q: ^% V. l2 ]! |一、此本中夹有六张笺条,补此书批注不足。第一张为第一回正文 「昌明隆盛之 5 F. ]9 a; n- D9 N% ~
邦」 批注「伏长安大都」 ;第二张为第四回 「护官符小注」;第三张为第五回题诗
- [' I0 Z  O9 j8 O' l一首;第四张为第六回题诗一首;第五张为第二回前指示将总批低两格抄;第六张为 & v' ~. t6 m8 c! p1 v
第十九回一条批注,连所属正文,另纸记在回前。 % j# W0 c/ m0 A/ V3 s

- x+ @, _8 ^' `4 @- I一、此本曾由陶洙于丁亥年(一九四七)、己丑年(一九四九)据甲戌本和庚辰本份别用
- T- \7 q1 b& A+ p2 q6 o朱蓝二笔校过,有校记二则。
) y6 J6 G6 H5 u7 h+ q; \. I2 F5 N5 }9 W2 Q9 B
一、此本讹夺字很少。公认与庚辰本渊源极深,文字有多于庚辰本的地方,语意较 ! P: K! a: y% E& K4 t' Q0 B
庚辰本确切。尤其以前五回文字差异较大。底本可能早于庚辰本,为庚辰本同祖之本。 8 o) e! a( w9 r0 s& z- j
, {- c9 W% g4 f1 ^6 ^( V
一、所用乾隆竹纸,薄而稍粗,有罗纹,土黄色,颜色深暗。周边褐色,多磨损。   T. X' P; U1 h& x
夹条比书纸黄暗。朱笔校补文字新旧之分明显,红者时深,紫者时浅。夹条批语朱色 + _& F" o% {. x- S. g% W+ h% ~
颇鲜。
* W( g! O6 P  p2 j. J, K6 F: x
! a6 f) L* W; W" V* X: }* w己卯本当为清怡亲王弘晓府中原钞本。怡府是有清一代名闻海内的藏书大家,世代 1 h! k5 q2 U3 Q7 R2 |7 B0 `
相传百余年。宋元精刻,叠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晓之父怡亲王胤祥为康熙第十 ; R6 G: r: @' J! n2 M
三子,曹家与之关系非浅,故所据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家。此本约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 1 V6 ]1 p+ d* e! G+ \- ]3 u
代初为名藏书家董康所得,董在抗战中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瘐死狱中。此本归其友
1 l0 K7 }& h% H2 s' e' C" P; D: W" L陶洙所有。后来陶洙将书让与北京图书馆。
5 e' \+ O' }5 F  O" s5 [# ]( J
: r$ `% g4 Z# Q$ B# O' c( b; \已卯本残卷
! ]* q# w4 y  V# O- v  [2 ^0 }+ c+ C) I* ?" _& @
一九五九年冬出现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由中国历史博物馆购得。现藏于此馆。 " Y% Y+ f6 O: i0 n2 b8 |1 Q1 s& I* P
存三个整回又两个半回。即第五十五后半回、五十六回、五十七回、五十八回以及
/ G8 v& ?0 w" U/ e& x0 S* ^1 |五十九回前半回。共余五十二页,装订为一册,行款格式同己卯本,且和己卯本一样,
% _0 G- \' w* J- P; j7 G% [- @避「祥」字和 「晓」 字讳。据此判定此当为已卯本的失散部份。然此本一体墨色,并
- o' s9 B$ |; w* F1 R4 j无朱批。 - z) P' m* _" S
该残卷仅有夹批三十条,与庚辰本这部份内容的批语类型和条数一致,其中十一条
3 `0 R9 I7 N9 [小有出入。
: i4 w4 [+ a1 z  L2 f5 U& L/ e" k. G
一九八零年五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线装五册,计四十一又两个半回,
& L1 X) _1 e: M* @& V首有冯其庸序及凡例。 1 A' E' d9 W- N* e  Q2 d9 K

* S5 M+ ?$ \" @( G1 C4 z5 C3 S+ ?- `  b
庚辰本第三 2 l9 Z5 D* I1 e5 @% t+ T
3 M. E6 L% S& S* L: l9 D
又称脂京本。 & S! S" j4 y( k) ~) B
题石头记,见于封面。各册卷首标明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每回卷端题有 「脂 9 N, |# v2 Q6 A3 K! A( f7 R7 |# R. v
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
: Q# R5 I% m! h7 H9 J$ s+ ?第五至八册封面书名下注云 「庚辰秋月定本」 或 「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
# c# K6 w* C0 L. b. B庚辰年,是乾隆廿五年(一七六零)。
: @5 a" g5 C# r! T7 V) Z2 t4 C存七十八回。即一至八十回,底本原缺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两回。十回一册,共八 : Z4 [0 G; l1 x8 D1 Y4 f( y
册,每半叶十行,行三十字。
( I# O( t: `9 m; H- ]
. H# k0 K/ H+ D2 A一、此本底本年代相当早,应该是曹雪芹生前最后的一个本子。保存曹雪芹原文及
