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anshoufeng

国医状元何紹奇论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五微”及其他
; a1 u  u2 _! M  }幹祖望老先生在一篇短文中,談到清人的一副聯句: 上中下藥分三等  聲色氣病察五微
% _" }# [9 ^# X: t6 `“三等”,三品也,出《神農本草經》,什麼是“五微”?老先生說他遍查中醫文獻,且擴大到《詞海》
- B$ A' Y2 |! T8 a" z% E, g、《詞源》一類工具書,俱無所獲。後來他讀到《素問.五臟生成篇》:“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 u6 x0 ]( _6 h0 z  u- t9 V6 t; c
實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竹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 ^4 z% T/ k# z; y; a  b0 S
,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說這個解釋不至於錯,但究竟對於“五微”一詞,* b* R8 s' h- S" n" t# Y0 k
缺乏依據。 . }+ p, m& R- P& T3 A
以區區管見,“五微”當是“五色微診”的縮寫,其出處就在《素問.五臟生成篇》:夫脈之大小滑澀浮
  }, m/ h5 m, Y# _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o4 t+ n& x( }% X" S
。” 8 s. _) f+ H7 \5 m# D! W
未知幹老先生以為然否?謹候教。
4 X& }! N& R6 U# c# H; n5 \6 I4 t又,《遼寧中醫雜誌》1999年10月第26卷10期發表了幹祖望老先生一篇題作“書有未曾經我讀,事非親歷
! _5 E6 w; m: v- M# T話難真”的文章。幹老說: 8 d) E% d- s/ [( e9 x. y: r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非親歷話難真”,這是一句相傳已久的古諺,的確是一句顛撲不破的真言。書太多
9 @* b) ]1 J9 b% g/ Q,誰都不能一一讀遍,因之,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不論你說、寫的,也經常錯誤百出。任何大小事沒
4 k2 l, d* M# c* q; d有身臨其境者,你介紹起來也會錯誤百出。 3 M) V" l$ f% R9 p  b
我1995年第7期《遼寧中醫雜誌》的“陸離光怪話書名”中《春腳集》的解釋為“春,是回春之意,腳,; y5 m/ l: n  r* }( t  C# R7 G- E
凡工廠作坊在製成成品之際產生的廢料或殘餘者,稱下腳料。春腳者,謙虛的自稱在回春術中的下腳料”
, X# {+ Y2 o* q。錯了! + |! F0 ^, z" W
後得北京市西三旗育新花園8號樓何紹奇先生來函指出錯誤。並言及“春腳”早有出典,謂:“春腳一詞+ G! c8 Z9 w! C* w  X$ q4 n
,自有出典,見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其文雲: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鹹謂璟為有腳陽春,! _( ^; J. J7 S6 ?+ k
言所至之處,為陽春煦物也。後世詩文中亦多用此典。如蒲松齡有文雲:撫嬰拔薤,布有腳之陽春;止水1 e" T/ y2 y  T$ u' e$ i6 A
平衡,消長乳之冤氣。湯顯祖《牡丹亭》:陽春有腳,經過百姓人家;皆是(以上照錄何先生原函)。” 4 m) U8 J/ ~# i, D
春腳有典而不用,竟然以“下腳料”來解《春腳集》,非但“貽笑大方”,而且有“不知為知”之羞,此
; L, t! q$ d5 z其一。讀書太少,而且不虛心,而率爾操觚,以一個老年成熟之齡的人來論,更是“太不應該”。 9 F& L* G: f2 y; o
通過一字師何紹奇先生教導之後,不能不在內疚自慚中搜索枯腸,終於在何先生指導下重溫了幾本文獻,+ f8 ?0 \; F: x
同時也引出了春腳另外兩個古典。其一為宋璟嘉定間(1206~1210年)建陽令劉克莊《賀新郎.戊戌素張導
( ]( n0 l9 b' Z" F3 R& M詞》:“春腳到,福星見”,用春腳一詞來頌有德政的父母官。其二為宋?寶慶(1225年)進士李昴英《蘭
1 t: c  {* \& r6 F% S9 H- |, V陵王詞》:“孤酌,住春腳,便彩局天的時光,寶珍慵學”,也是把廉潔的官員喻為春腳。 $ ^# i! f3 \( F( f- ^3 M$ j6 k
