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88|回复: 2

永恒的记忆——抗战画展之版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30 07: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3 e2 K9 p, ^2 a  \' q9 O* L% v
《“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 ^/ K9 z/ n# R9 z; [4 e" \* j
江丰2 m# d! H+ L5 x2 D2 j) H2 c0 M
版画  C! z  Y! G* V. U: P' t  \
1931
! w' ^1 g' u, b7 J0 L12.5×16.5cm 8 k3 D5 W& G3 a4 q

% M! b3 l( i# R, _) \3 f8 |0 U江丰(1910-1982)9 k# h. b& |5 x& T" @/ R) |
  原名周熙,笔名固林、高岗,上海人。1992年参加(白鹅画会)。1931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活动,筹建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继而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所。1932年与艾青等人创办春地美术研究所。曾于1932年、1933年两次被捕入狱。1938年赴延安,负责编辑《前线画报》。1940年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邵主任。1946年到张家口主持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工作。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5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79年平反后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化部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 $ e' y& J0 z) V  {

+ ?2 K, ^3 i* s
7 L6 ~' y+ f8 b* \+ C. Y' {2 B' |  E《到前线去》
- L1 x# g# r, d$ D胡一川+ g5 K+ a0 O/ @$ G! D$ B
版画  J5 l7 C( u3 X4 c3 _& u) z
1932; U) G$ V1 l2 ]: L9 N7 l
20×27cm 0 p: N0 i& e3 r+ N
' z1 P6 ?5 h# J4 l8 {0 {
胡一川(1910-2000): f. d# O- x" d$ z9 \
  原名胡以撰,化名白夫,福建永定人。1929年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0年参加杭州一八艺社。次年在上海举办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被捕,三年后出狱。1937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1938年随鲁艺木刻工作团到敌后进行宣传工作,并任团长。40年代创作了一批套色木刻,在我国解放区版画史上具有代表意义。1950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党组书记、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顾问,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等职。
& n% w. U' T; b" _! I& N% T' X3 W4 _8 ^2 j. [

( T; |5 \  t4 n" y9 }《怒吼吧!中国》, d% s1 I0 A- l  T6 h
李桦
  ?, @3 x: [+ H* ]' l% L版画- O5 _% X0 `: I5 k& H9 D% G9 L
1935/ D8 E2 B2 ?; @$ G( l- X/ @/ A6 Z
20×15cm
) f4 E: I! e$ P! {0 d& y
5 H6 U1 Z) H; A9 I8 Y; ~" [  c李桦(1907-1994)
; N' e7 }; ]. g+ j4 i1 |  广东番禺人。擅长版画、美术史论、美术教育。1927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九?一八”后回国。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随军流转于湘、赣一带,举办抗战木刻展、推动木刻运动,曾发起和组织“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7年应徐悲鸿邀请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投身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作品以传单形式出现在游行队伍中,如《向炮口要饭吃》、《团结就是力量》。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怒吼吧,中国!》、组画《怒潮》、《劳动后备军》、《征服黄河》等。
2 `9 j# h* O3 M2 h  J4 @( X3 M
1 z# v( J  P) q7 p4 |; Z

: u- D3 z' L  K  ^$ V- I& K《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8 D- m/ o+ X7 X8 j% `7 _4 Z3 q
刘岘- T5 }5 g5 N, I# m
版画
" X' B: ?% K$ @  s0 z1938$ p5 c3 i& X, F( x* }/ |
9.1×10.2cm
% g9 I* r. u% e: C5 F2 e! S( k
3 o! Q8 b: `  a2 F5 m" K; j刘岘(1915-1990)2 _' `5 _6 Q4 R' M$ N% _
  原名王之兑,字慎思,笔名柳涯、丁普,河南兰考人。193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与黄新波创办未名木刻社。1934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1939年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9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1949年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5 c2 j1 P/ a8 d1 A2 h, }1 r1 r

. l, ?* K; U9 E- h
4 h# V- z- t5 [0 Y0 u! p$ F《在祖国的旗帜下》
2 U5 Q' D- ]' E* ^7 {; N* I4 S万湜思+ [4 k1 |- l+ X' y( s
版画
* ~3 t' Z0 F6 p+ [6 p1945
% a* q% a# `1 O& `/ ~2 t17.3×16.6cm
( P: }  x, a5 O" |" r2 Q
5 O' b0 O# K2 n* x& Y" E9 H万湜思(1915-1944)
9 ~) z8 V9 x* p  近代版画家。原名姚思铨,浙江桐庐人。抗日战争时开始自学木刻,作风严谨精细。1938年11月在浙江金华和项荒途等主编《刀与笔》杂志。作品有木刻集《中国战斗》。
" j' B5 o, x& H
' B% Z% h. S9 c: E6 P
6 z3 q0 q& k5 h0 I《八百壮士》: @( |2 N3 T4 Q; O$ F
胡一川/ M; v7 u. }+ P# O+ b
版画  {! }/ N- Z, ~( S$ r
1938* o# z# j' T5 g: D
16×20.4cm7 q' Y! T. F" J, @0 Q
. m& w, B  T( h* U0 Q. ]
6 E, O* m# a, f- T& K
  《末一颗子弹》
3 Z) p; B% u2 D7 L/ E- H9 p张荒烟
  X  G8 C7 `7 a2 C0 ^版画
1 o, B' z  c* t  @! o. m1941
/ X7 M( }: o9 H% d17×37cm
# R  F9 w, {4 `3 Z
4 a( L( @0 f2 c- ~( z0 C张荒烟(1920-1990)* w6 i' g6 ^5 \: _
  笔名荒烟,广东兴宁人。擅长版画。自学木刻,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任《大众画刊》、《抗地真容》等编辑。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5年后曾到台湾工作,后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1949年后任《光明日报》美术编辑、美术部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作品有《搜索残敌》、《末一颗子弹》、《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汉水铁桥工地》等。0 [' ~9 s+ H5 {- `
$ D1 w! z, ]" r* ~1 Q1 G+ p0 v
* y/ }7 U$ R" P  t2 {+ C: Z# [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 J9 B; [  f: N  I, p3 v彦涵
$ h' _% s1 T1 C7 A, e. e1 h! Q8 `版画+ e* f0 Z, N4 Z+ J0 i5 I
1943# G8 t. b: ^4 f# \
22×18.5cm * K% S  [$ y4 I