; J5 P' o, C6 F3 c1 [) d脂砚斋批语最多,脂批中署年月名号的几乎都存在于此本。面貌最为完整,文字比较
, k8 e% \/ k) I0 D7 Z. b可信。 8 S+ F9 m/ \$ R7 A$ F

9 o. @# l2 |4 z4 j' h6 v5 M9 O一、此本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及 6 f( e& p* r; P- N; T% n3 j
六十七回原缺,此同己卯本。另,此本无第八十回回目。回目双行并列,唯此本与郑 ( J4 {9 D. t" _" B) D7 Y3 ^
藏本如此,诸本皆是单行直书。 0 B# I7 C4 |4 x4 e0 l; `
% \% W( ^- W- m/ w4 R
一、此本第二十二回末惜春谜后缺文,并记曰 「此后破失,俟再补。」 另页写明
) e& i1 X' b) [6 Z「暂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两袖香。。。」「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
2 ^& r  _# N; H& Q畸笏叟」等文字。后人续补了宝玉及宝钗两首谜诗,就将此谜错改属了黛玉。第七十 4 f+ {$ V# V* C+ H- |
五回缺中秋诗,回前单页记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 7 ~# k1 ^8 K7 N" @9 k% d5 C
芹。」 第十九回 「小书房名」下空五字,「想那里自然」 下空大半行。这些残缺可
8 S  u. N* V* Y* g7 e1 }' Q9 q用以鉴定他本后人补缀之处。
$ @! b4 ]2 ^+ b# M) _2 }! \" ~
( T3 Y' e8 E& }% L$ T一、第六十八回脱去约六百余字,估计失去一页。 0 P( _  v4 D- m
) g, J6 G  O+ ^8 f
一、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夹批及回前回后批多种。批语之多为各本之最,总计 9 |' i  {: g3 P3 l
两千余条,包括了己卯本双行夹批的全部(除一条单字批外)。其中有一批非常重要的
7 X  ?" `: j  U批语,如第二十回朱笔眉批「茜雪至 『狱神庙』 方呈正文。袭人正文目曰:『花袭人
7 {0 u0 ^4 W5 S3 d! O6 }* A  m! L有始有终。』 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 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
7 H; }5 s$ X. p5 [4 F# W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
- R& T6 n/ B1 Y! q; e8 C
* D: d0 E* s$ h# S7 I4 S一、此本第十一回之前,除偶将回前总评与正文抄在一处外,都无批语,为白文本。 ! M( g% E$ A' _7 B% p/ o. v
朱笔批语全集中在第十二回到第二十八回。
0 @5 H% I- I4 Y1 p8 I. l
+ F% w4 Y7 a  p9 s" S0 ^一、此本抄手不止一人,水平参差不齐。最后一册质量尤差,讹文脱字,触目皆是。
+ t2 C0 m: q$ H+ O( }在后世流传中,曾经读者旁改过,多属于臆改。后人加批的,有署鉴堂、绮园、玉蓝 + Y$ l% l1 N( D2 L
坡。 ' y- I, n0 ]4 E2 u

& c8 _& G8 [: n一、纸色黄,周边褐色。批语朱色与燕大图书馆章色几同。已经 「金镶玉」 法精心装裱。
; p" t& ?7 C* s
2 c  H% k! ]) |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家中,徐星署一九三三年初于北京东城隆福寺地摊以八银币购
* t) q' j+ s6 M( a! `7 V得,格外珍视。一九四九年五月五日,经郑振铎先生介绍,燕京大学图书馆折价黄金
. p* Q8 R* u& L  @二两购自徐氏后人之手,与原藏之明弘治岳氏奇妙全像西厢记(此书最古刻本)及百回
+ S( ~; i7 C7 ]8 H0 u0 z8 [$ t" E" V: u钞本绿野仙踪(刻本皆八十回)并称燕大馆藏「三宝」 。一九五二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后,
; n5 d5 T0 N* m0 |4 S始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 b' |9 M0 H1 D( R/ n- S0 X
$ E" K  i! a# |: ~
一九五五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朱墨两色套版影印出版,是首次影印行世的早期
) [6 p# N4 H" g! Q+ V' |% g脂本,所缺二回据己卯本补入。十月出精装二册,十二月出线装八册。一九七四年人
4 d5 l9 N$ W: |! ]! w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换用蒙府本文字补入。二月,出尺寸依原大的线装本八册;十月, 0 i4 E' b+ y- I) J8 J5 k
出大三十二开本四册。
4 L, ]9 L/ g  Q) e, h. A( [: Z1 O# u; Q: \: b0 z1 S
8 n# T: T% |" J0 A2 p- b$ F! i
列藏本第四 - G3 q+ _9 M9 ^4 v% R