至此,則《春腳集》的涵義即一明二白了,絕對不是“下腳料”。而且那時工廠作坊也不多,“下腳料”
  U1 h0 N/ B& A  ?這個名稱恐怕也沒有面世。總之“書有未曾經我讀”,尚可自諒,書實在太多了。而自作聰明,枉加疏注
' \' V# n; \: l9 t. p5 v- y,則內疚得難以自容了。(以下略)
% _3 W! |# s+ |7 a4 c) d) _這篇文章被我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就讀的小女兒看見了,大為不滿,說人家九十多歲了,還稱你作“一字師
% e, X8 \9 m  H1 \3 X( k”,怎麼你就胡說八道呢!這是因為幹老文中“貽笑大方”、“不知為知”、“太不應該”三處都用了引2 ]- F1 L  y$ G/ D, y) }
號,那就成了我信中的話了,但我堅信絕沒有這樣寫過,就連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過。幹老德高望重,作為
( Z5 b1 z- E, B9 X4 d晚輩,我仰慕已久,更何況九十年代我編《現代中醫內科學》時,幹老還給予指導並賜稿,使拙編大大增9 t) C! }9 w) ?( Q7 V8 {. J$ r
色呢。所以借此說明一下,不然我就真是“罪莫大焉”了。
" Y! ~) b9 l1 D! ?5 ~- A9 m) Q0 U5 y; e. N
《黎庇留醫案&S226;二注》前言 $ S" q/ a& [# y4 [# W0 b) B! `8 k

- Y1 U; `: W: P/ w在同薑春華老師的通信中,我第一次接觸到“黎庇留”這個名字。此後多年,想找黎庇留先生的書來讀一
+ D# Q$ ]+ v% i7 `. O讀,卻一直未能找到。
& Q( X7 J% {( D: P( l6 w: L來香港後,陸續有不少同道來訪。在同他們的談話中,我屢屢問及黎庇留先生,因為黎先生是廣東人,也" V7 e+ d( b. i5 G$ S7 h0 I5 J& B6 D/ ]
許他們知道,但遺憾的是他們都不知道。去年春節前,在浙江讀博士學位的李凱平君回到他的母校浸大。% Z: i5 ^! w( P1 \
他來看我,告訴我,他已經為我找到黎庇留的醫案。不久,他就給我送來這本醫案的影印本,真使我喜出
) J, L* Y! M5 g/ i! X: D" C' S  n望外了!這本醫案是由廣東省中醫藥研究委員會於1958年11月出版的,印數1000冊,黎少庇選,肖熙評注
2 Q0 K/ g5 ?# q% e1 f9 X1 O。全書共載醫案50餘則。
! y# B% V* m5 V關於黎庇留先生的生平事蹟,從這本醫案的“小言”及幾篇序文中,僅知:庇留先生是廣東順德人,以儒2 \% l% D* i. H
通醫,專師仲景,為清末民初粵醫傷寒名家,行醫歷數十年。晚年曾著《傷寒論崇正編》五卷,都數十萬
2 R1 K( T( |* {言,於1925年刊行。其後又編成醫案一冊,以與《崇正編》相印證。唯原稿早已散失,今所集者,不過十
) E9 t' C, H4 X0 D; v) u) X一而已。選入者多為要案、奇案,常用之桂枝湯、大小青龍、大小柴胡、理中、白虎、承氣諸方,應手而
# g8 ~$ y. ^7 w* U- v5 |( H  d愈者,則不可勝紀。云云。 / C  Z; E' B$ V% D. @7 J8 e# N) d8 r
後來,柯蘭老師為我在網上查到有關黎庇留先生的一些資料:《傷寒論崇正編&S226;左公海序》:“黎庇- f# ^% W) Z& l: d/ e
留茂才,博覽四部,最癖醫書,抗志希文,尊師仲景,讀逾萬遍,背誦如流,旁覽百家,??”《黎庇留醫: S6 s  Q; z+ c- y6 Q1 K
案&S226;小言》說:“生平論證處方,一是以仲師大法為本,故其手錄驗案,皆據經方而治效者。”“建6 }+ _$ Y! {2 T8 i9 i( }
國前,廣州內科中醫可分為經方(傷寒)、時方(溫病)二派,以時方派居多。清代末年以專研經方著名的有
" _% e4 A5 a$ r- a6 q. k, D陳伯壇(英畦)、黎庇留(天佑)、譚彤暉(星緣)??”“??當時在廣州醫林中,與以專研經方著名者陳英畦、) x6 v, P$ X) i4 v% Z
易巨蓀、譚彤暉一起被稱為‘四大金剛’,是嶺南中醫傷寒四大家之一。??”“當時,政府提倡發掘名中$ B; D( u! }2 r3 V
醫治病技術,黎庇留中醫師也在提倡發掘之列。遂由政府出資印刷《黎庇留醫案》一書發行。可惜只發行
, w% p! }) S# |' C一千冊,在下當中醫學徒時,家師從其友人處借得此書,聲明只可借七天之期。時間無多,只好用手抄存/ c) g: M: k9 G; z; r4 C
閱,七天期滿,予亦抄寫完畢??”這樣,我們就可以對黎庇留先生多一些瞭解了。 : G; w* R" H8 A7 O5 W, z% o
至於這本醫案的述評者肖熙先生,與我則有一面之緣———不過是在朱良春老師贈我的一張照片上。 ; }. @8 H! W# V0 @& K5 T
