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医针推网 首页 中医文化 查看内容

中医大学还有中医吗

2010-8-7 20:48| 发布者: aizy_cn| 查看: 3769| 评论: 3|原作者: 未知|来自: 百度中医吧

摘要: 据《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11月3日一篇文章报道(汪少颖《听中医高校领导聊教育》),全国各中医院校校长借南京中医药大学五十周年校庆之机,汇聚一堂,召开了一次小型研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管理局科教司司长 ...

最近,一位中医学子在一封信中再对我说:“我也很相信很热爱中医,也跟过我们当地的医生抄过方子。但学得很粗,很难深入,又苦于没有老师的指导。我被你生动的讲座所吸引,很羡慕你有这么好的发展。我以后断定要走中医这条路的,只是觉得现在的教育模式对我们很不利,我们很迷茫。”又说:“这次联系您只是想和您交流交流,我知道您很忙,也许没看到我写的信,没关系,至少您可以看到现在中医学生的心声。” 

还有一位澳洲的中医留学生在信中也告知我她的心声:“我开始学中医是因为误打误撞考进了‘针灸系’(在当时悉尼还没有中医系)。也许是毕竟有着中国人的血统,大学的四年很顺利的度过。但是由于念的都是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课本,对于很多的观点都是一知半解,老师也无法解释清楚。虽然顺利毕了业,但是面对临床总觉得茫茫不知所措。我当时把它归咎于因为我没有读到中医药的部分,所以我又花了两年的时间念了中医(硕士),又画蛇添足的认可了西方一般的观点,认为中医只是一门辅助西医的‘辅助医学’,学中医就该讲求‘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而读了一个以科学研究中国及西洋药草为主的‘草药硕士’(这两年让我体悟到中西医结合并不如想象中简单)。读到这里,八年的时间,我对中医学并没有如我预期的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反而使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感到困惑。我真的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读书,到最后只能当一个只能医感冒,或是‘医不好人,也医不死人’的医生。这跟我当初的‘行医济世’理想差太远了。花那么久的时间却始终在中医的门外打转,我很灰心!我真的很想放弃了!!因为我觉得我也许根本不是学医的料!拿了那么多名不副实的文凭,在别人眼里也许光鲜亮丽,但我内心却是有苦说不出!我很沮丧,很彷徨,很无助。我很想放弃!!但是又觉得不甘心!毕竟,八年的时间并不短!总觉得‘头已经洗一半了,不得不洗完它’,所以经过一番考虑,我来到中国。”她接着说道:“到了中医学院,才终于领略到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过去那八年的所学,居然只是一些东拼一块、西凑一块的皮毛而已。但是,在此同时我又对于这里的中医‘讲一套做一套’感到怀疑。理论讲的是中医,但真正到了跟临床有关的内科却都讲究中西医结合,而且是以西医为主导的结合。这是我来中国之前始料未及的!难道我心目中神奇的中医,能治百病的中医,只是我心中的理想吗?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吗?直至我有幸遇到老师……” 

除此,还有更多的中医学子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困惑与彷徨。 

研讨会上,某个校长还就中医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发言说:“人才培养是多元性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关键是要对不同类型、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制订不同的标准。如果总是以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中医毕业生,就会觉得中医教育的问题很大。”他的意思,中医教育的问题不大,看来他对当前中医的泡沫还蛮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我在某一场中医演讲中曾说:“当行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中医’的时候,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却还在津津乐道地高唱泡沫中医的赞歌。”这不就是又一个根据吗?不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的确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中医大学毕竟是要培养“中医”呀!难道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学生个个都只能昂首背诵成年妇女子宫的长宽厚,或者在实验室里成天睁着大眼跟兔儿耗子交流,而不能在临床上给人看病,这样就代表了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吗?不能培养能够给人看病的中医人才,那还叫什么中医大学吗? 