8 W0 I( U9 k9 u0 F6 p( b: C又称脂亚本。 , I3 S0 Q' H; L# h) N
题石头记,见于各回回前所题,无书前题页。 % |+ f# T, B, W/ ]
因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
) e; m% e0 R* ~% S! Y$ Q存七十八回。即一至八十回,中缺第五、第六回。第五十回未完止于黛玉谜,缺半 . V+ ^* i2 d& ~( O( y
页。第七十五回末至「要知端的」 下脱半页。共三十五册。每半叶八行,行十六、二
+ P9 y( o, m: [十、二十四字不等。 7 W- c  g2 E- D2 g7 w- A! ?- @

4 z& ?. C3 W1 _$ b一、此本另有一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则题作红楼
& [' q& q# G; `- N! D$ e' S梦,可见当时此名既已通用。 6 \( O. ]. U7 Q/ @. s

  c4 B$ H. b8 g) l; J1 h# ]% k一、第十七与十八回共用一个回目,但两回文字已经分开,中有 「再听下回分
% I& N8 p5 `# c0 g2 [解」一句。第二十二回缺文,止于惜春谜。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未分开,只有一个回目。 - `4 Y) `: j8 U% Y

$ _4 a) }+ `0 q# R% I! `一、此本有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其中六十四回回目之后,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题 2 ~6 e. C' C1 N7 Y
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是早期钞本的形像;又推究题诗的内容,此回应
; t9 D2 c7 `* q" y" X* P6 {* U  I4 d是曹雪芹手笔。六十七回近甲辰、戚本一系。 + V$ ^! i" B; K: t
* E- H4 `* t- N% I+ E4 r
一、此本共计批语三百余条。有眉批一百一十一条,侧批八十三条,与其他脂本完 ( C+ a$ H7 b* p
全不同。疑多为后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五分之三。另有双行夹批八十八条,几乎 - m0 Z$ F' [- ^: |; E
全部与庚辰本相同,其中第十九回占了四十二条。
/ W" P; h5 R" n* n1 s  L7 x. l! v' K- c
一、此本另有一种特殊批语是接着正文写的,字体也相同,在起讫处加方括号,并 " E# f" Z( A6 V- _/ P8 [
于开头右侧空行小字写有「注」字。出现于第十六、六十三、七十五回。当是过录时 9 Y/ G  _3 t% J. ?. B
误将批语抄作正文,后校对时发现,加以标明。 % d' m+ y3 j0 x5 J
# @3 M( Z1 D; L' x7 [6 P7 k
一、为竹纸抄写,纸薄而稍粗。浅黄色。有包角。经后人重新修补装订,残留装订
1 X. m8 k0 c' H' q线洞眼,且有装错顺序处,反折清高宗御制诗第四、五集作为页间衬纸。 ' k. j5 X) n, }2 g6 S  ~
6 b, V: f5 W6 F' u9 }' J2 L, D
列藏本为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由随第十一届俄国传教使团来华的大学生Pavel
% L5 T9 D' a, j& T% d. n0 oKurliandtsev传入俄京,书首有其墨水签名及两个笔画拙劣的汉字 「洪」字,当是他的 5 I+ O- G. D! B/ Z9 t7 X& j
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图书馆,一九六二年苏联汉学家B。L。Riftin(汉名李福清)于
- X8 s* u3 }0 i4 L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发现此本,一九六四年撰文介绍,始为
: E  z1 v  L3 G# k7 f人所知。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图书馆。   D! M5 I+ Y# ?, j. q4 A; b$ w% }6 F
' m. e6 e) @- ?1 c
一九八六年四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会同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
+ L/ v3 g! o9 g) D+ T+ _0 t) b格勒分所编定,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精装六册。次年一月出线装本,二函二十册。 ! O5 t4 ~! G+ @- o! i2 b+ L
首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序,次李福清、孟列夫二人文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 + x9 g9 E4 v' ]6 l$ ?$ e; w
记的发现及其意义。
& m/ J+ _, e! \" W! l/ [; k% c7 _. _% L8 M# K# E
  l9 _6 f$ n5 j7 b0 H1 f; z
