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3 E# f+ J0 g( F
: \0 {, H$ b- a . |) R4 y4 r" c0 C+ p4 u
. T7 h9 h) W' q5 x4 k7 M
7 T4 ^( @5 ~4 A# I* G6 S9 C5 W9 V5 k$ [9 o! M& j+ H& P. L) o
2 E, e1 n8 r9 n7 l
《兰亭序》2 y- k) q4 V1 P9 h' ?
9 F3 K5 E5 [8 z2 N王羲之* `3 Y& u% _" p; o# x$ w
) |0 b2 l: b; n$ k3 }3 p! a7 |! u: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o' b3 L( E7 E& s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o% S; f! |, f9 P% v) u* m v6 f
3 ~) y6 h3 V/ y9 B2 M, T% \+ a( W$ v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d" }: I* S5 X* v- b
- q) q F' }3 X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1 \$ s4 n# i0 \/ i, s
5 @5 M* P C& Q0 O; d, Y- S5 P: `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K7 u' |3 t. _2 V9 e4 g
& E1 Y' ~6 ?; |- {1 d
, {$ u( g& t& ~& ?/ n# @( q0 v( D% N. K
, L. K6 i! |0 ?+ H }# [6 F6 Z7 _4 L7 u! y3 p \* i g( n/ P
千古遗恨《兰亭序》" e' Z( Y0 ?( W+ L: r5 `" k& o, b# I
" ^, t9 ~0 k& ]$ P) o
书圣乘兴醉写0 u7 [/ C0 J! g* N7 ~
( F' G7 f7 ~' Y5 f. W, m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市)人。他自幼师从书法家卫夫人,得其精华,后又备精诸体,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从而一改汉魏质朴的书风,因此有“书圣”的盛誉。
# O5 g1 a- u' Y/ f Z# v0 e2 j6 R9 o6 Z5 ^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许多位名流隐士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头,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列坐宴饮。 Y! E* E: p. R' Q: }
6 n \: G% l0 b# }, s
席间,有人提议,每人都作一首诗,做不出的罚酒。王羲之酒兴很高,虽然他做了诗,却乐意陪吃罚酒,吃了个酒酣耳热,以“不负春光”。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得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王羲之酒意正浓,在众人的呼声中因这个建议而兴奋起来。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5 `, j+ \# `) Z4 p: Q$ v2 v
& N$ m; F+ |( q' M* W9 e; d5 a/ @/ ?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W# R+ J. s* q; a! O/ [
: b' d& E+ P! c5 ^: r" T帝王急切欲夺
5 n! n/ g* q) j
! t0 s, B# {3 b9 l5 J# E Z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5 C8 D% ~4 o! e5 `! H* n
6 p9 T$ ]2 P4 e0 N1 C: c8 j, e' m# Y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0 i8 ^2 u) q, k- f; t
0 U. Q+ a( z4 h$ ~/ d8 t$ c% m6 Q 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9 e; h! u: N0 v/ A: C x
! j% M! u5 L) P2 N* O# d! J0 v 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4 U$ x( o& b) G. Y& w- D/ |
% P/ V5 K6 J$ j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 `0 |6 D$ H1 d& C' \
% c) J4 Q- }; g* \( v“书生”苦心盗取
# i* G% ?- I5 l) M3 `$ m
( s- P8 m3 P4 ]4 B; W8 ^# |; W+ r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 X I( k3 K. @# k$ a- P2 a" P
9 W% H4 M5 u/ S7 p 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
, U" ?) z e3 p3 [4 v) d8 Z
8 m& h Z. m8 b1 v$ J1 d 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6 N% {4 n% [ e' E% c$ L; m0 e' d. s7 b9 M, u% A
明君痴心埋没
7 V- b; b& T9 V$ Q6 a* G0 b: k: A, X4 C) V8 }& s9 h: ]" Z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 ]. e4 @$ F3 }2 `
7 S0 W; A- N3 v. X$ D2 {1 F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4 k5 Y$ k7 G2 [7 {/ g
6 }" e6 o9 Y+ p% \6 ]1 q9 f8 i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1 S S, T9 q7 y( K
8 c* f$ [" i# ]- @' ~9 E6 Y 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W4 @, C# W! R2 j3 ^
" x1 p1 C" j9 o u4 F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