肖先生其時供職於廣東省衛生廳,他大約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和朱老同學,都是章次公先生的6 t0 b3 ~' {& o8 H  w! Q7 Y) G  U
學生。這張照片就是在1956年朱老和他同在北京參加一次會議時,和章次公先生在衛生部門前的合影。照; f% E( |& m  Y3 L- }
片上的肖先生大約40來歲,個子比較矮,一望便知是個聰明人。
/ n- a. m  b" W5 p! r& f/ T
8 w, v+ y' r  ^8 m2 ~. C這本《黎庇留醫案》,雖只50餘案,但《傷寒論》六經病悉在其中,用《金匱要略》方者亦有數案。全書
9 j/ f1 R1 [; e$ b# s/ K以內科疾病為多,也有一些婦科、兒科、外科醫案。 ) r; Q$ e* K2 k( a/ o
這些醫案,大都為重病、急病、疑難病的治驗。其中有很多救誤的醫案,如“久瘧致虛誤下”案,患瘧,
, G4 I6 f. [' g: Q# u( V多服涼藥及甘遂等攻藥,種種虛象顯露,一日忽然挾其臥席狂奔,欲投海,黎以為孤陽浮越,虛極乃有此
2 j/ `( P! {$ D狀,用真武湯合桂枝龍牡;如“腹痛戴目峻下例”案,腹痛甚,腹脹甚,躁狂,黑睛上竄,黎確定為“陽
  L  |: f. U/ M7 j明悍氣”,當急下之,半日之內,用大承氣湯四劑;如“三黃瀉心湯治大咯血”案,“仰面大噴,如水喉3 D) r0 q; r& H, G/ N6 n6 a' ]
之發射然”,黎以為“如此熱甚,非釜底抽薪不可,即與三黃瀉心湯”;如“產後腹腫滿”案,分娩後腹
2 ]* f0 ^- i3 B0 |8 |) s; Q大如故,血與水點滴未流,醫用生化湯,而其腹日大一日,幾有欲破之勢,疼痛異常,黎以為水血相混,
( o, q4 O7 J+ |: [( v/ @( a腐敗成膿,熱極氣滯,非大猛烈之劑,不能攻取,用桃仁承氣合大陷胸湯。這些案例,都極為精采,認證1 \5 o% ~; U: }* G7 U( t
既真,用藥又果敢,所以才能挽狂瀾於既倒。 : w' t0 r" D6 Y8 B
黎庇留先生善用四逆湯起大症,案中用四逆湯就有十餘案之多。如“盛暑少陰直中”案,其人盛暑為寒邪
8 O; ?, i1 _# i3 a直中,由眩暈而昏迷;如“月經過多”案,頭眩心悸,面無華色,屢服補氣補血藥無效;如“四逆湯之霍
& g# E# J8 U9 t$ a$ U% K+ X亂症”案,嘔吐下利,“下利腹痛之四症,下利而肢厥、牙關緊閉”;如“四逆湯治猝脫”案,素無病,$ P3 x# t$ X1 ?- C& s9 I
忽倒地不省人事,手足厥冷,??黎氏敏銳地以“脈沉微,肢厥”為依據,果斷地投以四逆湯,而收立竿見
8 G4 u( r- \+ a' x/ ^! U影之效。綜合諸案,我們可以看出:黎庇留用附子、幹薑,固然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了,但並不象傳聞中說
8 S) O) P* H+ e* f的,黎氏認為古今劑量並無不同,仲景用一斤,他用也一斤,仲景用八兩,他也用八兩。相反,他是很審
2 s$ _6 }9 r/ c, D慎的,有的案例,他先用一般劑量,然後再酌情增加用量,如“咳症陰虛陽虛必辨”案,陽虛久咳,用真( v7 ]" X+ |- W
武湯加減,附子先用五、六錢,繼之用至一兩;幹薑由二錢用至七、八錢即是例子。此為“漸進”,也就5 Z' _2 n$ D# \+ B+ M/ ?* B1 M( g
是“遞增”的方法。
3 Y3 D" B% v5 j4 O此外,他還有“漸退”之法,就是用四逆湯得效之後,即改用附子理中湯、真武湯。四逆湯用生附子,附
+ H" R: v+ r3 @9 p子理中、真武用熟附子,用量也減少,附子理中有人參、白術,真武有茯苓、白術、生薑,扶助元陽之方, P9 K7 c3 L% R) u
針不動,而理中有健脾助運之功,真武有暖土制水之長,就變四逆之峻烈而為溫和調理之方了。
; ?" [2 X# x# o3 y5 o由此可見,黎庇留先生用藥果敢而又審慎,非學識與經驗俱老到者不可為此。他的用藥,也非一概“奇重
5 d5 h, ]# W4 ?3 V2 v”的,不僅幹薑、附子如此,其他藥量也如此,如“處方寒熱,前後不同”案,甘草附子湯,桂枝用四錢
- B& B* |( C& E$ O2 H# v- V;白虎湯,石膏用七、八錢;“產後發熱”案,小柴胡湯,柴胡用八錢,黃芩用錢半,皆足以為證,傳聞6 _; a0 p! O" a# J2 X9 i
之不足信也。 4 N* j7 Q8 ?# L
《黎庇留醫案》中還有一些奇案。一是見證之奇,如“木舌”案,花甲老翁,忽然舌大滿口,不能食,不
! u" y% B. J1 Z! r: P能言;“腹痛戴目”案,腹痛躁擾,床中有錢,摸之入口,竟可咬碎,無錢可咬,則自咬其臂,睜目但露; y$ q7 Z. A3 q8 S% R/ d
白眼,不見黑晴,??皆證之奇者,足以廣聞見。二是治療之奇,如“真武湯治脅痛”案,譚母病左季脅滿
* z0 K* [+ y4 f; \0 @: y; E) T/ t& ~痛,苦不能耐,已服藥70余劑,黎以面黃暗、唇白、舌上苔滑、脈沉遲,斷為寒水用事,用真武湯,一劑