更不可思议者还在后边。报道说,1999年以后,随着高校的扩招,中医教育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调整了中医教育的思路,提出了“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教育重心适度后移,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的中医教育主导思想,并一直坚持到2003年。当时的中医院校规模小、底子薄,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扩招和异地重建成为中医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两头,调整中间”的方式,即通过发展硕士、博士、非医攻博等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面向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和中药产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中职高职教育,并调整本专科教育中医、中药、护理专业的比例,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这4年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4年间的“辉煌成绩”都是些什么呢?管理局科教司司长自豪地介绍道:“目前各级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已达27万,比此前的8万人翻了三倍还多;中医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有14所院校进行了异地重建,校园面积超过1.5万亩,而此前30所中医院校的校园面积的总和只有5000亩;学校建设的总投入超过70亿。与此同时,中医教育的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从1999年底的2000人左右发展到2003年的1万1千人左右,而2004年还将新招生5500人。此外,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职高职在校生也达到8万人,比此前翻了一番。”真是如数家珍!如此大吹大擂,还美其称曰:“这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段!” 难道这种好大喜功就是办中医大学的真谛?什么是“大学”?大学应该是有“大师”的学校,而不是空有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吓人建筑的东西,那和佛家有寺庙而无和尚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只知争先恐后地在规模上、数量上、硬件上做时髦文章,这分明是中医虚阳上浮的戴阳证,无根的浮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izy_cn 2010-8-7 20:41
最近,一位中医学子在一封信中再对我说:“我也很相信很热爱中医,也跟过我们当地的医生抄过方子。但学得很粗,很难深入,又苦于没有老师的指导。我被你生动的讲座所吸引,很羡慕你有这么好的发展。我以后断定要走中医这条路的,只是觉得现在的教育模式对我们很不利,我们很迷茫。”又说:“这次联系您只是想和您交流交流,我知道您很忙,也许没看到我写的信,没关系,至少您可以看到现在中医学生的心声。”  

还有一位澳洲的中医留学生在信中也告知我她的心声:“我开始学中医是因为误打误撞考进了‘针灸系’(在当时悉尼还没有中医系)。也许是毕竟有着中国人的血统,大学的四年很顺利的度过。但是由于念的都是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课本,对于很多的观点都是一知半解,老师也无法解释清楚。虽然顺利毕了业,但是面对临床总觉得茫茫不知所措。我当时把它归咎于因为我没有读到中医药的部分,所以我又花了两年的时间念了中医(硕士),又画蛇添足的认可了西方一般的观点,认为中医只是一门辅助西医的‘辅助医学’,学中医就该讲求‘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而读了一个以科学研究中国及西洋药草为主的‘草药硕士’(这两年让我体悟到中西医结合并不如想象中简单)。读到这里,八年的时间,我对中医学并没有如我预期的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反而使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感到困惑。我真的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读书,到最后只能当一个只能医感冒,或是‘医不好人,也医不死人’的医生。这跟我当初的‘行医济世’理想差太远了。花那么久的时间却始终在中医的门外打转,我很灰心!我真的很想放弃了!!因为我觉得我也许根本不是学医的料!拿了那么多名不副实的文凭,在别人眼里也许光鲜亮丽,但我内心却是有苦说不出!我很沮丧,很彷徨,很无助。我很想放弃!!但是又觉得不甘心!毕竟,八年的时间并不短!总觉得‘头已经洗一半了,不得不洗完它’,所以经过一番考虑,我来到中国。”她接着说道:“到了中医学院,才终于领略到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过去那八年的所学,居然只是一些东拼一块、西凑一块的皮毛而已。但是,在此同时我又对于这里的中医‘讲一套做一套’感到怀疑。理论讲的是中医,但真正到了跟临床有关的内科却都讲究中西医结合,而且是以西医为主导的结合。这是我来中国之前始料未及的!难道我心目中神奇的中医,能治百病的中医,只是我心中的理想吗?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吗?直至我有幸遇到老师……”  