4 ]$ W5 x. b* M3 E7 l彦涵(1919-)
* q! {  E$ z& W1 s  江苏连云港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38年杭州艺专西画系毕业,同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到太行山敌后根据地从事美术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历届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事。曾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有版画《审问》、《百万雄师渡长江》,中国画《渔汛图》等,《烈士颂》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 k# a3 M5 K, c

5 p4 `+ c  g4 {
0 R' H% ?+ W9 y5 _《妙计御敌组画之一》
! ~# d. m, s/ T$ D( T, q1 \罗清桢8 J- D! I" g- g
版画" `: t, L# k. P6 a5 |- L4 `  f
1940
8 E2 S' b8 a8 E/ z- U: r% T( u5.2×7.6cm 4 v. J: `: i8 G  h7 f+ R6 i

+ {  j0 K5 q" u3 j6 E罗清桢(1905-1942) ( X$ e4 T, V2 z8 Q- a6 w, c  ^7 X
  广东兴宁人。1931年在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返回广东,先后在梅县丙村中学、松口中学、大埔百侯中学任教。1932年起自学木刻。1935年他的作品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1936年他在大埔百侯中学任教,曾组织(百侯美术研究会)培养知识青年进行抗战宣传活动。他自己也以抗日救亡为题材创作了《抗战三部曲》、《一个难童的故事》、《菜刀下的鬼子》等作品。1940年到赣北参加战地工作。主编《战地真容》。1942年11月25日因患结核病不幸逝世。

# K. X; A% e- \7 Z9 g& K
9 V/ G9 q" Q& R& e6 t  E
' x: U, s2 W* a- d
《妙计御敌组画之二》3 U2 x/ |/ h6 g! c+ x9 ^
罗清桢0 f# d4 ]9 z) `) y8 ?
版画
& s7 |) H2 g( {0 h3 Y/ N1940! G6 m: D* U6 G+ Y# i  t
5.2×7.6cm
; v/ V0 K, [* }0 A/ T3 R7 r5 q) G; ~7 j7 L* Q0 z& f" p$ C