戚本第五
! h9 i$ m& _; P$ N7 O7 N  H
; {2 X7 E$ R* s$ a) l又称有正本,上石本,戚序本,脂戚本。
+ I+ s* Z: {7 A8 e/ g9 r4 D) _" O' z题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见于封面。中缝则题曰 「石头记」 。 * O9 }' L% |. B7 F1 r
因卷首有戚蓼生所作石头记序,故世称戚本。此本为石印本,由上海有正书局印行
# G/ {' }7 c, v- l6 a( `1 U; H. v; V过三次。 「大字本」清末宣统三年辛亥(一九一一)石印前四十回,民国元年壬子(一九 * H) C- i  w: P2 o7 c
一二)石印后四十回。民国九年(一九二零)用「大字本」 剪贴缩印了一种 「小字本」 - Y- F# f) b3 m( Z
,于是有大小字本之分。 「小字本」又于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再版。存八十回,全。
0 Y! C! E: _+ j5 F- x+ @* n9 G9 I. X「大字本」 四回一册,共二十册,十回一卷,共八卷。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缩印
3 l8 |7 J! d* ^: Z/ Y$ |「小字本」 为十二册,每半叶十五行,行三十字。
# S5 X* G0 a$ u; B+ K' }& I8 Y2 ~0 c# B
一、此本抄写工整,石印精美,清楚有条,是脂本系统中面貌颇为精良的流传本。
( |6 ]' ?! C1 a; s  n6 ^# V9 l1 j抄手虽楷书整齐,但语文水平不高,文中时时可见错讹字。
% N6 d5 i' Z2 x& {$ X$ G
- C. U; l) _5 S" T一、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十九、八十两回回目,二十二回末等缺文都已补齐,十 % O, Y! F* q" X3 {% j8 ]
七、十八两回已分开。凡此种种,以下诸本大同小异。此本除第七十八回 「芙蓉诔」
& I- f$ j& d0 Y) ~5 d. h3 j后缺回末收尾一小段外,无残短。如正文文字比之程高本所改,大都同于脂本原文; - o/ g9 y( H+ o( G* K
比之其他脂本,又有个别细碎异文。第十七与十八回分回之处不同于今本。 ! {8 n/ ^  o- x
) k! P# ?& ^8 s7 }0 Y. g
一、此本有句下夹批、回前回后批的形式。回前回后批俱已补齐。批语较多,几乎
9 V3 k% o+ t! O2 m都在前四十回。不少为独有,有一定的价值,如第四回前的「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 - R! ?4 B7 t7 ~0 o1 R
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一诗,但已不好判断是否脂批。
3 U' x% e5 |' w4 S7 J0 _7 c6 s: o6 j3 C3 K/ H8 m7 s9 O1 p
一、此本眉批前四十回为狄葆贤所加, 「小字本」后四十回中也有眉批,为狄葆
0 u/ ^& f4 b* U- c贤徵求他人所加。价值不高。
3 D# D9 Q7 e% n
8 X  B6 B, l. z5 }! g: w* |一、此本底本付印前经整理,有改动失真之处,描改过个别字迹。批语有不少移位 8 u; R6 b# z) T: A5 m- _
,如将原文眉批和侧批俱改成双行夹批或回前回后批,并都删去原署的年月名号。 3 q% R* c! J/ ?* e* p! k
9 E6 F: r- H8 j: w% [, `
戚本为乾隆年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桐城张开模藏有过录本,光绪年间为俞明 & ^+ I* K! f% Q$ V& a) ?0 _5 @* D
震所得。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平子)据以摄影付诸石印。鲁迅先生一九二零年创 ' Q# x! q2 B0 a& X9 _2 V
撰中国小说史略时第一个予以重视。在第二十四篇论述红楼梦专章清之人情小说中,
1 p/ r1 j3 }" U4 J所引红楼梦原文全用戚本。这是当时他能见到的唯一的脂本。戚本是最早传印的八十
7 p$ ]  p5 ^6 f5 f8 {: j2 ?回脂本,突破了延续一百二十年的程高本垄断的局面,首次将一个真的(或接近于真的 * A" P; z% U0 @; u9 h
)曹雪芹原文的红楼梦行显于世,意义非同寻常。
; j) {& x, y9 {
4 _$ ]/ Y# i( d" E2 ?+ c原本黄绫装面,存上海时报社。曾传闻已于一九二一年毁于火。一九七五年冬,上
7 @- v  w1 @+ E海古籍书店整理旧库,意外发现迷失多年的底本前四十回半部。白色连史纸抄写,有
! ?3 t8 v. v8 ~/ r蛀蚀。版框界格系木版水印,版心书名手写。乌丝栏,版框高十八点八厘米,宽十一
/ o! w* c3 X3 ^* X点六厘米。序文和目录是浅色丝栏,微黄略带青,近于隐格。字体为乾嘉时期流行的
0 N* |& e! |) c9 `2 J1 m馆阁体,有朱色圈句,色陈暗略紫。无书名页。据鉴定,约在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抄
6 O4 E+ K, O' X: K成。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称戚沪本。   U; }3 f* \# _+ K' h
