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5 22: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p/ q% w8 Q7 S$ B【原文】# v/ e) G9 Y& _/ C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R7 h, O3 A1 }. H【译文】
$ h! i1 i; O/ v# ^, L& W 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按照官府的要求去做,就听任他们;如果不可以按照官府的要求去做,就要教育他们。”5 v9 D7 c: n6 a* w
【评析】
3 C1 [ \9 T. W: {/ k6 R! [ 许多注释把这句话翻译成“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个人觉得这样的愚民观点是与孔子提倡的好学和追求仁爱的观点完全不相容的。
! G( [$ S& x( x. ?: a我们知道,在孔子同时代的西方世界,有个叫柏拉图的大哲学家,他在《理想国》里提出的防止理想国衰败的重要对策之一,就是只对“含金阶层”的人进行教育,而拒绝乃至禁止对低一级别的人们进行教育或更换他们的职业。那才是真正的愚民观点,目的是让贱民永远停留在贱民的位置,从而永远保证君权的稳固。 K$ O( u; a: U7 q
孔子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的共同之处是都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但是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孔子主张通过全民的学习来提高全民的素质,从而在全国普及仁爱,实现理想的社会。也正是孔子在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就是任何人都应该有权接受教育,从而从理论上将教育从贵族范围内解放出来。在孔子的学说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禁止民成为官的观点,相反,倒是可以找到很多“学而优则仕”的论述,也就是说任何民,只要学得好,都可以成为官。因此,把孔子的这句话曲解成孔子希望推行愚民政策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C& j/ @7 a3 y" G怎样才能出现“民可使”呢?只有在孔子所说的“仁里”,才会出现“民可使”的局面,在那里,官民关系像父子关系一样,官民关系和谐,老百姓自然会非常乐意听从官的指挥和使用。在那样的情况下,许多条条框框诸如不听指挥的禁令和处罚等都将成为多余的东西,自然就不需要,也就没有必要对民管得那么严厉,可以“由之”。如果官民之间还没有出现那样和谐的关系,民还不听官的指挥或使用,也不能通过酷刑等去处罚他们、强制他们,而要是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也就是“知之”。《论语》中也记载孔子曾教导弟子子游说“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这句话正可以作为孔子主张“民可使知之”的一个佐证,6 F$ z! \9 Q" @8 Q! T
孔子一生追求仁爱,他从来没有说仁爱只属于官,而与民没有关系。我们不可想象:孔子难道会一方面要让全民追求仁爱,一方面又强调不能告诉全民为什么必须仁爱吗?* j' b& V- f" c
据说《论语》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所以我也想大胆地修改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欢迎各位行家里手赐教。 , a7 }5 y, m5 S6 l4 {: ^
# Y* u4 w2 V) Z2 ]+ A( A7 X, I6 @0 B2 Q+ T5 t. c/ t2 s% j0 r7 A3 G! k
1,1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5 L( s% I8 H& O2 f
【原文】 5 U+ n6 h5 ]& G a' R0 _& H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 v. O" K! P8 G4 B/ s& d【译文】6 |( V$ i# D7 c1 v0 F, i
孔子说:“学习就像永远都赶不上一样,即使努力追赶依然担心会有遗漏。”
- _& x. ?5 l" y8 p2 ~9 U【评析】 + } a: O6 M+ E+ T# {
在被称之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孔子这句话已经丝毫也不夸张了,不及时“充电学习”,我们时刻都会落伍。看到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边工作、边自学、边进修,那种还依然陶醉在“六十分万岁”之中的在校生们也许会清醒过来,更加懂得珍惜他们的在校学习时间吧。鲁迅先生说过,人的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浪费时间,就等于是浪费生命。那些把大好的在校学习时间不用来好好学习的人,实在是浪费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p; H; J7 V) V( w5 L! _! t4 y b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所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在今天也就有了另外一种含义,即如果你没有学好,也许就要被淘汰。所谓“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中国的城市居民中哪一种人最伤悲?我想应该是属于那种被称之为“四零五零”的四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下岗工人,由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一旦失去了原来习惯的简单操作的职业之后,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当然,他们的伤悲是时代的悲剧,不能全怪他们自己,然而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趁着年轻加强自身的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o2 v9 d) e7 J8 m6 d) Q* u7 {