6 r% N$ w( \- M而效。
4 W; k7 S) C/ C2 B3 s; F“遺精之烏梅丸證”,遺精而用烏梅丸,古今皆無先例,先生不用一切斂精補益之品,而用此方收效於兼
) Q. _( T+ k' P$ x旬之內。從這些奇案中,足見黎庇留先生實深得仲師學術之精髓者。奇案不奇,在於合符中醫理法,在於
& ]& S2 e, C! Q  I% j以辨證論治取勝,在於既善於繼承,又有所發揚。學者苟能於此細加研究,必將大有進境。 . t+ y9 K* y7 W1 x* `2 P' m! R

0 F) ^- ]/ Y& r# i肖熙先生的評按,寫得很好。
) }  G# \' E% S/ z他功底紮實,讀書極多,文辭典雅。如果說,《黎庇留醫案》與滬上曹穎甫先生的《經方實驗錄》可謂同" P8 }, ?7 H  {: s/ b
時代人的比肩之作,那麼肖熙先生的功績就同當年的姜佐景君相伯仲了。不同的是,姜君為曹穎甫的關門% a8 Y7 |2 b" ?8 ~, }% m) i9 m# S, `
弟子,是親炙;肖先生則與黎庇留先生未謀一面,完全是從學者的角度,對黎氏醫案進行評述闡發的。也
: F) v( y. w7 j% Q是由於如此,所以肖熙先生的工作便顯得小心翼翼,而不能盡展其學。儘管如此,當時學界對於這一工作$ ^% T/ e7 j9 E, X1 x3 G/ i
尚“不無微詞”(見本書“序例”)。真是奇怪。 ! A9 l, d6 W! `9 S, s
當我讀過這部醫案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把這本已經不可多得的著作推出去,讓它和廣大讀者見面,既作# P( [3 b6 p6 n$ m3 ]0 e5 i
為讀仲景書的重要參考,更可以從中學到前輩醫家辨證用方的寶貴的實踐經驗。 - f1 F" n  T2 B5 ~
我的工作,除了改正書中一些明顯的錯別字之外,更在拜讀各案之後,信筆寫下自己一些體會,附於四十4 _: D- r5 o. o* Z
多年前肖熙先生寫的評述之後,僭謂之“二注”,藉此與讀者交流。如果有些用處,要歸功於時代和機緣
1 ^: M$ v) p: o2 ]" \;但限於我的學識,若有失當之處,則請高明不吝指正之。 " G0 P* D7 S' [7 d
# ], {) x. _3 n4 r2 b1 \
新安吳楚 8 O$ Q7 X( q4 D% b' s
清代名醫葉天士的祖籍是安徽歙縣,而在他之前的順治、康熙時期,歙縣還有一位吳天士。 + n% {6 k/ X! W5 O( N; T
吳天士,名楚,字畹庵。他出生在醫學世家,他的叔祖,就是著有《素問吳注》、《醫方考》的吳昆(鶴. x5 V1 J. A/ t% u
皋)。祖父春岩公亦已醫名。到了他生活的年代,家道已然中落,習舉子業,又每試皆北,中年之後始以' ^6 G$ F1 g6 y' u1 d8 E+ L
醫為業,著《醫驗錄》初集、二集傳世。
4 E6 D4 A8 g$ z吳楚是在“正業之暇”自學成才的。家有先祖留下的大量醫書,為人治病,又極認真,肯用心思考,所以
/ n& i0 [* z5 A, H7 @# N治驗頗多。《醫驗錄》中可法可傳,可圈可點之案甚多。
% \. _4 t4 a3 r2 A6 H$ z觀其風格,大抵與新安名家孫一奎、程杏軒相近,以辨證論治見長,茲舉數例以見一斑: $ o9 n( E' z' O& ^2 y# o
1咳嗽失音案 ( q6 o; H: {6 |# a1 l' w
張某失音,先是傷風咳嗽,經歷十餘醫,服藥二百餘劑,而嗽日增劇,晝夜無停聲,痰中帶血絲,失音。
$ T. i7 y2 f# H5 r! l吳楚診之,脈沉微緩弱,右寸更無力,出前諸方數十紙閱之,盡皆麥冬、玄參、天花粉、黃芩、貝母、丹, O% e( V% l; k2 x5 M
皮、枇杷葉、白前、桑皮、馬兜鈴之類。如此脈象,金寒水冷,寒痰凝結,奈何寒涼不休?乃改用宣通肺& j: \# _1 e* s5 p4 m
竅,溫養肺金之法,用前胡、蘇梗、杏仁、橘紅、細辛、半夏、茯苓、桔梗、甘草、生薑,一劑而效,繼
; f2 @7 T2 L9 C1 f& N4 v2 W以六君子湯加味,並用人參數分,音亦漸出。
. V; }1 R5 N, Q' W/ A% R, F4 M) b某女咳喘,體素弱,病咳嗽氣喘不能平臥,並一步不能一棟,已七日,所服之藥,無非貝母、桑皮、麥冬3 \- N( K9 t+ E: l: X" P
、杏仁之類,診其脈,極數亂,卻極綿軟無力,吳楚認為:數亂,乃咳喘之故,軟而無力,則脈之真象也
2 |. z' o1 T9 [, `,乃肺氣虛寒之證,用溫肺湯(六君子湯加炮幹薑、肉桂、黃芪、桔梗),一劑知、二劑已。
( n3 K% ~, w1 g0 u$ n8 b他感慨道:“不知何故,近來醫家凡遇咳喘,必用麥冬、貝母以重寒其肺,否則桑皮、白前、蘇子以重瀉/ E; M) Q- t- r3 W: s/ R. q
其氣,甚至黃芩、花粉使之雪上加霜,而病無瘳時矣。”按“劑之重溫,視疾之涼熱”而定,而不憑脈,0 O( g. Q0 `' x6 ?
