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 暗紫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并出口。 川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产于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本品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之一。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和部分出口。 甘肃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产于甘肃南部、 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 梭砂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色白、质实、粒匀,称白炉贝;产于昌都、四川巴塘和云南西部者,多黄色,粒大,质松, 称黄炉贝,因具虎皮黄色,亦称虎皮贝,过去集散于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 故名炉贝。主销华北。 市场 川贝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1985年改为国家指导性计划品种,以后则由市场调节产销。为了适应医疗和市场需要,在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进行了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市场供应比较紧缺,属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较多,收购增长较快,这个时期是供大于求。60年代初期,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收购与销售均有所下降。60年代中期,随着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川贝的购、销迅速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30多万千克、销30万千克)。70年代至80年代,资源缺少的问题就较为明显,收购与销售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川贝母野生蕴藏量约100万公斤,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采挖困难,加之家种区域性强,生产规模小,所以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川贝母是止咳化痰的良药,中医处方用量相当大。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100种以上,尤其近20年开发的川贝枇杷露、川贝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等川贝母制剂,服用方便,比较受欢迎。川贝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创汇率较高。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用量必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家种川贝母已奠定了初步的生产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因此市场的开发前景比较好。 但是,在川贝母的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野生资源过度采挖,资源迅速减少;种植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生产周期长,发展缓慢。因此,对野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要认真执行"森林法"、"草原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对野生资源的护育。在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适宜区域,要大力发展家种川贝母生产,做好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尽快形成商品生产能力,增加药源,以适应医疗市场需要。 伊贝母医疗作用与川贝母相近,在川贝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伊贝供应也显不足。建国以来,生产有所发展,但产不足销,供应一直紧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伊贝产量是最低的时期。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伊贝购销也随之增长,1970年收购近10万千克。自然资源的增长较慢,为满足市场需求,60年代新疆开始野生变家种研究,以后河北、内蒙古引种成功,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野生的状况,但家种面积小,生产发展缓慢。1985年后,在价格刺激下,上山采挖伊贝母的人员增多,伊贝的收购量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供应。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