. ~( `; m2 C! w, O+ T《妙计御敌组画之三》1 p9 N2 b' m6 e
罗清桢
& u6 h$ b/ N9 i版画7 w2 g; _- y6 m
1940$ t( A8 e* d  S) S
5.2×7.6cm
2 M# B" m* ~+ Y; M7 B4 n4 e8 }( E- k3 G5 u$ L! L; V
; {+ Z8 w, [2 m: q/ d" i6 j7 W% W
《日军暴行之一》
8 m% f- t* c5 T( O+ h. V" }# D* G2 o/ W张在民' G+ H4 w+ z2 s9 D7 M
版画% c1 r; c$ [, {: V, K
1938
& s" f) K9 ~& a' }) \7.6×10.3cm ( J6 p2 x6 K8 \2 y' F! [
6 x  _; x7 y5 M  u+ s3 I
张在民(1911-)
& f! H4 n% F/ T% n) h3 l  别名惠民,原籍广西南宁,生于广东佛山。1935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油画系。1934年与李桦等组织广州现代版画会。抗战爆发后到广西,曾任南武师范、桂林中学美术教师。1941年曾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50年代以后,从事祖传中医业务。曾任南宁中医学校校长、厂西中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 y: `; a5 I+ ^' t1 D& B" n0 e2 h# X. a1 Q& }5 l) \
2 R. R, [* C1 X. O6 H  l* W5 B" Z
《辱与仇》
) U1 a& u; t% ^李桦7 y: i) G$ o9 ]+ Y6 Z0 W, ~% h* M
版画
, W" @9 s3 ~. g1940
! T$ r( Q* [& K! R- p& U& O8 F18×21cm
1 L1 {  t# c2 }2 p$ h# E! i
  ]* ^  _- y% F; o7 a4 A
7 Q/ w4 F3 s/ S" T  |: J7 R. y" q' P# ?《码头》8 Q4 a; j8 e/ W6 B5 j& G6 e
林仰峥( C9 o  J& u1 x" x, x$ v. q
套色木刻& D4 A5 \! r6 r
1942# E8 \1 G6 O8 K; K
14.5×17.5cm
* M  O9 K0 t% L
$ L- q  P/ e4 t+ T. S林仰峥(1923-)
5 F  {# Y  X2 B: {  别名小林,福建诏安人。擅长版画。1939年曾任《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美术编辑。香港人间画会会员。1949年先后在华南文联、广东省美术创作室工作。历任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画丛》副主编。作品有《神圣的教堂》、《码头》、《爸爸在工作》等。
. \2 A  ?% s5 A8 N: m' @  ]5 S0 J
" @; L, S) ~7 Q. X
/ t% F) @/ y+ t, v$ Z《重建》
- t; l! @3 G3 m% {4 J李少言
( }3 `% n/ s: a$ U3 |$ J) P7 E版画
0 h/ Y( [% R5 @1942" u$ R6 @- g& _) r! f
32×24cm
' f1 j1 H) c0 p& v( ?# a$ A2 r7 z
6 e  s/ A5 k% i李少言(1918-2002)
6 D* ^, ^4 \, ^. o$ k/ N1 {  山东临沂人。擅长版画。1938年到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学习,曾任八路军120师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的秘书,晋绥边区美协主席、晋北木刻工厂厂长、《晋绥日报》及重庆《新华日报》美术组组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主席,四川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曾先后创办《晋西大众画报》、《人民画报》(晋绥)、《新华画报》、《大众画报》、《重庆画报》和《四川画报》。1991年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收藏。
1 A4 d8 i! q. a. V8 g) Z, X4 M) M" `) e/ i8 G4 X) L
4 Y9 g2 i* o5 ?( s
《饥民》
/ u! S  E2 a7 _李平凡
. i, {$ v/ N! h. k0 ^1 J版画
& L, a7 N& F5 ~; ?$ W# F5 F1939
+ t* Y6 ^0 t  W$ E. k2 m- I+ k17.4×12.4cm
$ c$ J9 r# J; n0 K- [  t  j8 M( {! k. R, [' B! d
李平凡(1922-); K. u, k, r! R5 B' ^; N' R
  愿名李文琨,别名里肯,天津人。曾在天津美术馆西画科学习。1943年在日本创立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任会长,1946年创办《版画文化》报。向日本版画家川西英学习水印技法。1950年归国。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编审,《版画世界》主编。1987年获日中艺术交流贡献金奖。作品《我们要和平》,1959年获莱比锡国际版画奖。
% ^7 `$ F" X1 O% r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07: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 {3 E) `$ x9 o, |
《无家可归》
# m; ~8 R5 B9 W. K王树艺
9 J) x4 m" y# S& z: t5 _* \* z8 p版画
4 _; n" p) w) {6 o3 e# A1940. G5 u5 c2 S; l7 ]* C+ D
14×17cm " N0 r' Y6 {* r+ ]- A1 T* E
( p9 M3 h) F+ U
王树艺(1917-1999)" q" u/ J) `+ r8 z+ r* f, r$ |
  贵州毕节人。擅长版画、中国画、美术评论。1934年参加草原艺术研究社,自学木刻。1942年学习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历任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名誉主席。
( T, w6 }0 W9 v+ ]+ K7 n% ?: j9 X/ O* x' y
* y7 U' Z: W3 O1 j$ Q& q$ a
《候水》
2 f, s6 \/ \- s; ~# [4 Z王琦
& n. f1 ^" D% _! l版画
- O# w) u$ g+ _; }4 Z4 f1943
3 a* X, }5 E& d+ s7 e8×21cm
# Y. L5 \6 f" ^# Q7 k* b  p( m; ]' _, g( f6 J4 G: T
王琦(1918-); D- n2 b" D0 x$ h. G8 H- U
  笔名文林、季植、若木,四川重庆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曾进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抗战初期在武汉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敌美术宣传活动,其后在重度参加由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同时任教于陶行知主持的育才学校,并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2年初当选为中国木刻研究会常务理事。1942年至1949年先后在重庆、南京、香港担任《新华日报》、《新蜀报》、《民主报》、《新民报》、《大公报》、《星岛日报》的美术副刊主编,为香港人间画会理事。1949年以来,历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副主编,《版画》、《美术》杂志主编,先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主席。
8 C- p0 \2 ]/ p/ ^6 b* w9 h% D7 I( M' m) j

! i5 x) r6 n1 X, V3 p   《武装割稻》
% R3 U* D7 q: I# M( D% O2 x宋秉恒
* o! g0 o$ m. M; ^7 N4 y版画
5 s$ T: Q0 C& W; l7 _4 l1940
% g0 P# T* O4 i$ M26×20cm
# B3 j% n( P  [3 G. T  X
  N2 D* P. `! r: z宋秉恒(1912-1991)
8 ~5 I5 ~+ Y, t, q+ i+ c  别名宝常,浙江绍兴人。擅长版画、油画。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素描教员,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飞呀飞,飞到北京去》、《集体筑河堤》、《抢运》等。
8 T2 X3 f: o2 ]! a9 a9 F
, {) s/ |- q  Q6 e' z
) n0 Z2 b2 A$ X  n  《商定农户计划》
' ^1 C! X$ O  E1 I) }% k3 p1 r焦心河7 _) w/ J" G$ t: D- U
版画* R- X9 r1 ]4 T: h2 B
1938+ t/ B/ F( C1 A0 e- f" h
15.3×19.2cm : C  e# e3 U. x& X. [