广东的外来打工者人数远远超过本地户口的居民,但是这些打工者总体来说文化水平偏低,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就从家里出来打工,一般也只能从事简单的手工操作,一旦年龄大了之后,都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事实上现在走进广东的外资企业,几乎所有的一线工人都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前,年轻的打工者在广东工作几年后便重回故乡,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通过职业培训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便在广东继续工作下去,甚至在广东安家落户、生根开花。许多人一边打工,一边坚持业余自学,有些更在工作几年积蓄了一定的资金之后,辞职去职业学校重新学习。我想他们当然不是不懂得利用青春年华好好享乐玩耍,而是“犹恐”没有一技之长,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被淘汰啊。5 U/ J' G5 q# e" d7 d, A
9 J0 k# z: s+ S. c( Z0 r1,18,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V9 u7 L) V$ a2 T
【原文】) x i4 y. @$ |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i l% t! [$ N& j/ i* M
【译文】% q( l" U# [7 ]' @! A T1 S$ q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 c5 @" `# G% C+ C) q' L, P【评析】
. \* h* Q, K7 h$ Y. Z% Y/ y8 J人为什么“好色”胜过“好德”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好色”是感性的反应,而“好德”是理性的反应。“好色”是一种天生的感性本能,“好德”是经过培训形成的理性习惯。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只要经过足够次数的训练,让“好德”达到“好色”的程度是可能的。: u; I& }8 Z! Q: i
另外,“好色”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果我们“好德”和“好学”也能产生愉悦的感觉,自然会像“好色”那样去“好德”和“好学”了。
, R0 I$ I& ]9 T3 ]4 p# P( e当有美女从我们面前走过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地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人类如果有一天也能变得像爱美女一样爱美德,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啊!- k, y: [5 `8 `
; S8 Z/ K$ v8 r6 @. y: F
1,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6 Y5 _# z: L9 L" A5 e, a6 f( O
【原文】
) t, I$ N* ]" L: C. J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K1 ]9 l% |7 j2 w* A2 x$ h 【译文】- L% ^$ s4 @% ^) }/ s" B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山就永远不能堆成;譬如在平地上面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只要继续,就一定能堆成山。” ! G0 m2 e; w$ W8 z# B# T; v: g
【评析】$ b8 `5 H& c: @: D/ p
“功亏一篑”是今天依然活在我们语言中的成语,这句话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不管求学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希望成功。记得几年前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看图写文章。图的内容是有个人挖井,连续挖了几口井,而且一口比一口更加深,最后挖的一口井再深一点点就可以接触到地下水了。但是这个挖井人停止了挖井离开了,并且宣布:此地无水。
8 }: P8 i8 N# @$ h. s荀子在《劝学篇》中对孔子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发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许多人的成功,往往都贵在“坚持”二字。) p) d/ C I3 { L
6 H5 N6 G+ t( }, b+ v! ~
1,20,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0 K4 \* _8 j( p8 t
【原文】! i& `2 \( J4 M$ t/ {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 S7 y' }0 f2 C- U; E% p3 f/ X【译文】0 i! q) N. Z$ g a4 i
孔子评论颜渊说:“可惜啊!我只见到他努力前进,从未看到过他停止。
" Y p# @1 Z$ b# c" V m f【评析】4 E7 F+ y' x9 Y. }/ ^2 F
颜渊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可惜英年早逝,因此孔子有如此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孔子所欣赏的治学态度:努力前进,永不停滞。许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为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急躁不安,其实只要我们持续努力,随着我们的学习延续,我们的所掌握的知识会在不知不觉中稳定增加。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不能停止,所谓“不怕慢、只怕站”。 尽管有时候我们的学习进步不是很快,但是日积月累也会形成巨大的成绩。而一旦停止了,就永远没有希望了。3 ^ P; R$ T6 B$ x4 @# e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任何一个有所追求的人来说,既然已经开始了某件事,不管是学习也好,是追求某项事业也好,如果中途停止了,都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与其一件事进行了一半就废弃了,不如在开始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在投入了许多时间精力和资金等之后再半途而废。4 K+ T( F0 l8 f. ^. P2 z
* A! K9 m( {/ V1 a
1,21,回也非助我者也
3 n9 a. y* [. k【原文】+ R7 \+ i7 M G9 V# P( n4 l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Z) O5 v3 j0 E1 _$ h+ V
【译文】