1 l" ?# f0 e4 y8 z! X( x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据 「戚大字本」影印出版,线装二十册;一 3 G* }) D( Y5 d+ [8 g
九七五年六月出平装八册。一九八零年五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全五册。
2 P3 m/ |4 I2 ^' @! w+ u" \$ X4 l; E9 Y$ t" [5 U2 J
8 m4 e) k3 o3 Y. {
戚宁本第六 5 P9 w$ x9 y7 u/ Q% i. O

. ]# m2 m- |4 M" J3 F8 j, C+ Z* t又称南图本,脂宁本。
. o3 p9 a, x& j题石头记,见每页中缝。 / F( Y9 l, M5 w* ]2 F+ |
今藏于南京图书馆,卷首有戚蓼生之石头记序,故称戚宁本。 $ d* ~/ t9 g* L5 ~$ n
存八十回,全。四回一册,共二十册,十回一卷,共八卷。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 1 P- A: v2 p) H3 p7 G
行款格式与戚本全同。但无格栏。
% K# H: |4 a4 j2 e" X2 P
2 P+ e6 v* a2 j, J% W. K一、此本抄写字迹,有的较工整,有的很幼稚。文字几乎与戚本全同,凡有正付印 . L! R! u% M1 B' H5 A: c: g
改过的地方,此本保存原貌。
# W1 ]. I1 |& g8 t1 k& E$ P6 @+ M4 T1 N  m% g0 z! S; m. W, f. ~
一、据高一涵分析,此本约在咸同年间抄成。 . w/ k; }* @3 Y" Y

  x. H% m, W& y/ s一、今存书上有标签 「泽存书库藏书 子部 小说家类 平话之属 清曹雪芹撰 石头记 0 e# ]7 X3 x8 p. z0 z6 ?$ j1 m
八十回 二十册 抄本」。
% ~0 M+ D' c" j& }" T
; A% u; X- q% f' A) f0 l一、钞本所用毛太纸,黄软。几一色,不暗。蛀痕有无及大小不一。 7 }- R) y5 g7 Q$ L5 q6 x* I/ T; y
) ~+ h- Y4 O& S1 N, m! v
戚宁本有谓在一九三零年前后曾属昆山于氏,后归伪内务部长陈群 「泽存书库」。 0 u  [+ a0 M% Z
日本投降之后,陈群畏罪服毒自杀。
" t- ?+ M: |( t5 X; {: m+ j( \' d9 Z/ @9 F  j
部分流行版本祥释:" {' G2 X" H6 z& _
甲 戌 本
" O# a% g: H" k' t8 Z0 Y甲戌本,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此本第一回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话,故称之为甲戌本。甲戌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甲戌本所据的底本,是最早的,所以此本历来为红学家所重视。   G3 t0 h9 @  V2 D3 X, |
甲戌本只有十六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乾隆竹纸抄成。 + L0 Q" S& |7 k! d, K9 z2 J
此本一开始有“凡例”五条,并有一诗云: " s& M2 P' i2 M$ D3 ^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 U' t# o3 {2 D" o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2 B0 W# r' E! t6 E  D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 y) `7 r$ ~) q; y/ a7 K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 p' K; d8 l/ y3 [此本第一回,较别本多出429字,而且揆诸文理,别本当属漏抄。此本中韵脂批,亦为研究红学的重要资料。如“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又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因命芹溪删去。”透露了此书原构思中的重要情节。 - W5 W! L( E/ u- C4 q
甲戌本原为清末藏书家刘铨福所藏,上有刘铨福跋语,青土、椿馀跋语。此本后为胡适购得,现藏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据周汝昌先生推断,甲戌本可能是刘铨福的小妾马髣眉从娘家带来的,因为卷首有“髣眉”小印。
/ v2 t4 l0 G1 r+ c1 W  i" ^
. Z! A, L) Q5 [0 C1 s庚 辰 本 ' d. ?; ~1 u4 J9 o
庚辰本是《红楼梦》(《石头记》)的一个重要版本,因上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的字样,所以被称为庚辰本。庚辰本系用乾隆竹纸抄成,原为徐祯祥所拥有,后归燕京大学图书馆,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庚辰本除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外,前八十回基本上是完整的。 1 \# K4 j1 h! L- U# ^$ y