+ _3 i0 r5 j) `7 D: x$ M焦心河(?-1945年)
2 ~  w( A: b8 }( T% C, P  河南人。开封美术师范学校肄业,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后在美研室工作。曾参加部队文工团赴内蒙工作。
2 b8 Y9 t: K# i7 z) j
% }$ w0 n$ L1 [# J: K) o& R' a" s. E! ~  E; o# }
《离婚诉》4 p' _6 j" t, g
古元
. ~) N5 J* {9 K; P% f版画$ C0 u. [% ~3 d6 v- A
约四十年代早期
4 }" u; n/ T) M) l/ k9 T1 a
; A, E5 t- b& \' F2 C古 元(1919-1996)
, X0 k* s5 t+ m4 b/ r+ v* A% r  广东中山人。擅长木刻、水彩画。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参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作品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等。
5 p4 s/ P2 I1 O# G) L( k% e+ L1 O- N# `% i" A$ y
6 [0 G6 d5 ~" }4 D$ }: i- _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7 a# Q3 U" d& u7 S1 n: H
沃渣; B6 G7 C0 l  V9 `7 u9 ^9 M
版画
) B( X$ h+ x7 ]% U5 w) r" U约四十年代早期
1 s/ m3 `. {+ P, m+ E  g! z  r- O/ @
沃渣(1905-1974)
7 T) K$ y" K7 q* \% E. U/ \  原名程振兴,浙江卫县人。1924年入南京中央大学绘画系,1925年转学至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5年被捕,1932年出狱后,从事木刻创作,参加了野风画会、涛空画会和野穗木刻社的活动,并经常在《新农村》杂志上发表木刻作品。1935年参与组织铁马版画会,次年参与发起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1937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主任。1939年任晋察冀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1942年创作《八路军铁骑兵》,荣获边区鲁迅文艺奖。1944年后,历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研究室创作组组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东北画报社创作、邵部长,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委员、创作室主任、图片画册编辑室主任等职,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R0 I6 B: y, j8 o) |
1 p6 x# T+ `( N
. p- E8 T% S7 S# Z, O, v6 D7 U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5 a5 B/ @" J9 }/ Z吴耘2 N5 {" ^6 @& t/ Y. j" Y. f
版画
- |9 W8 [8 b/ S  ]5 P' d: h1946
' z; m5 A( Q" [* x5 L13.9×14.6cm
7 r+ A( c) W6 k! f/ s1 u1 Z% V0 j+ q5 u, c- r
吴耘(1922-1977)3 |, w& ?1 t, k  O, [) c
  上海人。193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0年入苏北抗日根据地,任盐城华中鲁艺分校美术系教员。后至皖中任《大江报》美术编辑。1945年后,在二纵、七纵及山东《华东画报》任编辑。解放后,任上海《华东画报》记者。1951年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编第一科(《工农画报》编辑室)科长。1953发年任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漫画》编辑室主任。1955年调北京,任《漫画》月刊副主编,后任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 , ]7 [, A& d) P+ f4 l

9 I( q( D7 y/ B+ n3 f" I* j- L$ Q6 ]7 |' Q. f
《丰衣足食图》
! m8 r! w1 n4 j力群' P4 b6 A) @2 Y! v5 }
版画0 K0 P9 j* s  e4 y) q
1944" }& T8 D! b9 K$ W: V
16.7×22.8cm
$ r' L7 l4 @9 Z% e6 o/ d
6 w. `5 t- q* @# N& H力群(1912-)3 v# Q$ p7 S# V  h1 A* Z/ Q& R9 o* j
  山西灵石人。1931年入国立杭州艺专学习,后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和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与组织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任常务理事。曾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晋绥文联美术部部长,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术》副主编,《版画》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m' c; U' f- w) F2 W& Q" R, |

/ F. i$ a5 }- A1 P" \+ s1 y/ k5 Y6 j, E2 L' y* C' [9 r
《活跃的游击队》
2 ?. G9 m( o! A1 n. k酆中铁
9 f4 `/ `# ^3 K2 ~% R8 V6 P版画9 ^, m7 p% P5 H# d
1937$ ^( l: _* O6 G; k- V5 E+ P' l
18.6×10.3cm
7 ]4 }9 ~3 u( f7 U8 w; A0 B
* c4 E' P" \4 Q. _酆中铁(1917-1999)4 F6 G8 m. U  b
  四川广安人,1935年在上海自学木刻。1936年在重庆开展木刻运动。1937年组织“重庆木刻研究会”。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创办“中国木刻供应社”,长期从事木刻运动及创作,为我国早期木刻家之一。曾参加1938年、1939年全国抗战展览。1940年参加莫斯科举办的“中国艺展”,其作品《北平,我们游击队回来了》被选引为纪念卡片。解放后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表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江东去》获得广泛赞誉。1991年曾获“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 ^2 H+ O' Q) X

5 l3 Z! O% u1 k$ R3 S/ f
# w$ o6 Y5 f* D0 U) v《芦沟桥战斗》
% `. Y7 h* v- Q$ n5 o" F胡一川7 X4 A+ [8 B; H- j+ z& h+ u
版画% i9 P1 s* x7 c# V( n  {0 x0 f9 f
1937
. [" D2 l6 b8 ?. j- H& ~* {15.5×20cm
" e9 o4 r! u8 {9 B1 i0 [. F, s' a1 b5 X  r4 o
9 ?1 d# p1 ^# t4 f8 D4 X
《抗战总动员》8 q7 O4 F2 t% S6 b$ y
沃渣
/ D6 W, h) {/ v# {( Y% p版画/ t" H* A6 Y/ C
1937
! G1 r$ q2 k0 S  G" [' Q9 @15.3×21.3cm
1 L4 P+ {  o6 z
6 ?& z# c; T3 i' g- N2 L* A5 p4 J; \% R8 [1 C
《光荣的战绩》3 }+ y3 c( d3 H
陈九
  K( g1 @7 R% X* E' j' r7 U版画
+ [6 D/ }" _3 G; I8 G- {1938
& J. P5 G% A. A# F: F" V$ \7 w16.1×11.8cm
1 w/ ?1 S* `9 J1 u* I
5 E  I5 ^0 ^! E, f陈九(1916-1942)
9 u6 x: V$ ~) [& U7 B$ a4 L  1938年曾参与发起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为理事之一。1939年初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同年底,随华北联合大学进入晋察冀,曾创作《运输队》、《二虎回家》等作品,1942年不幸牺牲。 2 B8 z3 b+ i, c" `" m
8 t) g$ ?7 h' q9 D7 Z

