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医针推网 首页 大众健康 查看内容

★★★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掀起一个持久读经热潮

2007-11-24 18: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74| 评论: 0

★★★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掀起一个持久读经热潮



为了强化中医临床技术人员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保持发扬中医传统优势和特色。必须加强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习,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中医类临床医师考核.提倡读经,遵经,用经,研经,抓住机遇,培养一代理论上扎实,临床上过硬中医新人而奋斗.


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

《内经》考试大纲

概 论

[了解]
⒈《内经》的成书时代。

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⒊《内经》的基本内容。原 著 选 读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掌握]
⒈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道理、后世之人半百的原因及五种养生方法。经文101条“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⒉养生的原则。经文102条“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⒊人之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经文106条“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灵枢·天年》)。
4.养生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经文105条“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筑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熟悉]

1.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以及对“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乃能写”的理解。经文103条“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2.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经文104条“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了解] 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各阶段与脏腑精气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说明中寿而尽的原因。经文107条“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掌握]

⒈阴阳的的基本概念、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阴阳的内容、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经文201条“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用阴阳属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阐明药物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经文202条“水为阴,火为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⒊人体脏腑经脉表里阴阳气血交相贯通的理论,提出的用针治病,亦当取法阴阳。经文207条“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⒋阴阳学说在诊法的应用。经文208条“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经文209条“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6. 阴阳的互根关系,掌握“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意义。

[熟悉]

⒈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六淫七情致病的特点及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经文203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生命过程中阴阳盛衰的生理病理表现,如“七损八益”。经文206条“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固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升降乃天地之更用也。经文210条“帝曰:其升降何如……骨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4.气的运动表现形式有四种乃升降出入。经文211条“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了解] 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经文204条“帝曰:余闻上古之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掌握]

⒈十二脏的主要功能特点和相互之间密切关系。经文301条“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此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

⒉藏象的基本概念及其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经文302条“帝曰: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3.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十二脏有功能特点。304条“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藏别论》)。

4.谷食、水饮入胃的代谢过程及四时阴阳的观点。经文305条“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 经脉别论》)。

5.经文307条“脾病而四支不用……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

[熟悉]

1.脉、髓、筋、血、气的生理病理。经文303条“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

2.脾病而四肢的机理及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阳道实,阴道虚”、“脾为后天之本”的含义。经文306条“阳者,天气也……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经文307条“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素问·太阴阳明论》)。

[了解]

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机理。经文309条“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灵枢·邪客》)。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掌握]

1.六气的概念及其耗脱的证侯特点、“五谷与胃为大海”的意义。经文407条“黄帝曰:余闻……是谓脉”、经文408条“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灵枢·决气》)。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的概念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经文401条“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熟悉]

1.营卫之气皆有水谷精微化生、营卫二气的动行规律;营卫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经文404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

2.三焦的部位划分、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及汗血同源的论述。经文406条“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下焦如渎,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

3.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关系。经文405条“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

4.血气精神与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经文409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了解]

⒈激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经文402条“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灵枢·本神》)。

⒉五脏各有所舍、各有所病。经文403条“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

⒊卫气营血和生成与作用。经文411条“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与天合同,不得休止”(《灵枢·痈疽》)。

第五单元

经脉之道

[掌握]
人是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水谷之气相合而成。经文501条“黄帝曰: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了解]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主病、虚实寒热辨证。经文502条“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灵枢·经脉》)。 经文503条“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4条“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5条“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6条“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7条“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8条“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9条“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0条“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1条“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2条“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3条“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7-11-23 22:42 编辑 ]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3:13 , Processed in 0.0229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