不審證,即投以套方套藥,卻正是醫生的通病。《醫驗錄》中,記載用溫肺湯之雜頗多,吳楚說“喘嗽之
  o* i, U/ Y5 K有溫肺湯,乃氣虛肺寒的對之藥,投之立安,無不立效”。是方以六君子補脾肺、化痰,更加黃芪以增補
# F, R) U9 m/ P氣固表之力,且半夏、橘紅得姜桂則溫肺之功益著。然亦不出補偏救弊,因證用方之理。
# _" R. u. s" d8 s- M- q. H咳嗽、失音初起,宜疏利肺氣,不可早用涼潤錮邪,是其寶貴的經驗之談。 . m0 w4 q" x; Q
2眩暈案 " \- x) s, C) M: w+ n+ N
某男不眠,咳而嘔,兩脅脹痛,痛引肩背,眩暈。前醫皆以氣血虛而用補益,無效。吳診之,左關弦數有: Z8 b- t! G1 C+ I0 G
力,右關弦滑而濡(軟),脈證合參,斷為肝火上逆,濕痰久困,用半夏,陳皮、蒼術、煨薑以燥脾之濕痰
! C. e8 h7 k% L1 `  o,黃連、竹茹、香附、白芍以平上逆之肝氣,尋愈。
4 I$ ^' n% l! Q9 y# \& I5 V李老婦,既往體虛,眩暈,服人參即安。此次眩暈又作。吳診其脈,兩寸極洪大,極弦急,兩天又極沉微
  R9 `/ Q0 D) W! `0 q$ t; i1 X' Y,汗多,口渴,尿多,舌紅紫,有芒刺。斷為心火亢於上。腎水竭於下,若清心火,則恐增腎之虛寒,溫$ b+ U. \- n9 s' O$ B; L( k( K
腎命,而下元未受益,上焦已先炎。遂仿交泰丸意。用附子、黃連、生地、遠志、甘草、茯神、丹皮、杞- T: l) j! ~0 V# H3 H+ F4 F5 v
子、山萸、白芍、人參,一服汗斂,次日暈止。 - r: K& L, H( U; i+ [9 T% M
按此兩案敘脈頗堪玩味。仲景重脈診,歷來名醫於此亦莫不究心,近幾十年來,唯張琪前輩有一本脈學專7 n- ~+ M( c0 r; ]
著,吾友李世懋、田淑霄伉儷最近始推出《脈學心悟》,蓋有感於脈學之日見荒廢者也。
7 l9 R8 A! B+ [# [9 }( Z, _上案是肝火引動濕痰,治以和陽明、平厥陰之法,如濫用補益,則兩礙矣。下案更為精彩,心火上燔,腎/ q: Y/ C$ \1 x* X, s
水內涸,上熱下寒,不得偏治一邊,乃為兩難,仿交泰丸,以辛熱沉雄之附子易肉桂以溫下,黃連清上(
; x; V6 l) s/ ]' _8 l心為肝之子,涼肝即所以清心),丹皮、白芍涼其肝,再以遠志、茯神寧其心神,地黃、杞子滋其腎水,
3 {, [; I* l: t4 L" R8 V3 T人參、甘草和調諸藥。面面俱到,真不愧個中高手。 & Q- E6 l# h4 a, I. t6 a1 i7 G
3胸痛案
, s% O. `( }1 c: j0 x% M6 [4 `某男,患胸脅痛,某名醫用黃連、青皮、香附、蘇子、旋覆花、貝母、花粉,愈服愈痛,漸至痛不可忍,
1 y: e+ }; A8 p& ]夜不能臥,已數月。吳診其脈遲數不調,口舌幹,其痛在左乳下,痛時喜手按,饑則痛,食後緩。吳之:
; _4 y) R9 Y- {7 j( b5 H. k6 u  N遲數不調,為虛,非火也;口舌作幹,乃氣虛不能疏布津液,亦非火也;痛而喜按,食後痛減,亦為虛。8 U) B( a, r+ J5 N# a; z
且痛在左乳下,胃之大絡,名曰虛裏,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故此痛為胃氣大虛
: @$ X. `# Y2 H, U,寒涼破氣,正的對之仇敵。方用人參、黃芪以益氣,白術、半夏以養胃,炮薑、肉桂以溫中,少加香附8 |7 y$ @9 q  K! [$ \9 X
、白蔻以快氣。服一劑而痛減,三、四劑而痛止。嗣後凡辛苦勞碌即發,用上方立止。
2 {) P$ @  N0 Q/ H$ E6 `3 I按痛有虛實,不通則痛,不榮亦痛;不通為實,不榮為虛。 ( o. W2 _; j! N8 ?& M
故景嶽說:“虛實為察病之綱要”;葉桂謂:“通字當究氣血陰陽,便是著診要旨矣。”此案辯證極確,
( R+ n$ L: u, ?用藥層次分明,親切不膚,可圈可點。 9 E: T1 o0 @+ T0 l. C- Z
我曾治陳某,患冠心病心絞痛,其時正值活血化瘀之風盛行,醫用大劑破瘀,而痛不少止,漸至不能起床
) L" T7 ~  D* t  ^; E+ T7 A,動即痛作。我以年老正虛,面白,畏寒汗出,神疲,宜溫心腎之陽,改用紅人參、桂枝、附子、當歸、! W( T# v3 c  V9 A  |1 e: d