2 X3 P4 P! y6 J《谁无姐妹 谁无妻子》
4 b6 d0 U3 K9 e6 D4 Q6 c酆中铁  }% ?1 K( d# z+ k3 _- O% c& D4 B+ B
版画) [, @% R- y' {+ O
1938
( {  r! J4 h  d6 @; Z) g24.5×15.8cm  D# j3 U; ~. |

+ o9 A+ a  d4 l- E, r  e& L6 O  x7 {5 \% v9 ?8 f! E# Y: F( J; O
《敌机轰炸广州》
* f2 w- W2 r! J张慧
4 H; l# ^8 \" s/ D版画1 n4 k" D6 D6 L
1938
4 Z. i# [* Y) ]3 I9 R" _* f13.1×18.3cm# ^/ S% `' R" j$ ^6 B- z; u

& X! A1 f% j$ z* M张慧(1909-1990)
5 L! O( r# l' k  h) F: D1 b, z  字小青,后以字行,广东兴宁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西洋画科。毕业后即回家乡,先后在兴宁县立中学、梅县松口中学、焦岭县立中学、大埔县立中学任教多年。1932年在梅县松口中学任教时,与罗清桢、陈铁耕同事。在陈铁耕的影响下开始木刻创作。1940年曾与罗清桢一起编辑出版《木刻阵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40年代后,因反动派不断迫害,只得离开教育界,隐名转业到经济部门工作,结束了他木刻创作生涯。解放后,张慧一直在经济部门工作,又在广州海员医院从事财会工作。
3 M: B8 g% ?( }" Y, g6 h3 A# b; o7 d( K3 k5 W
( j: `; Y. M/ K) Z4 X7 X
《火烧阳明堡飞机场》
. t: F  S5 _# l. t3 O5 X艾炎3 l; x, i& R. O9 }% n) v% G, E
版画$ I; f* F8 y. d( k$ D: i
19381 @; R! i9 {* W
12.8×10.1cm
5 B; [4 f5 s  z) B! A
( x: @* i7 j, m' D艾炎(1914-1998)
9 m2 m) V7 O8 T4 @% a5 V  原名文誉扬,香港新界新田人。擅长版画。曾在香港大埔师范学堂学习。1937年起从事抗日美术宣传工作,后任鲁艺美术教员。1942年在八路军华北战场编辑彩版《战场画报》、《西南画报》等,并创作版画《平型关大捷》、《娘子关大捷》、《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解放战争时创作版画《在风沙中进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战士读物》社副社长;总政文化部创作组美术组组长;外文出版社编辑等职。作品有《晴》、《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师长刘伯承》等,1991年获中国新兴版画家鲁迅纪念奖。, E+ S$ J$ B8 q$ M
) P7 Z0 g" E* H4 q: a2 |

6 b3 s$ n9 r$ p6 W4 m《全国抗战》
8 J, {% F) t* Y4 |+ {林夫& C5 ~  O; \" ?) t
版画
9 ]6 M; S' D' i! N% r' r0 k1938$ l) L' f! }8 ]2 j' _9 V9 }- T& t
14.1×18cm
, H% c( Q/ h& ~* ^/ T1 y
  h9 W6 ~: k9 t4 d0 |2 I林夫(1912-1942)- y- |7 W! g7 Z: O: A: h' v8 @
  原名林裕,浙江平阳人。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专习木刻。1938年到闽浙革命根据地新四军流动宣传队工作。1939年被捕,关在上饶集中营。1942年参加赤石暴动,不幸牺牲。1941年创作的木刻《押解革命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T! s9 x% z! h7 b

/ m& t* k5 p1 M% ]% Z, _, y4 V
$ I% p7 j5 P2 W* p+ v《不放过一个敌人》
, T' f- z; `  F  O3 W+ G  u5 e施展# [3 Y3 K; X7 U
版画2 e/ w! J8 M( I0 ?: a4 p
1939
; O/ b& r- _- y18.5×14.3cm
7 Y5 m; s4 o7 }) B2 Z3 H, P
) y4 c( g& @4 r! j. W; P: M施展(1912-1993)5 d: z9 A& C7 j
  山东临沂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任延安抗战剧团团长。1940年入党。1942年任延安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1948年到沈阳,曾历任东北画报社社长,沈阳市文化局局长,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辽宁省文化厅厅长,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等职。
# }$ g. I, t: r' b1 w7 n) o' f; I+ x

8 \+ l" l( C, s/ n& C《趁胜追击》# A2 w3 W- P7 b
罗清桢' Q) C* a4 Z! ~+ I
版画
9 h* t  d3 t9 q: A. k& n1939
8 @, l; e0 I3 Q6 |# V; F6 }4 [% p11.3×8.4cm
6 ~' R9 ^" b8 h! \
1 l$ @' D2 a6 R( a8 B& @# x% Z6 w* ?4 H6 w% A2 D9 L3 }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E, l8 V& G3 Q7 @宋秉恒" K4 E2 g. c2 f7 b$ ^7 @6 K( ~
版画) @6 t# w+ |2 I8 A: l- n
1939
* \, H: m2 d3 T, S" y27.5×19.5cm
% M1 j$ ]5 j+ r
5 I% c) ?. _( c1 q) `
8 v1 m+ J" y2 r( t《在失去的天堂里》7 r8 y  N' n7 y1 }+ }
万湜思
/ U6 a/ S, f0 p* @' g* F版画
9 D3 F& U, O7 t. z2 |1939: a: A! l* {8 }/ y! k" |
18×13.3cm
  g/ ~5 J: q2 E$ O! l% H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07: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l. X& K( \- I+ {4 b2 L: S
《夜袭之前》' L: ?  H% l2 X/ h
刘建庵
6 L# I. Z- i2 x3 D6 h版画
$ f+ H" Y- r1 _1939  d5 t4 w: N7 ]1 [
27.1×61.1cm ( c# T* T) h0 e* h

