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30 07: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C# [- D7 }# `& q: D; I1 J
《历史的定格》' W/ }4 Q* |0 L$ e5 }
陈钰铭
+ S8 z* v# o* C' O9 _; j+ A( j6 D中国画
y# K- A* p* `4 L* r6 ?19938 P5 ]: u/ ~6 [- c' _4 D
190×1570cm3 q {) [: U$ ~; t6 L6 l' K1 t
2 Q( @: ]- s A, Q8 ]
陈钰铭(1958-)! ^$ I' W/ r y9 q1 G* j6 M8 V
河南洛阳市人。1976年入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3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1990出版个人速写集,1992年入选当代人物画高研班,1995年《历史的定格》获第四届(八一文艺在奖)。同年《历史的定格》获长春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金奖,作品《向日葵》为全国八届美展获奖作品,《天籁》等作品参加国际艺苑《水墨延伸展》并获全国中国人物画展银奖,作品《走过萨迦城》参加中国艺术大展中国画展,作品《血祭》参加97中国艺术展主题绘画展,作品《大河上下》为第九届全军美展获奖作品、1997年入选《中国画坛百杰》展览、1998年获首届国画家学术奖,作品《古堰》参加首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 C3 n1 x/ O: C) {( f3 c6 U* G; J. W* D& h8 C( V' t9 |' x# h. | y/ r
: f' e0 S) q: V) Z+ M
《杨靖宇将军》2 {) }$ ]* F9 H9 ^) P. X8 a4 a
胡悌麟、贾涤非
6 c; O8 T# F4 i0 C' F$ G油画
0 _! L) P F% O; r9 F8 s* r1984. E5 b6 S H; m2 C6 |, d1 S
180×160cm
/ w8 a; c9 q7 K* f/ {
$ l7 f, X9 U1 ~胡悌麟(1935-)/ F0 w6 B5 b9 ?, R7 K' |
江苏镇江人。擅长油画。1949年参军。1957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毕业。曾任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油画教研室主任、吉林省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吉林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作品有《孤儿》、《万水千山》、《瑞雪》等。《追念战友》、《杨靖宇将军》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 j! x0 C' T# [: p0 }$ X& u9 D% e; y9 V1 R) g1 I( s
贾涤非(1957-)5 k, R& ^' r: s% X0 z4 g! U
吉林省吉林市人。198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吉林省美协副主席现任教于深圳大学。作品《杨靖宇将军》(与胡悌麟合作)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2年长春市吉林艺术学院举办个展,并在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贾涤非素描集》。作品还曾参加1993年中国油画双年展、东北当代油画展,皆获学术奖,作品《尴尬——戏人儿》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作品为国内外收藏机构及私人收藏。
$ E8 u$ g% Q* P, X/ N# z! d
9 t! r/ A+ J- ^
, Y- E5 D2 P6 D5 |: {# s《浑江血证》
: N$ M8 E# _' N$ Q& z王铁牛, \& n; D" Y* F# ~
油画
5 u' Q0 j" G$ r2001+ v7 E* I+ U7 k( F
199×279cm
f4 b- b: [/ v* a/ p6 b9 S6 i! ^9 T6 W8 ? I! C, M
王铁牛(1950-)
( Q8 g. N% r4 E 毕业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又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梅里尼柯夫工作室获得硕士学位。曾任辽宁教育学院艺术系讲师,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工作室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从1978年起,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及国内外的各种美术展览。主要作品涉及军事历史题材、人物画和风景画。如《攻克锦州》全景画(主创人员)、《赤壁大战》全景画、《郓城战役》全景画及历史画《北大营突围战》、《庆祝东北光复》(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浑江作证》等。曾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解放军文艺奖等。
$ h5 b# {& ^3 |7 J, u$ z 北方。冰天雪地。日寇的刺刀与长枪之下,一群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被刺刀挑、狼狗咬、机枪扫,最终被推到浑江的冰窟窿里。这是1936年沦陷中的辽宁省桓仁县,日寇为阻断当地老百姓与抗联的联系,逼迫他们离开家园。12月12日,日寇对该地区组织清剿,制造了骇人听闻“双十二”惨案。