淫羊藿、黃芪、薑、棗、炙甘草、胡桃肉數劑漸安,與此案略似。 5 ~. N% V: `; m( ^1 E7 }
4口渴案
! N( f0 Z' x* `. \某婦女,年三十餘,口渴之極,喜飲冷水,不食而胸腹滿悶,常微發熱,醫用花粉、玄參、麥冬、丹皮、
- p& u" r  Q- m( W( @百合、貝母、鱉甲之屬而燥渴愈甚,腹益脹滿,倦怠乏力,不能坐立。吳診其脈,沉緩無力。雲:此火衰" [* ]  e" J* _4 Z  U5 _" E' C( P
於下,八味丸為聖藥,譬之釜底加薪,而釜中津液上騰,乃用八味丸,附子只用八分,生地用至三錢,更3 [5 E" C" m+ @9 m' _$ S
加人參一錢,白術一錢,黃芪一錢五分,服二劑,口不作渴,十餘劑而調複如初。
% Q( ^6 y5 j5 g9 l4 |8 W: B按腎氣丸少用附子是取“少火生氣”之意;加參芪補脾肺之氣;白術健運中州;合芩、澤以去水濕,氣足
" c* E" ^1 w. a! h3 [陽升,濕去津通,乃可上承,非見渴止渴所可效者。
6 |* l- Q" p2 l' R; w5便血案
. [- z" W! d) {$ R7 x( S9 B汪某妻,家境不順,悲傷憂鬱思慮惱怒兼而有之,忽大便下血,連下數回,勢如暴注,頭暈汗出,昏憒,
4 l+ _1 ~4 z/ M$ \六脈沉遲細澀,欲離欲脫。 ! n0 d% ~: w$ {: l
吳楚認為:有傷於脾,則脾不能統,有傷於肝,則肝不能藏。本又虛弱,初則血隨氣之下陷而下行,繼則
; s( @0 U5 H9 c9 ^- u8 I/ o血盡而氣亦盡。擬大劑人參、黃芪以固欲脫之氣,當歸、熟地以養陰血,陳皮、甘草少許以和中,升、柴* r) Q; h9 t# q0 G
少許以提其下陷之氣,黑薑、附子以助參芪固元氣,日二劑,服二十日而脈有回機,漸有起色,再劑去升' d5 p# \1 {9 `3 ~8 C/ c
、柴,加重熟地,每日一劑,半年後得收全功。 " \1 |. J+ v. V, A, e
按此即前人所謂:“有形之血,不得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者也”。新安醫家中,吳楚之前,汪石山
  |: W1 q2 Q& h2 y、程杏軒、鄭重光都善用人參以起大證。家貧無力者,可以黨參增大用量代人參,我曾用黨參60克、黃芪
' h- s* X6 _6 O1 N% q7 D) f7 W90克治療大失血虛脫取效。特附志之。
0 _6 e  y, A# X/ `吳楚的《醫驗錄》,自康熙刻本以後,一直無人問津,以至學界多不知有其人,上世紀87年代,始由安徽2 y: b! r1 x- ^) @3 g' _: g2 ^# [
科技出版社收載在《新安醫學叢刊》中,誠快事也。從前讀《清代名家醫案》,以為有清一代名醫盡在此: F9 J1 Y- I7 a
編,乃察其裏貫,十九都在江蘇,始知編輯者所見不廣,其所珠遺者又豈僅吳楚一人。
; `, k7 H  k, v2 p8 R《醫驗錄》為診療筆記,文少修飾,甚至旁文多於正論,但渾金樸玉,終勝刻意雕刻。選錄諸案,已作刪/ w1 Z( [8 M, U" z3 U. d4 i* a
壓,既節約篇幅,又免移文過紙之嫌。讀者欲窺全豹,自有原著在焉。
* G  O7 J1 w, F0 Z; Z6 M附吳楚語錄人生他事猶可率意為之,獨至醫之一事,必須細心考究,臨證倍加戰兢,然後能審脈辯證,用, q  J3 \( O3 |2 J+ q
藥無訛。不可苟且草率,如診脈時,如拈子著棋秤,指一落便起,人眾則如走馬看花,一覽而過,不究病
* w& S: r& |8 j原,厭人瑣告。
. ?  \/ g( a  w口幹便雲是火,發熱即謂受風,便閉即攻,泄瀉即塞,脹滿即寬利,喘嗽即降氣,遇痛即雲無補法,失血
, g+ b' g0 z0 {, z$ c遂恣用寒涼,夏令必雲傷暑,冬月定是受寒,至一劑之誤,十劑難回,一時之失,百法難挽。
7 d! c. |: L1 e7 b$ o( m醫生用藥,最貴靈通,最忌偏執。或泥某書之一字一句而不知曲暢旁通,或守一成方而不知揆時度勢,或
2 ^  ~$ K3 D7 \/ N/ R因一時之效而終生守之不移,或因一味之偶乖而終生置之不用,又或偏於學東垣而執定升補,或偏於學丹8 j, d3 y* o. q+ V) r! k- b1 p
溪而執定清將,或偏于學仲景而執定峻重,或偏於學守真而執定苦寒。偏則不全,執則不化,膠柱鼓瑟,  V' [: ^& D; y8 r1 s7 ?
