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来历 唐朝文人李翱曾写过《何首乌传》。何首乌原来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李时珍根据史料记载,把原来的“夜交藤”改名为“何首乌”。 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性味归经--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 何首乌据称是元和七年813年)顺州南河县(今广西陆川县西)人何田儿所发现,常年服用活到160岁。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内含酚类化合物,根部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此外,含淀粉45.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 《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湿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口冬绪药之上。」可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 主治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1、骨软风疾(腰膝疼痛,遍身瘙痒,行步困难)。用何首乌(以有花纹者为最好)、牛膝各一斤,同在好酒中泡七夜,取出晒干,捣烂,加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2、皮里作痛(不知痛在何处)。用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涂搽,搽后用布包住,以火烘鞋底熨按。 3、自汗不止。用何首乌末,调唾液,封脐上。 4、肠风下血。用何道乌二两,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5、破伤血出。用何首乌末敷上即止。有特效。 6、瘰疬结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可治),用何首乌根洗净,每日生嚼,并取叶捣烂涂患处。 7、痈疽毒疮。用何首乌不限量,在文武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开几次后,存酒,随时饮用;取药渣焙干,研为末,以酒煮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病愈后,药可常服。 8、大风疠疾。用何首乌(以大而有花纹者为好)一斤,泡淘米水中七天,反复蒸、晒数次,加胡麻四两,再蒸再晒,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9、疥癣。用何首乌、区叶等分,水煎浓汤洗 浴,可以解痛、生肌肉。用何首乌茎、叶煎汤洗浴,也有效。 用法用量--6 ~12g.补益精血宜制用;解毒,截疟,润肠宜生用;鲜何首乌润肠之功较生首乌更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苗如木槁,叶有光泽,形如桃柳,有雌雄:雄者苗色黄,雌者苗黄赤,根远不过三尺,夜则苗蔓相交。其根味甘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何首乌多分布在低湿热带,其功效神奇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八仙的张果老误食飞升的传说。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吃了根部像人形的可以成仙,当然是迷信。 忌讳 《何首乌录》称:“忌猪、羊肉血。” <LI>宋《本草衍义》载:“何首乌,兼黑髭鬓,与萝卜相恶,令人髭鬓早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