3 N+ c# t& X( d, w 同样为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席里柯《梅杜萨之筏》中表现的,是海上遇难后人们的意志力在残酷自然面前的崩溃;王铁牛笔下的浑江,见证的却是人类之间最暴庆的残杀。暴殄天物、丧尽良知的侵略者,已经完全无视珍贵的生命,他们模糊的脸,在雪地里映出血腥的颜色。
9 \" ^. X2 h1 W' u0 y% g
, }7 W+ s( S8 Z7 p
( i- K# r7 N3 q9 C1 @《秋雨》3 w- n6 }, h5 [0 v# ]1 H
王盛烈1 o3 H/ k2 |; i' ]* i- ]2 D
中国画
9 x. R8 @1 O+ r" n1 Y# n145×392cm; K, {9 R5 M, y% Z/ _& n
, e+ j0 y! C1 _+ z' R* z
' o. v1 h b3 ^, \$ s日本有个东史郎》
& v4 X5 ]. F S& _王盛烈" N5 ^6 |- M8 M" \7 |, a6 U
中国画
/ l) b, W1 L' B# ~1999
) s1 P9 j* o6 w! L: l145×392cm
& e" t. d( L% J* p) O1 p$ S, F0 Q, ~' y* q

2 @, W, F4 F9 u' ]/ }《月是故乡明》
& K" _, H1 g- m$ ^, |李抱一7 }3 J: r O. w# l
中国画1 U: M' ]; ^ I% w3 w+ E$ V2 q+ S4 g( H
1994; z7 Q! w7 I( b) a) H
128×180cm
6 T X$ {# ]8 I, V7 o
1 b2 s; `/ S# N李抱一(1941-)
6 `3 ] C2 e. \! f& l0 R& f 曾用名李国庆。男,河北肃宁人。曾从事舞台美术设计,任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开封书画院副院长、开封书法导报社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美协副主席、泰华艺术协会荣誉顾问(泰国)。作品在《美术》、《中国画》、《国画家》、《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华独生女》、台湾《艺术家》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各大报刊发表。出版有《李抱一画集》。先后在泰国、日本、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举行个人画展和联展。曾获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银奖、《中国画三百家》铜奖,《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银奖、中、韩《国际交流书画展》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
" _9 }8 y% Y2 W, ?. n0 n |
: _/ I% Z' s( Z% v; H: @: U( L, a0 b' N
3 u1 K. z7 ?, i; \0 e* w
《红星照耀中国》; N3 O" E: f1 O' S# ?
沈嘉蔚+ G$ s0 |; E B8 l
油画
8 X, u* U! o7 {- ^' f3 ?; f1987
0 O1 `& k( {& \6 Q) v% \; _9 G& p200×130cm 0 p3 G7 I$ K+ w$ p. d" P6 G; M% l8 Q$ L
0 c. c& h; H7 M7 I+ J$ z1 x沈嘉蔚(1948-)
" N, l [9 r# B1 v0 W( N 生于上海。1970年由故乡嘉兴支边到北大荒,成为兵团战士和业余画家。1974年因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而为人所知,1998年此画经修复后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1981年成为辽宁画院专职画家。1982年成为全国美协会员。1982年至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学习。1989年初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至今,继续职业画家生涯。在国内时主要从事历史画创作与研究。重要作品如《红岩》、《创伤》、《红星照耀中国》等,均由中国美术馆和革命博物馆收藏,并曾五次获全国美展奖。从1993年开始,连续七年入围全澳瞩目的阿基鲍尔特肖像奖比赛,迅速为主流艺术界关注,进入澳大利亚最优秀的肖像画家行列。1995年获得(玛丽?麦格洛普艺术奖金)第一名,并因此得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接见并授予纪念金牌。2000年夏应邀到北京的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百团大战》。 ! q' _' q3 K! z
这一时期的抗日美术作品,极少像过去那样表现英雄和领袖。像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则极度把领袖安排到大众的群像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位置、神态,都显示了当代人把领导、英雄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审美心态。 2 _ Q7 E% e$ C4 a+ W' N9 ~: V
1 |7 i$ f, R* r. A3 P; e# d, A( W

9 N0 V3 o+ c4 J1 b4 s* }7 J1 |《戈马江南》0 A; \. F( X* T( F/ w3 n
盖茂森+ h5 h+ j0 m( O1 z- J) C( I