1 C4 h$ W' P/ N! L! g7 G$ ^( k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 C, E( {5 w' x【评析】* H% c& f/ j6 ^) e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仅在《论语》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到多处孔子对颜回各种优点的表扬,然而孔子却专门写了这句批评颜回的话,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有的注释者认为孔子这样说颜回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得意地赞许他,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 y6 G |2 I4 ~孔子是在批评颜回,是指出在各方面都很好的颜回有一个重大的缺点,那就是缺乏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的勇气,对老师的一切都表示赞同,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缺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学生如果认真思考,不可能对老师教的东西没有一点疑问、没有一点不同意见,比如孔子的其他学生就能对孔子的观点甚至行为提出各种质疑乃至尖锐的批评。所以,孔子这样说是真心的,因为他知道,如果学生对老师的一切都只是一味地赞赏,那么老师永远无法从中受到启发,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相长。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学生对老师的一切都点头称是,老师也往往无法确认这个学生是否真得理解了老师所说的东西。
. T* q- b( S# Z! T' U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颜回其实也是认真思考的,也对老师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也有疑惑、有质疑,但是颜回从来不在老师面前表达出来。这样是不是等于对老师的尊重呢?会不会与“诚”字相抵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F% p0 ~$ s7 U( L0 L/ E8 C) E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不敢向家长提不同的意见,学生不敢向老师提不同的意见,下级不敢向上级提不同的意见,许多时候责任并不在孩子、学生、下级身上,而在家长、老师、上级身上。这也是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的地方。
& s* x" r- U. ^1 v$ H
$ d, d# x2 j) q: C1,22,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 Q0 R6 `1 N5 w; R1 d5 _ x. O# R【原文】
! c% P. ?* M0 Y2 \& @8 v0 H4 i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4 S. w$ S' ?4 ]7 o, [& G【译文】
" d* T; M$ r1 r2 w) l5 a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0 g4 k- E3 v2 c
【评析】
) W- ]% G, J& v# q* [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关键原因之一是后人善于继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所以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甚至为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前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模仿都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和模仿前人也算是一条学习的捷径。
& R0 t# |: @/ y" }) E# a! ~" r只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前人的模仿和遵从,更不能盲目地在前人划定的框框里不敢有丝毫逾越,而是应该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创新。所谓“效仿上而只能得中,效仿中而只能得下。”完全效仿古人不能创新其结果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不管学什么,一定要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才可能真正登堂入室。4 C6 e2 I' H) }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画蛋,其实就是一种模仿,是模仿他的老师怎样培养绘画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他永远在他老师画定的框框内做画,那么他永远不可能超越他的老师,更不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4 M. s, W2 c, I5 u, F' }
/ x, Y) @$ Y$ P; d% ?* ?1,23,闻斯行诸?( [5 y; _/ j* P; y9 h1 r1 j6 r
【原文】
7 m" ?- g, e7 u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J$ c7 W" X8 ]8 G$ |! c p
【译文】/ c8 J" }) g, N9 H& K3 \, e+ t( }9 H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斗胆想请您解释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 r; f3 E4 W" W" _3 o0 l& y 【评析】
2 G9 H- e5 a; z" H2 Z* J: t: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这就提醒我们:对于孔子的语言,不能过分教条地去照搬照用,甚至不敢移动半分,那样不但将使儒家思想越来越趋向僵化落伍,而且很可能会违反孔子原来的意思。以这件事为例,如果我们不了解孔子为什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用“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去教导原来就好勇斗狠的人,用“有父兄健在不能听到了就行动”来要求原来就畏惧退缩的人,那不是完全把孔子的意思搞反了吗?