, n$ {7 u9 T$ R0 x9 Y0 ~刘建庵(1917-1971)% }# X) P* n0 _! {
  原名刘乐群,山东邹平人。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在武汉参加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为常务理事。1940年在桂林任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讲师。1941年任广西艺术馆研究员,参与“木协”在桂林时期的工作,木刻创作极为活跃。1950年以未,历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秘书、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副处长、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阿Q造像》、高尔基《童年》木刻插图及木刻连环画《死里求生》等。 4 E, P; s" _/ q$ B& |0 `$ u

6 ~" N; b( Q( ?3 O) N& ^; j
. B# m! ~- l! }, |  《野蛮的屠杀》
5 ~0 B/ M7 ?) N! K, k  F王琦3 w& T4 J) ?, G! v1 Z/ L' h0 g
木刻
: V! r  K0 b$ U! }$ V/ P1939
2 c  h& D5 B) Q8 W$ R  T15.2×11.3cm
( h; Q0 t. @# K8 U& s) \* L8 T& _9 W. s1 G
1 Z: u$ [1 c' x& L8 h, A
《响堂铺伏击战》* K5 n8 Y" F& H4 m& x4 i' u, H
艾炎
% w3 V) i+ c% q0 Y* x5 f, N8 y3 K" I版画. r2 w0 u7 @2 _, ~1 z% x7 d
约四十年代早期5 X% i; q0 @" |: o) I
13×17.5cm
1 J4 ?/ v! U4 f9 J3 F$ h9 d
& {# G2 f# D( Y$ ~) Z5 l' b4 |" P4 N2 ?
《疲靡厌战的倭哨兵》% s3 x& N& t: I( K
宋秉恒1 y# g! a0 W: e5 ]
版画
+ E; w$ Z# e9 ?. Q4 A, p& \1940
& W! I& u8 ~8 i+ D3 L+ W25×18.7cm5 ^3 l1 V' g* v  i/ O' Y+ t

, g+ _) V3 ]7 E' K" D% i  M2 Z1 u( G
《月下行军》
' z& [0 ^; M. z# j刘铁华
8 J/ [+ K$ @$ a( z  E1 s4 i6 \0 J版画
1 I' A  ?6 ^3 s. N/ `1940. K$ T; o3 N. S' q5 {
23×32cm
/ [9 f) x& k& I9 `# R7 p/ M2 C- f4 P' Y  p
刘铁华(1917-1997)0 K. e% `& S' e
  笔名王军、刘流、铁军、漆石午等,1933年入北平美术学院西画系,参加北平左联木刻运动。因参加地下党活动,1934年被捕,至抗战国共合作被释放。1938年到延安学习,后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在西安组织中华全国抗敌漫画木刻协会西北分会,主办抗敌漫画、木刻训练班,主编《抗敌画报》,1939年该会及报社被国民党查封,遂来到重庆,先后在文化工作委员会、育才学校工作。1942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任助理秘书兼艺术干事,与王琦、丁正献、卢鸿基等组织(中国木刻研究会)。1947年在北平,主办惠中女中并任校长,并为《益世报》、《经世日报》编辑副刊。1952年调河南新乡师范学院任中文系副主任。1956年调任郑州师专图画科副主任。1962年调开封师院艺术系任教。1986年前后在河南大学美术系任教。
$ t6 V4 l+ }; A) M) g0 r+ P2 ~/ X6 `) i8 q

' W2 g4 |, U5 n. e' ?) B5 N《帮助抗属锄草》
4 j: p3 \; o+ Y力群* r1 e9 C( z# D
版画' G1 e3 `; Q# J0 [
19408 g  c, P+ G1 u. m6 l" z
14.8×19.4cm

: U$ Z  n5 S' A) Q) i9 T

! [( V5 a1 G$ Q$ x% l
$ x" r+ v! X7 [' j- X+ y
《血战青纱帐》- \0 c8 P  c( @# z) b# l
师群; L7 c* _/ w6 }2 }
版画. U4 k; ~+ Y. z  A9 R1 d: [( y
19405 Q. `* t: B6 v( T/ y( y0 V: j! V
11×16cm 0 H+ _7 b/ f; z5 u
3 Q5 v  F3 ~* m0 H5 l1 }& }& R8 G+ G
师群(1921-1991)$ i  J) y' k- }; B! J
  山东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第一批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直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1947年进入中共华东局高级学校学习。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文革后出席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历任中南文联美术负责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主席。
8 o6 v2 w1 d3 e4 f/ U- Y& Z" u' W& T+ j9 E