中国画/ U9 V' h K; f$ f) k8 P
1987
/ c4 C6 G) {+ ^/ d144×95.5cm $ `1 [' S6 ^( Q2 J
" {: W: X( @2 q" ~
盖茂森(1941-)
- j: k" e( g$ h% J1 u 江苏张家港人。擅长中国画。196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69年入江苏省美术创作组。1976年后任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一级美术师。作品有《胜利的脚步》、《梅园寒春》、《戈马江南》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 a( l4 H8 m1 Z* @, H
盖茂森的《戈马江南》甚至描写了陈毅在抗日根据地、与割草嬉戏的一群孩子谈笑风生的场景,这个场景,和陈毅此刻率新四军创建根据地的严峻形势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作品从孩子的视角,表现了儒雅的将军所特有的亲切随和。 & {* w w& T$ Q$ s3 R
& E/ J* n8 _2 l* r, l # Y& a. `( h4 ~5 m: g; N
《太行山上》
5 ~1 M! T. y7 F: F% h杜键、高亚光、苏高礼6 W, D8 X8 Z8 b" i C {( W
油画+ \7 ` o, }! G6 I" D
1984
+ U/ b7 p7 ?! s' W1 C8 D% z250×360cm & P" X+ o* [9 [1 n) j
: {" W E7 A7 [7 C; N6 w杜键(1933-)9 R9 U* P6 {# F
广东人。擅长油画。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63年毕业于油画研究生班。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院油画系任教,任油画系二画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作品有是《黄河激流》、《不可磨灭的记忆》(合作)。作品曾获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三等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 J* \4 W* ~6 r+ t$ ]
. v# P6 K) k# ?# m高亚光(1932-)# B& o( _- y% ]8 U- u1 Z
女,北京人。擅长油画。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毕业后在附中任教,副教授。近年主要从事油画写生。作品《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杜键、苏高礼合作),曾获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三等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 Q, S; h9 T" F3 j. q+ x* w9 k" K
苏高礼(1937-)
4 { r: ^5 E' h$ L5 U2 t1 _ 山西平定人。擅长油画与教学。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1966年毕业于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毕业于A?梅尔尼柯夫画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教授。作品有《女儿像》、《周总理是我们的贴心人》、《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委员长》、《不可磨灭的记忆》(合作)、《我的太行组画》、《静》、《家乡组画之五》、《陈家院水库》、《老人像》、《锄禾日当午》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g- f' t% a: w2 M/ ~: S
5 z: M1 @% N! z0 ?* Y1 D1 M: z. u
; V( [! y- x7 g( _1 }' K《将军与孤女》
, i" T3 w& d/ S) @王吉松
$ ~0 h' G2 I8 h# U6 ^: p1 j8 y$ I6 U油画0 [! I) X1 o' T! Y
1995- J: K" u5 j9 L! l+ G0 C" f6 q2 A
120×180cm
0 K! ? F; j# o( R- M! ]! @: D0 ]- T7 p+ ^9 V: o7 F4 s( B
王吉松(1954-)
. t5 s6 i+ C; x# X- ?6 \+ G 山东黄县人。擅长油画。1970年入伍,1982年进修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于部训练班,1985年毕业于中华社会大学绘画美术专业。现任总参某部美术师。作品《日出》、《将军与孤女》参加建军65周年美展,《振兴中华》参加孙中山与华桥国际美展获优秀奖、并被该展收藏。《毛泽东会见希思》参加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98’香港《回归历程》美展,并被大展组委会收藏。
9 D/ [- x, e% B0 b 王吉松的《将军与孤女》没有仅仅塑造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徐向前元帅的形象,而是通过这位骁将亲手转送一个在战争中离散父母的日本孤女故事的侧面描写,一方面刻画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和蔼可亲的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无辜的日本儿童的友爱。
6 i4 E' E _+ \1 K! _6 ^0 ?