誤事必多。
* E( |! U7 |9 }學問原無終窮,工夫不能間斷。若因屢試屢驗,輒自滿足,不復研究、探討,雖得手於今,安知不失乎其6 y% Z  o8 _% ^3 l0 t2 x
後?故愈得手愈讀書,愈細心研索,兢兢乎以人命生死相關為念,庶幾無愧為司命。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2: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次公學術經驗管窺 / {' d! g, P, [% S- t
章次公先生(1903-1959),名成之,江蘇鎮江人。著名中醫臨床學家、教育家。曾任衛生部中醫顧問、北京醫院中醫科主任。主要著作有《診餘抄》、《藥物學》、《章次公醫案》等。
7 q2 t4 A( h/ @6 y9 f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次公先生是中西醫結合的倡導者之一。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就在實踐中敏銳地覺察到中西醫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中醫要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不惟不能持門戶之見,而且還要懂西醫,虛心地向西醫學習,向西醫請教,使現代醫學知識為我所用。據薑春華老師回憶,大約在三十年代末期,次公先生曾和他一道去向一位留學歸國的李姓醫學博士學過聽診。次公先生亦曾撰文,謂既“追隨陸淵雷、徐衡之兩先生問業于余杭章太炎先生之門,倡言中醫改進”,又“與西醫中積學之士何雲鶴等上下議論,反復研討”。認為西醫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上注重實據,確有獨到之處,應該取“拿來主義”中西融彙之。特舉次公先生案例數則為證。
! I3 n2 N7 G" R肖男胃脘痛,痛有定時,一為午後3時許,一為淩晨2時許,十二指腸潰瘍多有之。琥珀3g,瓦楞子9g,百草霜9g,杏仁泥12g,六軸子112g,雲茯苓9g,共研細末,每次飯後1小時半服118g。
# a) Z9 A+ K  ^1 ^. Y3 M+ J3 r章男下血後,胃之左側痛並未消失,可以測知潰瘍並未收斂。仙鶴草30g,全當歸9g,威喜丸9g(包),柿餅霜12g(包),阿膠珠24g。
5 x/ s: j# D* M) a桑男舌中剝,其剝在舌根,大多胃粘膜有炎症或潰瘍。平素嗜酒,病之主因也。此番因拂逆,上膈隱痛,似痙攣狀,其痛徹背。加味金鈴子散予之。金鈴子9g,延胡索12g,台烏藥6g,杏仁泥24g,旋複花9g(包),雲茯苓12g,全瓜蔞12g,五靈脂9g,穀麥芽各9g,佛手9g。   h+ b, ?* N6 c8 L$ j- w( J
陳女多酸與胃中灼熱有連鎖關係,欲除灼熱,先當制酸。煆瓦楞30g,米仁12g,竹茹9g,夏枯草12g,煆牡蠣30g,小薊9g,杏仁18g,雲苓12g。 , `4 j- M, ^/ r7 z, [" g
趙女已屆更年期,精神上起變化,有時血壓偏高;氣候轉變,則腰臀酸痛。全當歸6g,杭白芍12g,明天麻9g,??豆衣12g,山萸肉9g,潼沙苑9g,炙草214g,生麥芽12g,大棗5枚。
% r& q" x- l" Q8 b: a, `% E( T以上案例非但直截了當地引用西醫的名詞術語,在病理上也兼用現代醫學知識加以分析。如十二指腸潰瘍的節律性疼痛、多酸與胃中燒灼感的關係,更年期的神經精神症狀及血壓波動等,如此記載病案出現在五、六十年之前(由於種種原因,《章次公醫案》只收集到先生1940年前後的部分醫案),可謂“開風氣之先”。也正是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先生“舉‘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大纛”,主張臨床盡可能做到“雙重診斷,一重治療”。所謂“雙重診斷”,即中醫的診斷和西醫的診斷。中醫在診斷上,固然要辨“病”,如瘧疾、中風、痢疾之類,但更重“辨證”,雖然以症狀命名的疾病並不等於就是一個症狀,但以辨證(包括主證、兼證及其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等)為中心是無可置疑的,這樣的方法自有其特點和優勢,而短處是缺少對疾病的特異性(病原)和確定性(病灶)的認識,因而治療上也就少了針對性。“雙重診斷”就是要求把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辨病結合起來,治療上相應地也要把“治病”、“治證”結合起來,療效就可能會比單一的辨證用藥好。至於用藥,則千方百計發掘、發現、發揮方藥、針灸之長,而不是“中藥加西藥”,是之謂“一重治療”。先生的遠見卓識,影響相當深遠,儘管當時不斷遭到非難,但先生“我行我素”,堅持他的追求。筆者1980年訪問先生遺屬時,章太師母說:中西結合有什麼不好!次公說過,我的主張,是“黃帝”教我的:“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語出《素問&S226;舉痛論》)精研藥物,講求實效次公先生出自滬上名醫丁甘仁、曹穎甫先生之門。曹氏曾謂:眾多門人中,得我薪傳者,唯次公一人而已。但次公先生不受所學之囿,不存門戶之見。他認為醫生所應孜孜以求的是臨床療效,而治病要靠藥物,所以他畢生致力於中藥的研究和應用,早年曾編著《藥物學》四卷,其中大部分資料都載入《中國藥學大辭典》一書中。
3 s. }! r" K, X! S. a他研究藥物,除了參考歷代本草著作,還致力於仲景原著以及《千金》、《外台》和宋人方書,博采眾方,並深入探索前賢在用藥上的不傳之秘。例如對柴胡這味藥,他就用考證方法,據《千金》用柴胡六十五方,《翼方》三十五方,《外台》五十四方,《本事方》十一方,參以己驗,得出其主要作用為:祛瘀、解熱、泄下,與潔古、東垣、葉天士“升陽劫陰”之說有異。 $ f$ Q) s7 h: `2 p
正如薑春華老師後來指出的:單用大量柴胡,確能致瀉。今人以柴胡升浮,其實柴胡並沒有劫傷肝陰的副作用。次公先生敢於疑古,對諸本草所載有疑惑之處,每每據自己的實踐,大膽質疑,獲取新知。 % h. w; {& r9 z2 b$ B
如傳統認為人參、五靈脂為“十九畏”之一,而氣虛血瘀證用人參、五靈脂的機會很多。他經長期使用觀察,證實二味同用並無任何副作用,而有相得益彰之功。
/ [% y1 M( P) W6 J8 }2 z4 l8 O  c! O先生也樂於接受現代藥物研究的新成果。如結合西醫對“腸結核”的認識,在四君子湯、理中湯、訶子散之外加百部一味,即是取百部有抗結核菌的作用。
3 R& D  Y+ J1 B) r* J# E沈女黎明泄瀉,多屬腸癆,此病多在青年,不易速愈。土炒黨參9g,野於術9g,雲茯苓12g,扁豆衣9g,五味子415g,芡實12g,蒸百部9g,清炙草3g。
* R6 M- `% U; P( q/ |9 S一切真知都發源於實踐經驗。對於民間單方草藥,先生也著意搜集、驗證。在其醫案中,如馬鞭草抗瘧、白槿花清腸、陳紅茶止痢、蒲公英治胃痛、麻雀煎湯治百日咳、萊菔英(即蘿蔔莖葉)治痢疾腸炎、薺菜花治血尿便血、仙鶴草強心、棉花子補虛止血等等,不勝枚舉。   T  B% h& T3 O. P! a( ?
