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这样来看问题,就可以理解很多科学技术的东西在过去是中国执牛耳,但在今天却是西方超越中国。从磁极性到植物学,从生物化学到免疫,再从农业到冶金技术,许许多多像针灸一样是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并传遍全球,造福于人类,但在后来,这些方方面面的科学技术却是西方领先,而中国相对落后。 发明要加以延伸和更替 另一件事是,在英国人尼坎姆(Alexander Neckam,1157-1217)于1190年在欧洲首次提到磁极性和磁感应之前,沈括(1031-1094)已于1080年对磁针作了描述并指出磁偏角。欧洲人知道磁偏角是在15世纪。指南针知识是在12世纪通过西辽经陆路传到西方的。但是,今天,以指南针发韧的定位和指南系统,在今天已经由美国发明的全球定位系统执牛耳了。 原因在于,种种由中国人发明的科学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后,由他人以更为先进的现代实验科学技术加以发展、延伸和更替。而支撑这种科技发展的是其相对先进并适合于发明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体制。 从这些意义上看,韩国人自称他们的针灸标准能替换中国的针灸标准是不是也蕴含了针灸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发展、更新,甚至凤凰涅槃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其次,如果要想中医,包括针灸领先于世界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作为针灸发明地的中国是否有责任和紧迫感,以现代实验科学技术来阐明、推广针灸呢?韩国的这次“发难”,无疑可以反证中国人不仅须珍爱自己的科学技术瑰宝,而且有责任让其规范化和现代科学化。 欣喜的是,作为回应,中国首批发布的11项针灸国家标准包括,艾灸、头针、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皮肤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以及“耳穴名称与定位”,针灸操作规范是针灸临床常用的、发展成熟的针灸优势特色技术。 标准中严格规范了各项技术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内容,并列出了主要适应症。 正如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称,针灸操作规范的制定,对提高针灸科技竞争力,促进针灸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简而要之,中医包括针灸,如果中国人不去发展和更新,别人就会去发展和更新,最后,主导权就会旁落。这正是韩国争夺针灸国际标准的关键所在。 ·作者是中国自由撰稿人,文发自北京 本文来源:联合早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