7 m/ T+ x+ c$ d0 z- j, Z
6 G9 {) e1 D# h& B( G《烽火岁月》
5 A* O |9 n/ m0 }+ [, |0 \王有政0 S+ U3 Z3 h' w; g7 j+ v+ E& E8 u
中国画6 ?) M5 {+ ^/ g$ q+ c# Z
1995
) `4 }5 Z# l, U& X- F( j9 D100×120cm ( D( Z! d% O/ \9 p
2 @4 B* H' a. n: E6 v0 _8 g. g王有政(1941-)
Q8 ?* d% O. d& g; L" C/ l3 u 山西万荣人。擅长中国画。1964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196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曾任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员、陕西国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一级美术师。作品有《悄悄话》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翠翠莉莉和姣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捏扁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倦旅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母亲我心中的佛》获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 |; T: k0 e2 K: @
通过平凡的细节反衬宏伟而悲壮的历史,构成了新时期主题性创作的一大审美特征,而这些平凡的细节多以女性的视角展现。王有政的《烽火岁月》,以八路军女战士手把手教儿童识字的日常生活镜头,反而凸现了那是一个极不平常的烽火岁月。
" E! j- G- Z8 |; U! e
9 j3 K3 I+ \. q+ f! ]
( p) I- q/ {3 Q《玫瑰色回忆》1 p) o6 ~3 D7 y7 {
邢庆仁- O$ r1 z6 n1 U( Q( H4 K- t
中国画
- L; r- U s y: D2 C1989
) A+ z4 K! A% W# v0 D( o2 T" [180×166cm % o2 }) u/ \" F
3 Y4 P- e4 @$ ~4 s邢庆仁(1960-)& O& Q0 V! H- n
陕西大荔人。擅长中国画。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陕西国画院二级美术师。作品《玫瑰色回忆》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4 r N, ]& h& \: ~ 而一度引起争议、获七届美展金奖的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是以当代人文观念消解的英雄主义。那在延河边上被赋予书卷气的女战士形象,的确已远离战火纷飞的年代,作品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模糊含蓄。但它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用日常生活的平淡来代替“典型”和“理想”,用日常状态的质朴来代替“崇高”和“梦幻”。 # W' U5 E# Q6 W G$ E! \5 H: S
# q [: g/ K f, O# J |
( H$ ?3 A% L" s3 ]4 v * ^1 b |3 ]+ ~0 ?7 N
《红嫂》: i9 c2 p$ H; @5 ^" R$ u
毛岱宗
4 |3 a4 Q. @9 k8 ]: j$ s油画
5 w; d; i! ~- `/ Z u1983
+ o ?" S# o5 a! z; t0 O2 e120×110cm
" F7 r- e7 w1 q! q: _9 Q# W# I; k; M
毛岱宗(1955-)* R4 l1 a" c" i* p \
别名毛哲宗,字哲之,汉族人,山东掖县人。擅长油画。1976年毕业于山东省艺术学校并留校任教。1981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艺术系。现任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副主任。作品有《摇篮》、《雪霁》、《白夜》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且获奖、被收藏。1984年《摇篮》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6年《农舍》入选加拿大美术交流展,1991年《暖色田园》入选第一届中国油画展,1994年《沂蒙之秋》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山村雪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5年《案头》入选全国教师优秀作品展,1996年《秋季山压》入选第一届油画学会展。 $ k2 x8 i8 ?% p- m, l7 \# f5 F