/ K. r4 L5 t. Q+ o. L0 i7 ?《城堡的克服》, ]' c8 }0 |  I8 U( X
黄新波6 \/ O9 p' D) e2 \
版画
, K3 |) U  m& v0 g1 ^! g) R4 x1940& M" v0 Y7 M  ]' I3 k
10×13cm
" w$ ]0 {, P& }. [0 M6 _% R7 ^1 I' M: o
黄新波(1916-1980)7 C% m% W3 k9 ^5 ~, ^3 s  a3 O
  广东台山人。擅长版画。1932年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同时在“上海左翼文化总同盟”办的“新亚学会传刁所”绘画木刻系学习,并开始木刻创作。1935年赴日本,参加“中国美联”东京分盟的活动。次年回国,为上海木刻作者联合会发起人之一,同年选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任《华商报》新闻记者,并参与发起组织“人间画会”。1949年任广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美术组组长,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兼美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兼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6 d/ D' N1 k$ h1 w/ G* h4 `
9 a) ^  i0 x2 p2 |9 T

( b8 Z' W* @" C$ A《他并没有死去》0 n) a  Z8 V9 X& z
黄新波
6 N" J* U6 a- g2 i3 @" w版画' S3 W3 h4 R* ]. Q' F6 A- m
1941
3 V9 n1 I8 L  m+ w7 ?14×18cm
% q5 z. @0 x* W2 X0 m! g' U( V3 D/ a. w" G7 k$ O

) s+ ]$ u8 i% j+ O! u4 p. Y% C" P《神圣的教堂》' j; Y$ n, p# U: Y2 `+ D3 h# F
林仰峥5 T  |3 [0 A  q" h3 @9 \
版画; ]% d- Y7 l. g' b% d+ w
19423 u$ b* H6 S- Z) ^
21×33cm1 u; B4 T* g1 w" S
7 E% Q! o, p3 k* U2 |! c9 Q! ?
& A0 U! S6 Q! d7 _' H
《抗日年代》8 G- \4 \2 e" H$ ]$ s$ y$ p
刘铁华* Z& Z0 v7 ~9 m, Z' ^
版画
+ W& ?( U5 c  a1 u1942
% A4 X, H/ V* Z1 `47×37cm. C8 R. [/ t  ]

; Y# f4 p6 h3 m/ A9 L4 O( X+ @
, f% M; r) y1 Y2 D9 ^- q9 x《巷战》0 d9 @) [! b2 b% ?
陆田
8 J7 s! ^; z1 g  `. Y版画- Z. P- |" \1 M- R5 V% `
1943; j/ k: L# @/ p1 m5 n
19.5×15cm
' I! g* Z: L9 T  y7 V. x1 X1 g* o- C5 S
陆田(1916-2000)' }# _3 @6 ~+ t- M& J
  江苏无锡人。擅长版画。1936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抗日战争时主编《时兴木刻》半月刊。1943年任柳州中学、新华中学、柳庆师范美术教师。建国后历任柳州教育工会秘书长、柳州文联副主席、《柳州日报》编辑、广西艺术学院讲师、宾阳文化馆创作员、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作品有《秋实》、《拾柴过活的孩子》、《宜山妇女》、《赈灾大员下乡》等。曾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

$ b# `9 S4 d- t# K4 C1 p
0 }5 Z, f0 j7 B( E/ A% U/ `2 W
7 V, p# a- ^3 T" V
《重庆轰炸后》! c' G7 v+ z# D5 ?& }4 S5 }
刘铁华# P/ L" n8 Y6 U7 n
版画
1 F9 i9 E( g& X; v9 E1943
3 i& U4 Y( M% i5 [% O14.6×40.3cm
0 _# ]" d4 z; D5 V) x( t5 M9 r* |9 E  A

9 z, |' i1 s$ `  M《难民群》. Y( i+ j3 S* l2 ]" ^1 ^+ {( r
杨讷维
$ \2 q  ]  t5 I/ Z版画
" f0 u, P# B. I8 `2 q! ~0 c6 H: m1944, J9 S: }" e2 K2 S9 A8 p
8×19cm 9 X' X) X# i# F2 o& ~3 J

/ J- ^5 F, l4 _8 g8 X  [# h& s+ O杨讷维(1912-1982)
- ^0 v+ Q  u; W/ D& r9 y  原名日基,笔名聂横、若为,广西藤县人。早年肄业于广西大学预科,后在广西各地任中小学教师、报纸及文艺刊物编辑。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开始自学木刻,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开拓广西地区木刻运动。1946年在桂林以文学和美术为武器参加当地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7年到香港参加人间画会。1950年至1953年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1956年任美协广东分会秘书长。1978年任美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 # o+ M6 S: {5 a) r# N- B& h
: R& `# T7 A; i. y$ W; U
1 c( V0 ?7 X5 h1 ~
《挣扎》' \) P1 p' D' Y* Y5 U$ K. l
李少言
5 z( v9 m* h( v, Y版画
$ C+ R4 [* Y& I$ `# u6 y1942
# o: V( B- l+ V1 @1 |/ l2 s9 N32.9×28cm
- P) Q7 ~  W8 O3 i2 n, V" d+ x9 B" ~5 H) Y
+ z& x6 H* L3 v4 G( g
《民兵》
' J8 I* Z* B  x4 z+ K/ W吴劳
1 U9 q+ |* [1 |/ B0 o版画
3 f& k" u" b' x4 a$ e! P1942* t/ L! Y) u  i: S
14×20.2cm + e$ A; }: ]- u+ S# e/ q