对于此本的评价,学者们亦有争议。吴世昌先生就对它评价不高。1963年,吴先生写出了《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七十八回本)的构成、年代和评语》(七十八回本即庚辰本)一文,认为庚辰本是由四个本子“拼抄”的,书上的“四阅评过”和“庚辰秋月定本”,是商人为了牟利,故意伪造的。 3 K+ l6 A% h) T" p. ?9 Z$ c
针对吴世昌的观点,冯其庸写了《论庚辰本》的专著,认为庚辰本所据以抄成的底本,是曹雪芹生前的本子,是比较接近原稿的,是弥足珍贵的,何况它又比较完整,共有七十八回。
* G( i( c- c4 [, H) q" J( u/ O在此之前,冯其庸先生已和吴恩裕先生一起,研究出了“己卯本”是清怡亲王府抄本。此抄本避两代怡亲王允祥、弘晓的名讳。凡“祥”、“晓”字皆缺末笔。令人吃惊的是,庚辰本中也发现了缺末笔的“祥”字。如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中最后一句“成礼兮期祥”的“祥”字,就缺末笔。己卯、庚辰两个版本还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足证己卯、庚辰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总而言之,庚辰本由于保留了七十八回,其底本又是作者所定,所以价值甚高。
* H; Z3 U; S8 v' E+ d' W# P
# U0 F% i  u2 |/ ~戚 序 本
2 k4 h$ c& c8 @5 t: \- q0 [戚本,即卷首带有戚蓼生序的版本。现存的戚本,有张开模藏本、泽存书库藏本、有正书局石印本(又分大字本、小字本)。有时戚本也专指有正本。有些本子,虽然没有戚序,但抄写形式、文字特征与戚本相似,也划入戚本的范围。
6 V: F* o# _$ A1 J* m戚蓼生字晓圹,浙江德清人。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举人,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进士,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户部主事充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出任江西南康知府,不久升任福建盐法道;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为福建按察使,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卒。戚蓼生对《红楼梦》十分称赏,他在序中说:
$ q& ^$ I) S/ m" [* o: ^0 J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不区乎左右,一声也二歌,一手也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于《石头记》一书。……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如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郡;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狠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如捉水月,祗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或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万千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
5 N( }- f6 O# _: v戚蓼生这篇序文,当视为我国古典小说美学中的重要文献。他在序中指出了《红楼梦》文体的双重性、多重性问题,即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引起人的许多联想,这是为什么?再一个,戚蓼生提出了人性的深度描写与文化审美规范相契合的问题。《红楼梦》令读者“心荡神怡”,但却风雅满纸,“欲求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而不可得。再者,戚序提出了情节发展的预示性问题,即能从盛中写出衰,从痴中写出悟,从妒中写出情。这其实也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问题。总而言之,戚蓼生已经意识到了广邈深邃的人的心理世界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该向人性的深邃性、复杂性、矛盾性、模糊性靠近,并根据作者所处的文化传统,找寻出一种恰切的表达方式。
9 _; K* y4 O( U9 y* y, X2 E* L' w% s  Z+ x( L' j
其 他 ( ~% v4 ?2 Q4 M
己卯本: # q- n# V* v; q; I% u
己卯本,是《红楼梦》的早期版本之一,原由董康收藏,现归北京图书馆。它的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现藏于历史博物馆。
