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标志城该不该建?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中华文化标志城”到底该不该建,这项宏大的工程是否会劳民伤财?3月13日,本报联合中青在线、新浪网邀请3位全国政协委员一起探讨这一话题。他们是:复旦大学教授、“中华文化标志城”复旦大学规划组负责人葛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 中华文化的标志是什么 两年前,复旦大学接受了济宁市政府的委托,为其规划“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葛剑雄成了项目组的负责人。在许多网民眼里,葛剑雄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支持方。他为自己澄清:“我是支持我自己的方案,而不是说支持济宁市现在公布的方案。” 中华文化拿什么来作标志?葛剑雄说,他提出了建“文化副都”的概念。但他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人造的概念,是没有人能够全部承认你的,除非得到国家的授权,让它来行使一部分本来应该在首都行使的全国性的文化功能,还可以减少北京的压力。他建议,在文化标志城里建造一个国家纪念堂来纪念56个民族所有值得纪念的列祖列宗。 在郝时远看来,中华文化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天安门前的华表算不算标志?故宫皇城算不算标志?……这些都可以算。”郝时远说,“你现在打出来一个‘中华文化标志城’,到底要做什么东西?”他认为,试图人为地打造一个所谓的标志城,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绝对不可能,也没意义,“无非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个地方去”。 看到“文化副都”这个概念,赵园说,“大家反映最强烈的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山东方面也非常强调它的规模,在预算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资金的投入。”她感到奇怪:他们竟以巨大投入来证明这个东西的价值,“我觉得这恐怕是最令民众感到震惊的地方”。 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吗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