除此,还有更多的中医学子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困惑与彷徨。  

研讨会上,某个校长还就中医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发言说:“人才培养是多元性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关键是要对不同类型、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制订不同的标准。如果总是以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中医毕业生,就会觉得中医教育的问题很大。”他的意思,中医教育的问题不大,看来他对当前中医的泡沫还蛮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我在某一场中医演讲中曾说:“当行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中医’的时候,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却还在津津乐道地高唱泡沫中医的赞歌。”这不就是又一个根据吗?不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的确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中医大学毕竟是要培养“中医”呀!难道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学生个个都只能昂首背诵成年妇女子宫的长宽厚,或者在实验室里成天睁着大眼跟兔儿耗子交流,而不能在临床上给人看病,这样就代表了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吗?不能培养能够给人看病的中医人才,那还叫什么中医大学吗?  

更不可思议者还在后边。报道说,1999年以后,随着高校的扩招,中医教育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调整了中医教育的思路,提出了“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教育重心适度后移,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的中医教育主导思想,并一直坚持到2003年。当时的中医院校规模小、底子薄,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扩招和异地重建成为中医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两头,调整中间”的方式,即通过发展硕士、博士、非医攻博等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面向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和中药产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中职高职教育,并调整本专科教育中医、中药、护理专业的比例,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这4年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4年间的“辉煌成绩”都是些什么呢?管理局科教司司长自豪地介绍道:“目前各级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已达27万,比此前的8万人翻了三倍还多;中医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有14所院校进行了异地重建,校园面积超过1.5万亩,而此前30所中医院校的校园面积的总和只有5000亩;学校建设的总投入超过70亿。与此同时,中医教育的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从1999年底的2000人左右发展到2003年的1万1千人左右,而2004年还将新招生5500人。此外,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职高职在校生也达到8万人,比此前翻了一番。”真是如数家珍!如此大吹大擂,还美其称曰:“这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段!” 难道这种好大喜功就是办中医大学的真谛?什么是“大学”?大学应该是有“大师”的学校,而不是空有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吓人建筑的东西,那和佛家有寺庙而无和尚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只知争先恐后地在规模上、数量上、硬件上做时髦文章,这分明是中医虚阳上浮的戴阳证,无根的浮躁!
引用 aizy_cn 2010-8-7 20:41
好大喜功,后劲不足,其结果中医大学就只能别无选择地挂着中医的什么头,卖着其它的什么肉,办成了没有中医特色和特长的理工医文大杂烩学校。  

这些年随着足迹所到,我不声不响地观察过部分省市的各级中医医院,同时也偷偷地了解过几所中医大学,解剖麻雀,以管窥豹,因而出言不逊,总不是无中生有没有根据。有的中医大学,和中医、中西医所谓结合有关者,三五个系,而寥寥三五个系,还有一个和“中药专业”并立的“西药专业”!居然让学子们不是去西医医科大学而是进中医院校学西药专业,合不合式?这大概也只有匪夷所思的国人才想得出、做得到。而且有的中医大学还开有更多非医系、非医专业,比如什么计算机系、外语系、市场营销专业、公共关系专业等等。这些知识可能确实也该学,但在中医大学作为专业作为系肯定不合式!还有部分中医大学有系或专业和医尤其是单一的中医八竿子杵不到边。好象综合性的北大、清华如今已成为各中医大学有意或无意追求的目标 —— 这年头不知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追求大而全,偏偏没谁讲究特而长。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中医大学何妨把 “中医”两个字取掉,就叫综合性什么什么地方大学最好,免得亵渎了“中医”两个字。  

中医大学嘛,就是办中医嘛!不办中医,什么研讨都是吃饱了撑的!何必居心叵测地假借中医搞那么多并无实质意义的游戏呢?对于“假打”是否也应该打假?  

再问一句:中医大学还有中医吗?  

引用 九龙川哥 2010-9-13 21:10
回复 aizy_cn 的帖子
发扬国粹文化,提高全民素养!

   

查看全部评论(3)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7 12:24 , Processed in 0.0262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