; K7 e& S) [: Z4 j" c吴劳(1916-), J+ ~4 m4 Q8 ~9 p8 |( [* h0 n8 R
  别名尚清,浙江义乌人。擅长工艺美术。早年就读苏州美专、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早期作品有《抗战版画》、《打回老家去》,连环画《万古流芳》等。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曾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任教。作品有木刻年画《抗战到底》、《平山县儿童团》、《民兵》,木刻连环画《铁疙瘩》、《学文化》等。1943年调回延安,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作品有《南泥湾的歌声》、《民兵》、《虎啸图》等。 * a3 V" O. Q: n/ b
3 }8 n: V$ k  x4 |. f
' h) p4 X% r8 ~; H! d/ y
《开荒》7 s7 l0 F. }/ O  x
古元
9 Y( Y6 i% v7 z8 d, g. Z版画" D9 n6 k0 z( d) G+ }& R: A
1943. c0 l* Y: G* ]4 R
23.5×16.8cm( x$ a0 C& U3 _! C0 f' S

- q; r, b0 a( h$ U) [7 E  G  ]; Q2 F6 B  S
《大战平型关》6 A+ W# _/ z. P  \( _& t) E
范云% R' c. g8 k0 b
版画
8 x: x) ?5 q. t# ^( ?& L+ V  p1944, f# \1 }" V' p+ e5 h
26×12.5cm

% i& q& k. c7 q1 O% `, T
' N6 z" O4 \: ?, L

: J/ L; X7 ~( k7 E《驮回去的不是粮食》, Z4 e$ Z3 L) {+ o' D
李少言4 L+ B6 w/ g+ Q8 W! b5 o
版画
& Y/ T3 _) Y* B1 a& I1944; Q' y$ z/ l. Q( e* N
16.3×28.7cm
1 Z+ e3 I5 q; a" q$ V  @! \8 s& W2 G  w2 T! M  C1 z# y  t- U" [

- i3 h( O" B2 T0 I1 v1 @《民兵埋地雷》- Q+ ^" w: O/ }- |0 n  f; @  P
郭钧
1 M) Z, t0 d* ^$ u9 S( q( i4 ]版画; q2 s4 ^4 M3 j9 O
约四十年代早期
! L# j& g9 i& p* U; T# h. P10.5×18cm
% V7 p3 d9 H- G: ?1 ^' W
/ N2 v. R3 s, P, \郭钧(1920-1978)* o  Y+ x" |# X' `( [
  四川富顺人。现代版画家。1946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在中共中央党校文艺研究室、晋翼鲁豫边区文联、石家庄市文联及华北人民出版社通俗读物出版社工作。曾任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研究员,冀鲁豫边区文联美术工厂研究员,石家庄市美协主席,《石家庄画报》主编,天津美术出版社主任、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曾创作反映解放区生活的木刻作品多幅。作品有《可敬爱的人》、《共建新家庭》、《苹果丰收》等。 7 D) L+ I$ `  M% T

- d3 F. K& n9 s: j" o+ N. Z
) f2 E# ?) `/ R  S《牛犋变工队》
/ r9 r( H' L6 o' U% {胡一川
4 D6 A# x- h( {; v版画% t& w+ A: l1 ?7 U6 V1 H- |4 d
1943, f- k' A* u" r" v7 G  Z" G
11.4×18.8cm
. R7 O6 ~0 Y9 t; M4 Y8 S& R: S, x* S9 l

$ A# {3 T( e( H  Q  `《延安居民讨论选举》  i! F: t) I( G0 d: z
张望
$ T1 H; i7 @, z' V$ w4 q% s7 w版画' {6 n6 p. K5 M& {" x+ {6 b* ~
19445 _" [5 |6 `* G: ^9 _! @, X  T
12.6×17.2cm 9 N; b5 r3 T" m# x5 Y* L) |

& n* k& t7 U- a# p) v. \( R6 J张望(1916-1992)/ n( k1 m, b9 K& n% O5 g
  广东潮安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MK木刻研究会负责人之一,左翼美联成员。曾在重庆新华日报、育才学校、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解放后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k/ a- u' R& y* L5 \% L
$ }! E( a5 T( C* L1 _* q
' }. E5 W0 V' A
《埋地雷》  d2 g4 {( _8 z
邹雅
  q8 L3 R3 F$ Y1 E! d版画
) a3 C$ R' ~- w4 d, ~! ?- \. W19390 T% T. s: ?' a& y
10.5×14cm $ ^2 A8 _2 O( m$ C9 Z$ ~
" V" J5 b% O/ n% M# l( v" p" x& c
邹雅(1916-1974)
! v. ^3 H' C! k# P- m2 [  原名邹亚民,又名大雅,别号老木匠,江苏无锡人。1937年赴延安就学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后在太行晋东南冀南、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新华日报》(华北版)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建国后,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副社长等职。1973年调北京画院任院长。1974年在山西阳泉体验生活时,不幸遇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埋地雷》、《破碉堡》、《欢迎刘邓大军南下》等,编著有《解放区木刻》。: c  [. ?- E. V  }: |

! y  {* i8 `8 ?. A) x  E0 W0 w( V3 `3 \$ O) z6 m; k
《孤独——流亡途中所见》3 w, B" ]0 s. W9 _8 a, }
黄新波. N8 N- y+ y% V
版画
' J; P; Y0 H& C% M1 R9 [; T19435 Q& ~* {* v* d* H4 C7 w. Z
21×17cm8 `1 J. u( Z% X4 z& S: z2 S1 d; t
/ [  U- C- Z7 z

3 ?0 S3 E. O0 \7 f- {# h* A- y《减租会》
0 x) _7 S3 X0 \7 T* [古元
( f/ G* `3 ~! A" l  {- O0 f版画
1 h* t6 g! Z' Z1943* h0 I( C: V6 V
13.5×20cm
6 ?  U1 _8 p7 e  H(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1 03:54 , Processed in 0.0331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