毛岱宗的《红嫂》是根据抗战时期、沂河边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己奶水救活伤员的故事所绘。根据同一故事,还由李晨创作了一套连环画。油画《红嫂》以解开衣襟的红嫂形象为画面主体,她和横躺着的战士刚好构成了画面十字构图。该作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增添了抗战主题的人文主义色彩。 ' _8 v3 O0 W" F3 d6 @
6 H6 J1 m4 u- C0 [8 e6 z

$ h- `. R$ J6 ]9 V! s1 _% u- ?( [ : ~0 _( n- I# ~: X0 z5 @

8 g# _ h; C+ j! W9 D《红嫂》8 ~6 h9 B* ^& H, S* |4 M
李晨7 a4 N( J: k% s9 m
连环画选页2 x" i- S- Y5 s! q, t/ i" U
1992& [1 s. Z) ~! B" F2 D
11×23cm , c; ]2 }: C" k' {# h1 W
. U% K7 _6 a* K: ^* t5 J! R
李晨(1964-)3 A; }) d5 w7 B$ H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早在1991年,他创作的连环画《萧萧》(沈从文著)便获中国连环画(金环奖),《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著)获1991年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铜牌、中国连环画(十佳)之一。1992年,李晨创作的《红嫂》连环画,再度被评为中国连环画“十佳”之一。
9 m7 s( d4 l, Z" m* m+ E$ W. S" j+ p1 F* @$ V8 q% e. h6 f7 F
$ w8 Y2 m* i- Y }) _( {1 H
《太行铁壁》 @4 A. E' \1 M3 i
王迎春、杨力舟& j7 I$ ^: r6 [) s/ d+ _! l
中国画5 Q, e% e( g R0 ]& i
1984
L, Y/ x( d; k# T3 o6 J200×200cm
7 C" l M" D7 Y' E; S8 k/ k
o; T! O* l8 ]* d0 N2 B- u) s王迎春(1942-)
6 l2 t% t- {+ e% ~4 }1 S 山西太原人。擅长中国画。1961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在山西省美术创作组从事创作。197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班。中国画研究院创作研究部主任、一级美术师。作品有《育花翁》、《回娘家》等,《太行铁壁》(合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 N; |0 g4 m5 \# |. H9 Z; b* V
9 p q, x V* l6 `1 J$ @杨力舟(1942-)
: Z1 \6 ~+ S1 }- ^ 山西临猗人。擅长油画、中国画。196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班。历任中国画研究院创作员、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合作有《黄河在咆哮》、《农乐图》、《太行铁壁》等。作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全军第二届文艺大奖、第二届全国连环画二等奖。 ( P: t, g/ Z5 Q/ {- _; m
王迎春、杨力舟的《太行铁壁》,已不是叙述具体的事件或寻找文学情节的某一瞬间,而是直观地将抗战中的历史人物、普通将士、敌后民兵和太行坚如钢铁的岩壁整合一体,它在当时既获得了绘画语言形式上的突破,也因象征手法的运用而深化了“太行铁壁”的寓意。这两位在黄河两岸长大的画家,受“黄河大合唱”的启迪,此后在不断涉渡黄河中逐步酝酿创作了《黄河组图》。像“黄河大合唱”激越雄浑的旋律那样,《黄河组画》虽没有直接描绘抗战,却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黄河和与风浪搏击的船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魂魄。画面以苍劲厚重的线条为骨,结合泼墨渲染,构成黑白灰的大块对比,略带夸张的造型增强了表现船夫英勇顽强、团结奋争的力度。
% s8 d1 r3 W" s% Z5 \2 U( \1 W4 q; P- W, F
" `, K- L0 `' j( \# S
《黄河组画——黄河在咆哮》
& u; w8 n: p$ i/ d. K王迎春、杨力舟
; z; v* \0 ?4 j" L2 }中国画" w A; I1 z4 G9 E# K5 M: K
19794 m# S5 q8 f8 ^' l' L
180×230cm
4 `" f- w% S- d3 ?: `,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