4 Y. _6 E& w1 H& {) }8 }己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六十回、六十七两回系据别本补抄)。己卯本从“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开头。三十一至四十回的总目上,写有“己卯冬月定本”的字样。己卯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 ; i6 ~2 [5 q( G1 b
此本中的“祥”、“晓”等字缺笔,明显是避讳。经吴恩裕、冯其庸先生考证,此乃怡亲王府抄本。因为老怡亲王叫允祥,小怡亲王名弘晓。别人家是不可能这样避讳的。与《怡府书目》相对照,正相符合。因为(怡府书目)同样避“祥”、“晓”之讳。 ; }1 P: ^" w' s2 t8 J. _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雍正在曹頫的请安折上批:
% B8 S4 q& k2 K" i7 F“你是奉旨交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若有人恐赫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
2 Z9 u" G7 `  x& e曹頫与怡亲王有如此亲密的关系,怡亲王府抄《红楼梦》,自是顺理成章的事。   Q/ T" L2 @# T+ [6 A; r
此本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原与此本分离,五十年代初由历史博物馆购藏,后经研究,是己卯本的散失部分,因为里面同样避“祥”字讳。 9 p1 _7 _8 l. Y  N  N
- X$ |- R/ g2 B7 p0 r( I
王府本:
- ~8 N0 g; p) k2 g# m王府本,系“清王府旧藏本”的简称,因内中有“柒爷王爷”字样,故称王府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 L% ^, o, {9 @6 Y4 N5 w2 G( _& P王府本一百二十回,卷首有程伟元序,书口有“石头记”字样。此抄本字迹有十种,显为十人合力抄成。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字体有异。据研究,程氏序及后四十回,是后补上的,原书是八十回。五十七至六十二回,也是后补的。 6 o5 y/ T& T3 j  Y
王府本的文字特点,与已卯、庚辰本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相异之处,系后人改动所致。这些改动,有改得好的,也有改糟了的。王府本的脂砚斋批语,也被作了整理,还夹人了一些后人的批语。 ( _8 }! S$ U% c& ], B/ F2 X+ f

3 q" |+ k8 A; ~程序本: 2 b% C6 s) I9 G9 s2 h- B2 ?
红楼梦稿本,原为杨继振所藏,书名为《红楼梦》,不再题作《石头记》,一百二十回,中有残佚,为后人所补,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收藏。抄本有多处改抹。曾有人认为,这是高鹗增补后四十回时的底稿,所以称为“梦稿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改抹后的文字,与程乙本相同。程乙本,是第二次印刷,若是高鹗底稿,应该和程甲本相同才对。所以,此本不是高鹗的底稿。
. A$ K  c5 ]6 _7 a* U3 q( K9 d梦稿本是由多个底本拼凑而成,抄手抄得也很草率。从文字特征看,处于己卯、庚辰与王府本之间,是前者和后者的中间状态。此本后四十回基本上同程乙本;但也有一部分相当简略,当是抄手“偷工减料”而成。   B  X9 f! s. g$ C1 V# N0 N
4 {: }$ l# f) u/ T- v0 {
红楼梦稿本:
: V1 H' _0 ~- O舒序本,即舒元炜序本,又称“舒本”。舒元炜,杭州人,其序作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此本现归吴晓铃收藏,又称“吴本”或“吴藏残本。” 5 j3 M! M/ q+ g' B9 h6 E/ L$ ^
舒本只存第一至第四十回,也是一个拼合本。 ) k% v+ ^8 y0 e; {7 B
* r0 T) e' l. i' e. }( ^
郑本:
4 _* |) ?, C8 I7 \5 x( ]6 @郑本是“郑振铎藏本”的简称。此本仅存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回,内文题“《石头记》XX回”,而书口却作《红楼梦》。二十三回听曲文一段,比它本少270多字。二十四回小红的出场叙述,也与它本不同。贾蔷又作贾义,贾芹之母周氏,此本作袁氏,等等。
# e& q; `: P% A, ]% f* K
6 m% r. v$ U: [$ O靖本:
" Y5 G- p; T* d所谓靖本,即“靖应鹇家藏本“的简称。六十年代初,南京有一个读者,用钢笔抄了一些批语,寄给北京的几位红学家。这些批语与甲戌本等其它本子的批语大部分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批语,颇能“解决问题”。等到大家索要原本时,此原本却“迷失”了。所以,有些红学家就疑心,这个本子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批语是根据其它版本拼凑、改造的。 4 p3 h1 O1 d( N2 s. R
靖本的可疑之点甚多:
7 y, ~0 y  m3 I5 d1.若说抄写者不知道此本珍贵,为什么花力气抄下批语?若知道此本珍贵,又为什么将它“迷失”?迷失的原因是什么?谁见过这个本子?除了藏主及抄批语者外,还有人能证明吗?