先生博覽群書,雖小說閒章,但有裨於臨證參考者,亦樂於一試,以驗證其效。如《鏡花緣》一書有治水瀉赤白痢方(制川烏、生熟大黃、蒼術、檳榔、杏仁、羌活、甘草),先生覺其組方頗為奇特,然甚合理法,妙在寒熱並用而收蕩滌積垢、導滯止痛之功。遂試用於痢疾泄瀉初起,其效頗著。 ) h% ^3 @. T3 N0 u
先生在實踐中發現:不少胃十二指潰瘍病患者舌苔半光剝,多為氣鬱化火,灼傷胃陰,或長期使用香燥藥所致。此時宜清養胃陰為主,止痛則宜含油脂藥物,具緩痙鎮痛作用。以大劑量(24~30g)杏仁泥治療胃痛,即是先生的獨到經驗。 " ?) B4 b+ N3 F& ^7 i7 l. z
高男胃痛開始多作於饑餓時,得食則減;其痛由漸加劇,乃至食前食後皆痛,曾嘔吐紫黑色物。今經常嘈雜、飽悶、腹瀉。古人屬諸痰火,切忌辛香燥烈藥。鳳凰衣9g,琥珀屑9g,炙馬勃9g,柿霜18g,杏仁泥18g,象貝18g,野薔薇花9g,花粉9g,血餘炭9g,研末,每服115g,一日一次。
( U- V8 J! h; Q( _6 A熱病用附子及六神丸的經驗急性熱性傳染病,由於持續高熱,而致心陰心陽耗竭者頗不少見。先生指出: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均有“急當救裏救表”之說,即有所提示,如四逆諸方,即為熱病心衰之劑。曾撰文謂“仲景是發明熱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5]三十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著稱,雖高熱神昏,唇焦舌蔽,亦喜用大劑附子,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章先生稱之為“心狠手辣”,大為佩服[6]。他自己對熱病中後期,邪勢方衰而心力不支有厥脫之危者,則常用《馮氏錦囊》之全真一氣湯(人參、麥冬、五味子、熟地、白術、制附子、牛膝、炙甘草)。此方合參附湯與生脈散,養陰與溫陽並進;至於熟地、白術,則取脾腎兼顧之意。蓋熱病不危于邪盛,而亡於正衰者多矣。高熱患者,若神氣蕭索,脈來糊數,或脈沉細而不鼓指,或見歇止,或脈微欲絕,即當著力於扶陽強心,保陽氣、固陰液。 . T3 v& \9 _. }- o5 H3 d
施女二診,濕溫十七日,正在緊要關頭,出血雖止,然面黃神萎,兩脈糊數。用全真一氣湯合紫雪丹,一面育陰扶正,一面慧神祛邪,此變法也。炮附塊415g,潞黨參9g,麥冬9g,熟地12g,白術9g,淮牛膝9g,淡竹葉9g,紫雪丹019g,分3次服。
" y* g7 U! h1 X1 s5 v, Y李男此嚴重之濕溫症,兩日來大便色紅,終日神蒙譫語,濕溫病而見此候,生命之危,不絕如縷。
7 d4 P2 ^( Q- v, l) k: v川黃柏9g,陳膽星9g,飛滑石15g,白槿花15g,銀花炭12g,茯苓18g,石菖蒲9g,馬齒莧15g,至寶丹1粒,分4次化服。二診:藥後紅色之便不再作,是為大幸,終日譫語不休,神煩不寧,而面容如此黃晦,脈搏如此細數,皆與證情相反,表示正氣竭蹶,苦寒香開之藥,勢難再進,予全真一氣湯作萬一之想。炮附塊9g,黨參9g,生白術9g,鮮生地30g,麥冬9g,遠志6g,陳膽星6g,五味子415g,懷牛膝12g。
发表于 2011-8-4 21: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值得学习,楼主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6 10:19 , Processed in 0.0252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