0 e1 D5 K, N5 {7 J: h这句话虽然只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而说的,但是我觉得同样也可以作为怎样对待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要过分拘泥和强求维护圣人之言的权威性。对于圣人圣言中错误的东西就要坚决否定;落伍的东西就要坚决废弃;正确的东西就要勇敢坚持;符合时代要求的就应该大胆发挥创新。, T9 }* l B9 r W2 x3 Y
商鞅原来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公元前359年,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便主动去应聘。在面试时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的变法强国主张获得聘用。然后分别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两次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取得了好的成效。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D& s+ W$ Z$ h o! }# H, Y2 L与此相反,1895年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反对,因为他们顽固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结果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落后了将近一百年。
" ^' w; Z1 N2 r$ L
. \- w( t6 J$ {$ \' y8 |$ ~1,24,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c1 W G7 l: r7 `4 g
【原文】7 E& Z1 ~4 ]4 H* y; ?& Z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D! D& O/ R8 B4 K
【译文】
1 n# M; w3 [4 K7 W1 I p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 O% [" h9 r( Z 【评析】
; t5 e) Q( ?: E2 Y6 ? j: X( R孔子在这里对死读书、不知道灵活运用的书呆子进行了批判,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对我们今天学校里“高分低能”学生的一种警示。要能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首先要能真正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然后还要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只是个两脚书厨,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g" D+ Z+ q; i/ Z3 n# ?- R7 W
现在的外资企业在招聘管理技术人员的时候都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有实际工作经验。尽管大家都知道,如果所有的企业都不给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机会,企业到哪里去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呢?其实企业之所以会有这么一条规定,关键就是担心遇到那些只会书本知识而实际工作起来不会运用的书呆子,因为书呆子不但不能起作用,弄得不好还会坏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说赵括的纸上谈兵和马谡的失街亭。
8 |8 Z7 M+ r; f4 c2 p&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兵法理论学得非常好,谈起来头头是道。赵奢死后,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与秦军对阵时,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坚守不出。秦军无奈,于是施展诡计,故意放出风说,秦军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出任赵将。愚蠢的赵王信以为真,竟然真得让赵括取代廉颇为赵将。
( P4 ^* b5 Q# t3 i0 {1 Q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先后劝谏赵王不要任用,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知道军事上的实际应变,劝赵王不要更换廉颇,但赵王就是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将白起设计打败,不但赵括本人被打死,还害得几十万赵军投降后被秦军活埋。. C! e1 s% b) q* @
/ n C& J" B" P& X: w, {1 S
1,25,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L. F. T5 I/ T! N【原文】
- }+ i- l, ^) e$ o, S @/ V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S: R- f5 m7 E" r0 M- g3 o
【译文】 * e5 P, O+ Q: d- ]7 y: d- F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 t4 i* s/ Z) C5 y- v A: [ 【评析】0 K# T* c$ Q' f. |3 I/ z8 s& a# P
“正人先正己”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不管是作为家长或老师来说,如果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做出好榜样,又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或学生呢?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或企业管理者,自己不能廉洁奉公,又怎么可能成功管理部下呢?! V5 l) L' u( j U+ K
但是以为只要自己做得正,从政就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个观点在今天已经非常落伍。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一个从政者能够做到“己正”只是具备了从政的基本素质,还必须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才可以胜任从政的工作。
8 f8 w# w8 N q- Y" f) V9 A-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上面有一个镜头,王启明躺在沙发上、将双脚翘在茶几上教训她的女儿宁宁,结果十六岁的宁宁也像王启明一样往沙发上一躺,双脚翘在沙发上与父亲对话。王启明训斥宁宁不应该如此与父亲说话,应该坐好。但是宁宁反问到:那你怎么不坐好了和我说话呢?6 k5 X! z# I- F: K' d6 e# ?
我想王启明虽然也算是一个北京出去的艺术家,但是如果他学习过《论语》中的这段正人先正己的话,绝对不会用那样的方式教育女儿,他的女儿也不会那样不服父亲的管教。
6 N5 e1 |* G: U. R
0 T& I8 v6 S& j( i5 x5 f1,26,既富矣,又何加焉?
0 k9 Z+ Z; b5 u. d& o- |* y【原文】
+ w% {4 h) S. n7 C9 L. [4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6 s5 B, |4 Z, F3 g. D4 c `% M
【译文】: O% l$ q* s! \5 \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多了之后,该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再做什么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 {" @" t- n @ 【评析】) Y; T- w% z6 C7 H' s4 v$ ]! q
孔子提出了“先富后教”的思想,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遗憾的是孔子没有能具体提出怎样来让老百姓致富。当然关于应该“先教后富”还是应该“先富后教”,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苛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比较可行的应该是“先教后富”,而不能指望“先富后教”。中国之所以“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关键是政府也一直指望“先富后教”。遗憾的是教育没有普及,人的素质没有提高,要想在短期内达到全民致富是不可能的。从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国家优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真正让所有贫困地区的农民都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准,才可望通过他们来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2 s, O# @# h: f" q
. E. _ E4 d. h* b: f' M. T* d) Q$ z1,27,欲速则不达1 @4 M& R. Z( L
【原文】
1 a& H! E5 [# ]- M& h( S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 @+ ` |6 h6 q' |) s
【译文】 # [' q+ t( r" Q4 {3 m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 O! w: |. S. k
【评析】 3 U- j$ F& s% h1 P9 [1 h3 Z
“欲速则不达”的观点是对的,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官员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坏官。
9 q2 B! D! [# a* _5 H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多化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于是一些奸商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投机心理,制造了许多“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其实这些秘诀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是能为那些奸商赚钱,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外语。/ E# w% r! U* Z3 ]) e
又比如,不管是孩子或学生,还是家长或父母,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级的时候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学过的低年级的教材也重新学习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级的成绩。7 c4 Y: A$ m, T& v5 f
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