* ^) A9 D2 {/ n9 c8 t2.脂砚、畸笏为一人,或是为二人,是红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为什么靖本直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7 ?8 K& C3 Q* H$ T3 J! m# A6 f6 Z3.靖本有些批语,错乱得简直让人无法卒读。如四十一回一条批语“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口口口(口据说为虫蛀去)”。周汝昌先生校读为:“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戏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错乱到这种程度,只能解释为是人为地搞乱。再拙劣的抄手,只能一二处颠倒,绝不能颠倒到全句不成个文句。这种手法,只能让人疑心是在假文物上添铜锈. 0 w8 g& O, T& p: f& I1 ]
靖本的真伪,当然一时不能定案。但原本未出之前(假设有这个本子),严肃的学者是不能仅凭一个钢笔抄件,就将它当作“资料”的。
6 p/ u$ o. ]8 d. e# r/ _
0 l9 K8 w+ o) j8 j" k5 m梦觉本:
' z# u8 W: ], {) l- z梦觉本,即“梦觉主人序本”,因此序作于乾隆甲辰年,又称甲辰本。由于此本在山西发现,又称为“脂晋本。”
: g2 `* u! H( u& y- w/ [7 A1 @梦觉本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抄本,有少量脂批。   T: o! E, m' u- H8 `
梦觉本的正文表现为删节、简化。某些“叙述人”的语言,被抄成双行小字,与正文相区分。这些特点,全部为程甲本所继承。被抄成双行小字的叙述语,在程甲本中全部被删去。这证明,程甲本的底本是梦觉本。
0 z( o7 ^! l/ ?$ O$ g; F7 s7 u8 a' X; Z% K# I
以上是脂本现存的一些简要情况,曾经有人专门写过文章对脂砚斋进行过批判,认为脂砚斋是稍晚于曹雪芹的文人,获得了曹的信任,得以获得部分手稿,假借作者之名评书扬名于世,如果照这样的观点来看,脂本简直就是聚满毒瘤的大毒草,留之百害而无一利。持这种观点的多是从程本一百二十回小说的内容出发,来反驳脂砚斋的评语,认为评语中荒诞不经、自相矛盾、充满自我标榜、严重夸大其辞。但从已考证的脂本系统资料来看,脂本在前、程本在后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仅从前八十回程本修改后的文字与脂本相对照来看,也可以比较出高下,读者如果手头有两种版本的话,不妨就小说前部分内容对比一下。另外,在明清小说发展到鼎盛时期,书评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评书人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文字的欣赏,而逐渐演变成对小说整体结构的补充和再创作,这一点从一代奇人金圣叹评点《水浒》和《西厢》假托古本之名腰斩小说并融入自己创作开始,又有毛宗岗父子假托圣叹外书之名修篡《三国演义》、张竹坡笔削《金瓶梅》,《红楼梦》的评点也同样具有小说再创作的特点,在脂评中也曾有感叹金圣叹不复生的语句。作为一部小说,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很多小说具有野史传闻的特性,涉及朝野、抨击时政的话题是不可少的,为了免遭文字狱的迫害,达到小说传世的目的,在小说中有意借喻说事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比如《金瓶梅》就明显具有讽刺明代严嵩家事的内容,但有时往往因为把史实埋藏得过深,读者只注意其表面的情节内容,而无法去留心发现隐写在文字后面的内容,这对于作者的创作本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Y3 b- l8 h6 v! n
) B! P  o  }, |# ?8 x, [- K" r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其他小说不同,脂批和小说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从已知的最早版本甲戌本开始,到曹公逝世前的最后一个版本庚辰本为止,脂批一直是做为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补充,起着引导启发读者思路的作用,作者自己形容此书“十年辛苦不寻常”,所谓的十年,在作者去世前七八年传抄的甲戌本上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话,可见曹雪芹在此前的十年,一直从事创作工作,而到脂砚斋甲戌年抄阅再评的时候,全书已经基本上写完了。之后的数年,曹雪芹一直是在从事对内容的完善和评语的增改工作,对于小说的结构,再没有做大的调整和变化。

: q% t( ~* ?: r3 E"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0 01:56 , Processed in 0.0838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